南明永曆皇帝被殺前,為何竟然有滿八旗清軍企圖營救永曆皇帝?

仁勇校尉


就好像當年土木堡之變後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雖然是個戰俘,身邊的蒙古人卻費盡心思保護他,甚至瓦剌上層貴族與之成為好朋友。

永曆皇帝也是如此,的確有滿洲八旗的清朝官兵被永曆皇帝的個人魅力所折服,甚至去辮為號準備護送朱由榔反清復明。當然,這只是小眾行為,最終以失敗告終。


史書記載:滿洲軍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

意思就是說滿洲八旗正藍旗中,有個叫做“兀兒特”的官吏非常看不慣忘恩負義的吳三桂,認為其背叛明朝不忠不義,而看了永曆帝朱由榔的相貌之後,認為朱由榔天生有天子相貌,非常值得擁戴。而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正統漢人皇帝的朱由榔,相傳其自幼英氣不凡與其祖父——明神宗朱翊鈞非常相似。

這群清兵準備擁護永曆帝殺出重圍,北上川陝進攻北方的清廷,最終“反清復明”。當然,最終以失敗告終,吳三桂以重兵絞殺


而關於這群清兵為什麼準備擁立朱由榔,因為朱由榔有天子之相這種說法自然太扯了,真正比較合情合理的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這群背叛滿洲的清兵,屬於海西女真或者葉赫部族,並非建州女真。與明帝國之間一直都有曖昧不清的糾葛,自然是希望擁護永曆皇帝恢復明朝江山

第二種的話,就是這些清兵準備“挾天子以令諸侯”,女真諸部也分成很多種,這群清兵如果借幫助永曆帝恢復江山為名,乾脆反了建州女真。最終讓永曆帝做個傀儡,自身就能夠掌握天下大權

無論歷史真相如何,明朝滅亡清朝定鼎天下最終都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澹奕


一部《南明史》,讀來實在虐心,初期形勢遠比南宋看好,最後的結果卻比南宋天差地遠,無論是吳三桂的弓弦還是施琅的戰船,葬送漢家江山的,還是剃髮易服的漢家舊人。

漢人中最勇猛最能打的,屠戮的卻是漢人對手,南明之亡,不在於滿清鐵騎,而在於小朝廷的內訌,在於叛將的進攻,說到底,是一場前明軍對現明軍的勝利。

前明軍,從關寧軍到遼西軍到左良玉軍,再到江北四鎮軍,無非是投降順序差別,合在一起構成了所謂清軍的主力。

而現明軍,反倒有大半是前大順軍或前大西軍投靠來的忠勇,當年他們作為起義軍被前明軍追打圍剿,等到他們成為真正的明軍了,還是要被前明軍改編成的現清軍追打。身上的衣裝是換了,戰鬥結果仍然是一樣。

牆倒眾人推,最後推翻那堵破牆的不一定非要出動自己的核心群體,山河破碎,神州陸沉,大明傾頹之勢,終究無人能擋。

南明永曆朝廷(包括其他曇花一現的小朝廷)有內訌的光榮傳統,對手清軍其實也一樣。

從三十來個手下和十三副鎧甲,努爾哈赤一路走來,先是收攏了建州女真,後來又統一女真各部,收服蒙古各部,再到把滿州八旗裡吸引進高麗兵和漢族士兵,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化,其核心基礎也在不斷隨之膨脹。待到增設綠營兵、佔據南明廣大地盤後,即使是擴大後的核心都已經被對應成小群體。

說鐵板一塊那是假的,從野人女真到蒙古各部,除了僅有的瓜分勝利果實的源動力,幾乎沒有任何凝聚的基礎,當果實被瓜分得差不多,問題就出來了。

題目中所說的南明永曆帝被殺時,就有了錢海嶽先生的《南明史》中的這段記載內容:

當看到被俘的南明永曆帝的風采後,滿族兵將中有一位叫兀兒特的藍旗章京,頓生仰慕之感,繼而憤怒異常:

“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

這吳三桂是一個典型的恩將仇報的白眼兒狼啊!

然後這位章京對他的手下士兵說:

“(永曆帝)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

我們應該奉他為真正的天子,開創百世基業!

於是手下的八旗將士們紛紛就勢跪倒,山呼萬歲,爭先恐後的剪去髮辮,作為行動的記號。

這次叛亂行動糾集了四十多員將領,自稱平漢王,刻了王印,換了服裝,開始起義。當然,結果很悲催,起義被撲滅。

如果說藍旗章京兀兒特可能是心中並未臣服最核心層的蒙古或野人女真各部中的一份子,那來自於正黃旗的定西將軍舒穆祿·愛星阿則屬於根正苗紅的緊密核心層成員,當吳三桂要殘忍處死永曆帝時,他也和幾名滿族將領上前表達了審慎的反對意見:

“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

相比執意請旨攻打永曆殘餘勢力,後來又堅持把永曆帝用弓弦勒死的“曲線救國”分子平西王吳三桂來說,藍旗章京兀兒特可能是僅有的“內部”不識時務者,識時務者都當了光鮮靚麗的俊傑,不識時務者卻在披著汙衣默默地創造歷史的同時,捍衛著一點殘存的灰突突的道義尊嚴。


歷來現實


《南明史》說過這件事,當然這不是一家之言,廣陽雜記、罪惟錄、行在陽秋、庭聞錄、雲南備徵志等等都有記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難道永曆真的是有天子之相,說實話,這套說辭我是不太相信的。如果永曆真是真龍天子,早就把滿清皇帝由南向北推下海了。


在滿清和南明的對抗中,南明是到死都是忙著內鬥,斗的很歡快。

難道說滿清就是鐵板一塊,非常團結。也不盡然。

八旗之間也是有矛盾的,就拿順治所屬的兩黃旗來說,兩黃旗的人仗著自己是皇帝的嫡系,經常欺負其他旗的人。這一來二去,有些不堪其辱的人就可能想造反。

再加上滿族中間,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關係就不好,雖然海西女真被吞併。但難免人家有什麼想法。


這些企圖想營救永曆皇帝的人,估計就是一些有野心,或者是之前被欺負的人。想借此機會翻身。


永曆跟崇禎比真是差遠了。崇禎好歹還有自殺的勇氣,永曆倒好直接外逃到緬甸,還被緬甸人羞辱。。。


風吹柳飛揚


此為滿洲八旗將領反感吳三桂背叛明朝所為。

根據錢海嶽《南明史》記載:滿兵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

由此可知,一個叫兀兒特的藍旗武官(章京)不滿吳三桂的背主行為,又感於永曆帝的天子容貌,起兵反叛吳三桂,為“漢中起義”,自稱“平漢王”,以“去辮”為號令。後因事情洩露,而起義失敗。

記載如下:八旗將士拜呼萬歲,爭去辮為號......自稱平漢王,刻印繕裝。乘城演劇舉事,共扈上幸漢中起義,盡殺漢中大營兵。事洩,死者二千餘人。

雖然不知此事真假,但錢海嶽《南明史》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雖然吳三桂放八旗入關,並從緬甸綁回永曆帝,可謂是大清功臣。但吳三桂的背主自然受八旗將領所不齒。

另有記載,八旗將領曾為永曆帝說過好話。吳三桂原準備將永曆帝斬首,但因八旗將領說清,改為弓弦勒死。

記載如下:行刑前吳三掛主張拖出去砍頭,滿洲將領不贊成,愛星阿說:“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


五味社


應該是少數個人行為,不代表清軍的政策。

永曆帝由桂王監國到即皇帝位,基本上活動於西南地區,並無記載和清軍有媾和的接觸。

朱由榔繼承的是隆武帝的大統,同期出現了短暫的紹武政權,但很快在清軍打擊下失敗。於是長期只有永曆帝為南明的“正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各方抗清勢力的團結,這也是永曆政權能堅持較長時間的原因之一。

其時,清軍的主要矛頭即為永曆帝,鑑於他在抗清戰線上的共主地位,原農民起義軍紛紛歸入南明旗下,壯大了永曆帝的聲勢,這是清軍南下的主要阻礙。他也很清楚這一點,加上個人的軟弱無主見,在後期基本上處在動盪遷徙中,以致身死國滅。

可以說,永曆帝的死,是歷史的必然。當時的情勢,只會給他以拖延的餘地,不可能讓他達成匡復明朝的理想。

相信在長期的抗爭中,永曆帝也磨礪出一定的從容氣度,因此在被俘後還能得到清軍的同情,甚至部分人想要營救。已無關歷史大勢了,更應該看作是個人的情緒化舉動。


近代採風


我來說說咋回事。這個我還真有過一點了解,事情是這樣的,當時雖然清軍打的很厲害,佔據了優勢,但是實際上清軍內部矛盾也很大,八旗軍中,與正黃旗的矛盾的大有人在,經過內部矛盾升級,在後期已經開始內訌到打起來了,敗了的清軍被追殺,雖然這些敗了的清軍是滿人,但是他們覺得明朝皇帝也是可以的,只是仗打的確實不行,於是投奔了明皇帝,見到明皇帝后就發出了,真事真龍天子的感慨。而以吳三桂為代表的朝廷投機者精英,開始為自己前途著急,眼看大明就要不行了,得為自己前途著想,於是趁清軍攻來之際,投奔了清軍並以殺掉叛逃的清軍為見面禮。



精彩地球


這卻實是個怪事,據說永曆帝氣度不凡,吳三桂都不敢看他,跪在地上渾身發抖不敢起來,關寧軍和八旗的人見到永曆都說,這乃真龍天子也。那個滿八旗統領有兩千多八旗兵,竟然鬼使神差的想將永曆劫走,被吳三桂知道後痛下殺手,將兩千多八旗全部殺了。為防止再出意外,不敢將永曆押送北京,由吳三桂就地殺害。


手機用戶6733570360


司馬遷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孟子也說過:人皆有惻隱之心。一代帝王,如此淒涼,怎能讓人不生惻隱之心?吳三桂打著為君父報仇的旗幟,卻屠殺君父!為利也罷,為何手段如此粗慘?做人總要有點人性!我相信:有些人不會厚顏做錦上添花,也不會拒絕雪中送炭。你若功成名就我不想高攀,你若潦倒悲慘我能幫則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