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书法创新精神是否高于其父王羲之?

书法影响力


如果说书史上叛逆创新的代表那就是非王献之莫属了。王献之(公元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好,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羲之有七子,其中: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焕之及第七子王献之都以书法出名于世,但字迹流传下来的仅有王献之一人,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他几子都以继承家风为终生目标,而王献之则不同,一天到晚就想着创新超越他父亲,这才有了后来他与众不同的“破体”出现,后人将他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从七八岁就开始习书,诸体皆精,唐张怀瓘《书断》中将其隶书、行书、草书、飞白列入神品(传东汉蔡邕看到工匠用刷石灰的苕帚刷墙留下飞白丝丝,故受启发,据此创出了一种笔画间丝丝留白的“飞白书”),草书继承了东汉张芝的“一笔书”技法。世传书迹以小楷《洛神赋十三行》,以及《中秋帖》、《鸭头丸帖》、《保母砖志》、《廿九日帖》、《地黄汤帖》、《辞中令帖》、《鹅群帖》、《授衣帖》、《舍内帖》、《东山帖》等最为著名。

我们以《中秋帖》(见图)为例,看看王献之的书风是如何创立“破体”的。王献之年少时就对其父的书法艺术已有不安分的见解,十五六岁时劝其父说“大人宜改体”,传统章草气势不够,应该发展草书纵横不羁的意趣,因为万事都在变,书法也要开拓,《中秋帖》就是他这种性格的代表。

 



皇甫荔


王献之是一个叛逆少年,尤其对书法方面非常自负,自认高处其父不少。

比较出名的一个典故就是《书谱》中,孙过庭讲到:魏晋时期王谢家族交好并联姻,王献之自认为字写的不错,为了展现一下虚荣心,就把自己写的字送给谢氏家族谢安。

王献之以为谢安会收藏自己的字,结果谢安在王献之的作品背面写了几行字给王献之当做回信。

这样王献之很气愤,他觉得谢安不尊重自己的作品,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的字不如王羲之好。


谢安问王献之,你的字跟你爹比,谁的好呢?

王献之说,当然是我的好。

谢安说,别人可不是这样说的。

王献之说,别人哪里懂?

这是书谱里记载的故事,说的就是王献之对自己的字很自负,甚至认为超过自己的父亲。所以也引来孙过庭不少批评。

经人考证,王羲之死时,王献之不过十七八岁。意思就是年少轻狂太气盛,对书法了解太浅,说话不知轻重。


这也就给大众留下一个观点,那就是王献之的字不如王羲之好。

但是在王献之去世后的一百五十年间,王献之的字要比王羲之的更加出名,原因就是王献之把字写出了个性张扬风流的一面。

这个在当时是创举,虽然每个书家大多都有个性,但是如王献之那样飘忽自如的,还只有那一家。

王献之的字应该是算开了张扬个性的先河,尤其是草书和小楷,都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唐朝,几乎诸家都宗二王,而非单独王羲之。

如论创新精神,其实王献之未必如王羲之。

王羲之创新在法度的确立,是变革,是奠基。

而王献之是在法度框架完善的基础上,发展了艺术性,是发展。


这二者如论贡献的话,肯定是王羲之大,毕竟法度是书法根,是实用性的基础。但是王献之的创新性紧随其后,是艺术性的表现,是在基础之上才会生发的。

二者的创新精神都非常高,区别就在于,王羲之是根,王献之是枝,后世为叶,为果。

有根无枝,不生果。无根,如何谈枝果?


当然,合理发挥一下想象,即便没有王羲之,当时也有隶篆楷行草书,只不过没有王羲之那样变化丰富,充满哲学辩证关系。

如无王羲之,中国书法依旧会发展,只不过会是另一种景象,至于发展成什么样,确实是想象不到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会在那个标准之下出来一个如王献之具有艺术性变革的人物。


梁宇航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如下: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就是所说的王献之。

问题所问王献之的书法创新精神是否高于王羲之,我们可以从“二王”的叫法中可以看出来的,为何王献之与其父并称二王,这就是后人对王献之书法的认可和肯定。



一是王羲之的书法在书法史上可谓时代造就英雄,因其贡献极大,划时代的意义较重,他讲楷书独立于隶书,革新和发展了行书和草书,规范了模式,把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将书法技法提高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是王献之年幼时起初学其父的书法,后又临习效法张芝。王献之聪明伶俐,悟性极高,学会融合多人的笔法于一体,大胆创新书法技法,改变汉魏那种古朴书风。

王羲之书法劲健雅趣,端庄丰润,飘逸洒脱。而其子王献之的书法尽显文采风流,犹如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之势,其楷书灵动自然有趣,风韵潇洒,在笔画上确实达到珠圆玉润的境界。再说其草书书法,笔走龙蛇,变化多姿,一改其父书法的风韵和意境,举例说明一下:

王献之《鸭头丸帖》,书风流美,笔法灵动,逸趣飞扬,畅汗淋漓,尽显王献之骏爽超迈的书法特色。

再如著名的《中秋贴》,笔法雄奇,收放自如,豪放不羁,一气呵成,如瀑布飞下,上乘东汉张芝的“一笔书”,下开张旭、怀素“连绵草”的先河,这可谓是王献之行书的最佳之作。

再如临习小楷的最佳范本《洛神赋十三行》,用笔简静虚和,结字上不但舒展优美,而且顾盼多姿,富有节奏感很强。可谓是墨彩飞动,秀色可餐啊!


三是王献之的书法创新和技法高于其父的。但因其狂妄自大,得不到前辈的赏识。再则随着历史的前进,唐太宗极力推广王羲之的书法,以政治的力量把王羲之书法推向巅峰,而淡化了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的扩大化和认知化。不管怎样,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的书法高低和创新能力都极强的,只不过是生活的时代不同,造就不同而已,但后人对其二人的书法艺术还是羡慕和认可的。

请朋友们交流。


汶水才子


王献之书法是在继承王羲之书法基础上的发展。并不是创新。如果是创新的话,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就不会被唐太宗抓住把柄,狠命的贬低他了。

很多人对王献之流畅连贯的书风十分推崇。并认为是王献之所开创的一种书体:‘一笔书’。其实,‘一笔书’是张芝所创造的今草。并不是王献之的创新。王献之在书法方面的贡献,是发展了王羲之所创造的‘新体。’原来的楷书,是尚未完全脱离隶书波磔笔意的古法。王羲之废除了带古意,使书写更趋便捷。为行书和草书的写法,开创了一条快捷通道。所以王羲之才会被世人广泛的称道。



王献之便是这条快车道上的第一个受益者。王献之是王羲之书法的第一代传人。唐太宗为了贬低王献之这种放纵不羁的书风,把他的书法说成是如‘严家饿隶。’一些为了迎合唐太宗的人,就编故事来黑王献之。说王献之的笔法是他做梦时神仙传授的。在百善孝为先的封建社会,对明明是家传的书法,却托言说得自于神仙传授,就是对长辈的大不孝。


王献之的书风,只是不服合统治阶层中庸平和的治国理念。像今天的一些‘盲书’、‘玄书’、‘煞气书’、‘乱书、’‘吼书’‘喷书’、‘性书’,在古代就不是贬损的问题了,拿去‘咔嚓’!正法弃市!


子衿书法


在孙过庭《书谱》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大意是说谢安问王献之的书法比其父王羲之怎样,王献之说当然是比其父好。谢安说:“大家可不是这么说的”,王献之答:“世俗的人是不懂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献之自认他的书法是超过王羲之的,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王羲之奠定了“今体”书法的面貌,“古体”书法到“今体”的转换是在王羲之的手里完成的。但是王羲之的书法还没有完全脱离古意,从《初月帖》和《姨母帖》里可以看出,其字还未完全褪尽隶意,到《兰亭序》和《快雪时晴帖》时就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今体了。大王最大的贡献是把书体从古到今做了一个改变,但是王献之在其父的基础上又对书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书法到了王献之手里,才真正成了一种张扬个性的媒介。在唐张怀瓘《书议》中记载着王献之对其父说过的一段话:“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 说的是他嫌王羲之的书法还不够纵横飘逸,不能完全抒发人的情感。其代表作《鸭头丸帖》笔画连绵流注,笔势不可遏止,对今草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书不单调拘泥于某种程式,包容着多种形式变化与可能,构成多变的面貌,开后世表现个性的先河,其书法代表着魏晋士大夫精神上自觉。总的来看,王献之的书法创新精神是超过其父王羲之的。


写字那些事儿


问,王献之的书法是否高过其父……?答一一各有千秋。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婿。历任秘书郎,丞,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人称王大令。善丹青,攻书,以行草见长。幼学于父,行草别创新法。用笔外拓(开朗),俊迈而有逸气。受当朝人追捧。下图分别是王献之的(鸭头丸)法帖和其父王羲之的(雨后)法帖,可以作为比较。王献之书法的最大长处是,开朗,拓展,并有连笔。王羲之书法严瑾,法度自然畅通,凛然正气。其最大优点是一变汉代书法之朴实,创立了独自个性的行草书法之先河。要说书法的创造和更新,王羲之在前矛。




郁香墨


不能说官奴创新精神高于王羲之,这个问题很容易造成错觉,认为王羲之没创新。王羲之有没有创新,创新多不多?这两个反问就是反驳的有力根据。
抛开逻辑辩论说点有趣的,提到王献之,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一笔书,这是一个创新,但并不意味艺术价值高过王羲之,应定性为绝众超群的勇气之作。
道理很简单,一气贯通的连笔本身违背了书法千姿百态美学,这种写法十分的叛逆脱俗,极有雄胆,这是个赞。
和书圣比较的问题应当是非专业的,这并不是说王羲之完美(比如说草书)而应是一种信仰。前一阵子有个问答:未来有没有人超过王羲之。
一直没想到好的比喻,看到这个问题,灵光一现--未来我们对父母、爱人的爱会不会被超越?
只有两个答案,虽然相反,但客观存在。
那么我们心底希望选择的是什么呢?
说到爱,王献之是个表帅,愿意瘸腿甚至影响了寿命。
至于他的书法,比较书圣的包罗万象,选择王献之是一个减少挫败感好途径(个人心路,单快雪时晴,就让我折笔无数,我可怜的25元斑竹管呀,泪目。)。
真心希望喜欢书法或已经登堂入室的朋友们,在我们中华瑰宝-----书法的圈子里,有和爱礼敬的气息,本着我们虔诚的初心去欣赏美,追寻美,让我辈精神世界充实丰富,碾压那充满戾气功名等比较、排斥。

摘六体书论,礼拜子敬:
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父之灵和,子之神骏,古今独绝也。

秦皇岛逢考必过


谢邀,我是大成,我爱国学。

大成一向认为王献之不输乃父,但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书法发展环境奢谈“书法创新精神”,如果没有王羲之的“新体”定型,自然也不会有王献之的重要探索。

我们分别谈谈二王各自对书法做出的重要创新和后世影响,才能明晰他们的创新有何种的重要意义。

一、再造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的王羲之

1、他确立了新体,将行草的现代形态加以定型,确定了行草的法度;

2、他将钟繇开创的古楷书彻底去除隶意,对后世唐楷的最终形态与规则有开创之功;

3、他的笔法系统承前启后,成为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成长为成熟的艺术建立了理论基础,并通过世代传承和完善成为书理论的根基,至今不可动摇,即使碑学兴起;

4、他将书写性和秀美风融合,找到了文人审美与大众审美的结合点,使书法成为文人集团与平民百姓共同推崇的艺术形式。没有王羲之,是不可能有数千年书法位列绘画之上的艺术地位的。

一个王右军,我们可以无限的讲下去,在此打住。论证太阳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大概是一件无聊的事。

二、书法艺术自我更新最强大助推器的王献之

我们不要再以野史传闻来说二王父子谁更牛这个话题,如果一定要在中国书法史中找一位能够与王右军相拮抗而不落下风的,只能是王献之。但第一还是落不到王献之身上,因为他,他老爸又多了一条自己无法企及的高标:养个儿子也牛上几千年。

王献之可以说在书法史里一直陪王伴驾的地位,但事实上,王献之有如下三条贡献足以令他登顶:

1、他承接了钟鼎、汉隶、钟繇一脉相承的外拓笔法,使之成为书法史能够反复不断以返回篆隶笔法来平衡秀美、秀媚的大王师法,成为书法改革一次又一次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对后世造成最重大影响力、反复推进书法艺术自我更新的几位重要书家,如虞世南、张旭、颜真卿、米芾、董其昌等,都是王献之笔法的重要传承者;

2、他承接了张芝大草,以“一笔书”开启了张旭怀素时代。事实上,狂草以无与伦比的抽象艺术特质和情感寄托能力成为各书体之王。(这里不讨论为什么书家一成名就大写特写草书。事实上这不是为了效率原则,而是草书本来就是书法皇冠上的明珠);

3、他的小楷以十三行洛神赋,指引后人几乎所有的小楷创作。这个名单里包括钟绍京、赵孟頫、王宠、文征明……甚至近代帖学第一人白蕉先生也是明确的偏小王而远大王。

是的,王献之单以书艺与后世影响而言,是足以与其父并驾齐驱的,但要说创新精神,如果不是王羲之对书法各体做出的整理和笔法改良,是不会产生王献之的颖秀超擢的书风的。所以,王献之的伟大是站在老爸的肩膀上成就的伟大。王羲之是个跨时代的改变者,王献之是改变中最杰出的菁华!

我是大成,我爱国学!敬请点赞关注,深夜码字,顿感温馨!

大成国学堂


除了“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中国一绝画床”三件神品古代字画其它所谓的古代字画博物馆镇馆之宝都是忽悠国人的?为何是?因为没有一件是祖传的!原因就这么简单。是谁如此不要脸地要炒作“赵孟頫”?赵孟頫有真迹吗?谁会相信?当然没人会相信!但是只要不断不停地疯狂炒作“赵孟頫”它就是“真的”了!我甚至怀疑历史上有没有“赵孟頫”这个人?如果有?那历史上的李白杜甫刘备刘邦曹操唐玄宗唐太宗等等等等都有真迹流传下来,他(她)们的亲笔手迹都在你家里右墙角下65公分处深埋着!等着你去挖出来拍卖呢!祖先在天上看着你们呢!胡编乱造,胡说八道都是在亵渎祖先文化传统传承!是要遭报应的!

只要有个什么历史人物,你就可以说他(她)有字画或书法流传下来了,因为死人是不会与你打官司的。但是你这么做把真品文物市场搞乱了!搞砸了!也搞烂了。你的目的就是“以假乱真”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发财目的!可是你要明白:实事求是才是真的。现代人不是傻瓜。比你傻的人虽然多,但比你聪明的人更多!忽悠与欺骗如乌云!乌云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芒万丈!现代字画堆积如山!古代赝品字画多如牛毛!这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假德”拍卖公司没有一件是祖传的藏品!它拍卖的藏品都是地摊上的假货或不值一文钱的现代字画和赝品。“嘉德”祸害华夏五千年文明!罪不容恕!只要看看我的祖传画床上清代玻璃镶嵌的字画,网友们就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古代字画了!破罐烂坛何来天价?难不成也是“天价片酬”?假坛赝罐更不值一毛钱!别骗了。祖先在天上看着你们呢!你们会遭雷劈的!为何不在现代瓷器一比高低?为何非要冒充古代瓷器?难道现代瓷器的仿品就不能成为下一代的绝品收藏?为何非要把老祖宗那点文化传统传承搞垮?搞烂?到底最后是老祖宗那点老物件垮了还是你的赝品烂了?最后是谁耽搁谁?谁玩谁?谁搞烂谁?还不一定呢!(首届湖南收藏家刘广文先生撰写于2018年11月21日)





中国千亿字画床


我觉得小王贡献是非常大的,王献之独创一笔书,气韵更贯通,外拓笔法更是创新,对后世的很多书家所推崇,米芾就是小王的忠实粉丝。小王的楷书《洛神赋十三行》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可以说,它既是晋楷的终结,又开唐楷的先河。相传小王曾经劝父亲王羲之改体,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王献之的书艺对后世影响深远,自有独立的价值。王羲之王献之以“二王”并称也成厂书史上的专名。“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独绝”,难怪人们称王羲之为“书圣”,称王献之为“小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