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唐代越窑秘色执壶

《秘色越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

共嵇中散斗遗杯。

鉴赏——唐代越窑秘色执壶


《全唐诗》中陆龟蒙《秘色越器》诗文记载

这是我们目前能找得到关于秘色瓷最早的文献记载。千百年来,“秘色瓷”三个字一直活跃于才华横溢、神情飘逸的诗人笔下。作为朝廷贡品,身价与珍宝、丝绸一样高贵。五代十国时期位于杭州的钱氏吴越国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且下令“臣庶不得使用”至于它的釉色,也像它的名字一样,秘而不宣,后人也只能从诗人的诗词里感受它那谜一般的美丽!

1987年4月,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正在进行一项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正当忙碌的工作人员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发现了唐代佛塔地宫。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的出现令考古工作人员兴奋不已,这是每个考古人梦寐以求的石碑,因为这块石碑上的文字明确的记载了地宫中的宝物。

根据石碑上的文字,专家把这块石碑简称做《物帐碑》,而就在这块石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瓷秘色椀(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专家们在地宫中室的银香炉之下已经腐朽的木箱子里发现了一堆碗和碟子,经过专家核实与考证,它们就是消失世间,千百年来令世人苦苦寻觅的秘色瓷!

鉴赏——唐代越窑秘色执壶


红色框线部分为《物帐碑》中关于秘色瓷的记载

这是迄今为止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能与出土文献《物帐碑》相互印证的秘色瓷,根据《物帐碑》中文字记载也说明秘色瓷最迟在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以前就已经烧制成功,推翻了以往认为的唐代没有秘色瓷的说法!


鉴赏——唐代越窑秘色执壶


秘色瓷究竟为何物?

关于“秘色瓷”的定义在学术界的几种说法:

秘:

(1)“秘”字所指器物,皆与皇帝或宫廷有关,且“秘”、“珍”、“奇”三字含义相通,于器物名称前,往往用“秘”字。如“秘籍”、“秘玩”、“东园秘器”等。

(2)“秘”字取义:秘不外宣。宋人赵德麟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记载。

(3)“秘”字是和一种叫做秘草的植物有关。因为秘色瓷的颜色是仿照秘草的颜色而制作的,故取“秘”字。

色:

“色”字,唐代作“等级”、“品类”之分类用法,如文献记载所说“上色沉香”、“上色金”、“上色甚好纸”、“中色白米”、“头色瓶”等。

了解完“秘色瓷”的定义,接下来我们结合展厅的展品,来和您聊聊这件秘色瓷

鉴赏——唐代越窑秘色执壶


(此件后唐越窑秘色执壶此次展览展出和欧美拍卖)

此件越窑秘色执壶其造型十分优雅,端庄规整,线条流畅,胎细腻致密,釉色晶莹润泽,清澈碧绿,瓷瓶瓶颈细长,通体施明亮青釉,瓷化程度极高,执手创烧弯曲不规但单调而不失色,此造型在唐代可以说极具审美创意。被学术界称为一个突破性发现。

最令人感到奇特之处就是,在灯光的照射下,壶内清澈明亮,玲珑剔透,无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盛于碗或盘内!正如五代诗人徐夤(yín)的诗中所说:“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绿云”。

鉴赏——唐代越窑秘色执壶


近年来,收藏市场升温伴随着内地市场据了解,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前两年,在美国举办的一个中国古代瓷器拍卖会上,一只长20厘米、高10厘米的西晋时期越窑青瓷连体狮形器,拍出108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越窑青瓷典型代表秘色瓷重要可见相关越窑秘色的市场热度。

秘色瓷,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术界的争议。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学术界关于秘色瓷的讨论仅仅限于文献的记载,但是文献的记载又众说纷纭,各不相同,这也使得这一研究证据不足。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的出现,并且有《物帐碑》的记载为证,这也使得一直萦绕在学术界关于秘色瓷的种种谜团终于真相大白于天下!通过对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的研究,至少可以推断出秘色瓷在公元874年以前就已经烧制成功!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秘色瓷必将印证了中国瓷器史当中辉煌灿烂的一页!

随着媒体的不断关注,对秘色瓷感兴趣的人不断剧增,而市场上秘色瓷的存量不多,这会导致小范围内的供不应求,因此秘色瓷未来市场的价格是急剧上升,值得广大藏友收藏,价值极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