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灰色收入能有多高?

閱讀文本大概需要 3 分鐘。

在這個自媒體的大環境下,許多的媒體人員紛紛下海,跳到自媒體的圈子,以他們熟悉的節奏,來分一杯羹!

飛哥有個自媒體的朋友之前的工作就是記者,利用自身的優勢,快速躋身其中。

自己手裡運營著不少大號。相比之前的工作輕鬆了不少啊!

記者的灰色收入能有多高?


少了一些爾虞我詐!

發現好多朋友和我一樣,對記者這個行業認識不多,以為他們拋頭露臉,高高在上!

灰收不菲!好吧,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職業的各種收入。

記者的灰色收入能有多高?


首先要說明,記者是分很多種的,不同類型的記者的 “收入” 千差萬別,我以下談到的,都是傳統的報紙雜誌這類平面媒體的記者。

另外,我們也得說說這個行業的“灰色收入”,在我理解,那些違反了職業道德,甚至違反了法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不會被追究責任的收入叫做灰色收入。

“收煤老闆的錢隱瞞礦難”這種極端行為已經是黑色,而不是灰色收入了。

記者的灰色收入能有多高?


1. 車馬費

通常見於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社會組織自己舉辦了一個活動,需要媒體去報道的時候。

一般由機關的通訊員或者企業的公關部工作人員給記者。

也被叫做“紅包”、“信封”,一般一百塊到五百塊的樣子。

這類紅包存在的價值,通常在於加強採訪活動的吸引力,以及讓記者在寫稿和爭取發稿時,對發紅包的一方更上心一些。

一個採訪邀約有沒有紅包,以及紅包裡有多少錢,取決於給錢的機構和媒體的權力對比。

比如市政府剛開完常務會議,市長出來主持新聞發佈會,可別指望市政府辦公廳會給錢——這種採訪裡,市長的發言是稀缺資源,媒體只會求著要這種資源。

但如果是一個剛成立,急需曝光度的新公司,可能就會給出高於市場行情價的紅包了。

一些有節操的媒體會明文規定記者不得收車馬費,如果實在拒絕不了,可以收下後交到單位,統一退掉或者交到廉政賬戶。

但是大多數媒體要麼默認,要麼試圖管理車馬費而不成。

在記者圈子裡,突發記者們一般是不可能有什麼車馬費收入的;

時政記者通常會有一定的車馬費收入,如果跑的線涉及較多的企業、事業單位,收入會相對多一些;

經濟類記者裡面,產經記者,也就是專門跑各種企業的人,車馬費收入可能較多。

但是車馬費畢竟是一個偶發性收入,不一定有多穩定,而且和跑的條線關聯性很強。

記者的灰色收入能有多高?


2. 軟文提成

所謂“軟文”,就是“沒有明確標示的廣告”。

按照媒體的倫理,正常的內容和廣告應該嚴格地區分;

而且在操作層面,負責採寫新聞的記者和負責拉廣告的業務員應該嚴格地隔離,以確保內容的公正性不受影響。

遺憾的是,在當下的中國,大多數媒體做不到這一點,不光很多廣告直接混進了正文(就像百度對搜索結果做的事情一樣),還給這些東西起了個不那麼丟臉的名字:軟文。

有發軟文需求的,通常是企業或地方黨政機關。

鑑於平面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已經江河日下,我相信大多數投軟文的人並不是為了它的宣傳效果,而是為了交保護費,在涉及自家的負面新聞出現時,有資本去公關媒體。

為了增加收入,很多媒體容許甚至鼓勵記者去拉軟文業務。

在這些媒體裡,軟文產生的收入通常是這麼分配的:拉到軟文單子的記者自己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直接提成(我沒做過,聽說能拿到5%左右),剩下的部分由報社和記者所在部門按一定比例分配。

到了年底,部門可以用從軟文提成裡獲得的小金庫收入發獎金。

直接提成和從部門獲得的獎金,在我看來都算灰色收入。

這種收入的單筆金額比車馬費要高一些(稿子長的話,一次能有幾千塊乃至上萬),但也不是一個穩固的,長期的灰色收入。

記者的灰色收入能有多高?


3. “有償新聞”

這是最黑暗的部分。

如果說前兩類灰色收入多是跑線記者的福利,那麼這一條是有很多突發/政法這類社會新聞記者參與其中的。

舉個例子,A公司和B公司就一個價值10億的資產對簿公堂,官司正在打,A公司覺得自己佔理,如果讓媒體報道這個糾紛,有助於法庭判決結果向有利於自己的一面傾斜。

於是他們找到了記者,向他提供了很多文件、材料,也接受了採訪,末了給了記者一筆錢。

可能記者寫出來的東西都是真的,但是他可能真的收了錢。

不管他寫的東西再正確,他也喪失了正義性。

另外,這種渠道來的錢如果金額較大,也是要算在“黑色收入”裡的。

要知道,按照中國法律,接受5000塊錢就可以被追究受賄罪了。

當然了,在實操層面上,一般送過這種錢的人不會舉報記者,因為如果那麼做了,等於得罪了一個行業,以後很難混,所以收了這種錢的人絕大多數是沒有付出什麼法律意義上的代價的。

所以,我還是把這種收入算成灰色,但必須說,它相當接近黑色了。

這種收入也是頻率很低,但萬一搞一次,說不定好幾萬。

記者的灰色收入能有多高?


所以有的時候,在自媒體看到報道出的一些帶料的新聞,心裡都會下意識的想想,是誰在背地裡推波助瀾。

畢竟吃瓜的看客多,仔細想問題的人不多,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