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备孔明为何借刀杀关羽?

小小嬴政


阴谋论是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能有人觉得不值得一驳,但毕竟为人提供了遐想和窥探历史的角度和空间。阴谋论使很多人获得了乐趣,那种乐趣超越了原本平淡无奇,一脸正经的严肃模样。回归正题,关羽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这种观点,并不是第一次听到了,也有些不成熟的想法,望不吝赐教。

有人觉得关羽功高震主,拥兵自重,刘备担心尾大不掉,所以借机除掉关羽。其实了一,杀功臣这种缺德事,就算是最无能的皇帝都会干,用不着别人教,都是无师自通的,刘备的老祖宗刘邦在这方面做得就比较漂亮,那么刘备会不会就学刘邦呢?

个人觉得可能会,但不会选那个时机。刘备占据益州后,与荆州的关羽相互呼应,当时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威震中原,锐气正盛,风头一时无二,直接对许都的曹操造成强大的军事威胁。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的“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亲率益州出众出于秦川”的军事战略意图已指日可待,就好像汉室的复兴就在眼前,在这种情况下,实在没有理由让刘备做出自毁长城的事来。

关羽作为刘备的股肱之臣,被公认是刘备集团的第一名将,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当年被曹操俘虏,深受曹操的重视和厚待,但还是弃曹归刘,对于这点刘备不会不清楚。荆州作为刘备的心腹重地,是决心刘备命运和前途的关键,有荆州在,刘备所谓的兴复汉室的梦想还有可能实现。失荆州,刘备就只能龟缩在益州那个角落,丧失了战略主动权,一统天下成为泡影了。所以无论是从现实的利益考虑,还是从刘备对关羽的私人情感来说,刘备都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杀关羽,未来杀不杀就很难说了。

那么谁应该为关羽之死负责:我觉得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关羽本人,二是孙吴,三是刘备。

1.关羽的性格和情商:关羽,被时人誉为“万人敌”,本事很大,脾气也不小,确切说应该是情商不高,看不起别人,不能团结同事。当初刘备要封黄忠为后将军时,关羽就很看不起黄忠,嫌弃他老迈,不愿意和他同列。 关羽一向看不起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傅士仁,关羽还因为军需后勤工作不到位,扬言要惩治他们,结果这两个家伙一害怕,加上孙权的引诱,叛变了,开城投降。关羽的后路就这样被切断,也是导致关羽兵败被杀的重要原因。 真正的性格决定命运,小人物决定了大人物的生死。

2.孙吴在背后捅刀子,下黑手:孙权的军事能力很差,可以打个不及格的分数,但作为老练的政治家,手段老道,阴险。曹操强时,联刘抗曹,可以“借荆州

”,嫁妹子,认妹夫,当然荆州也不是他的,谈不上借不借。 刘备强时,可以不顾联盟关系,撕破脸皮,在背后捅刀子,杀人,变色龙的本色表露无疑。 孙刘本就是个脆弱的联盟,彼此之间矛盾重重,核心争端是对荆州归属权的争夺,周瑜、吕蒙都是强硬派,主张通过武力征伐,鲁肃属于缓和派,主张通过谈判(单刀赴会)收回荆州,最终吕蒙以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关羽也兵败身死。

3.刘备整个决策管理层也应该为关羽之死负责:缺乏对孙吴方面的警惕,对于孙吴偷袭的军事行动明显准备不足,以至于直到关羽被杀,都不见刘备方面派出一兵一卒的援军。 对形势发展判断出现明显错误,在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兵围樊城后,对于将要出现的各种困难,显然过于乐观,头脑发热,“革命运动”出现了冒进,对于曹仁的坚守,徐晃的救援,孙权在背后捅刀子都没有考虑到,结果必然是难逃失败和覆灭的结果。

关羽之死是各方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包括他自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刘备集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孙权的翻脸是直接原因。





历史乱翻书


说刘备、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只是后世人的猜疑,因为关羽在遇到曹魏与东吴前后夹击时,历史并无记载刘备、诸葛亮派出一兵一卒去救,客观上造成关羽孤兵作战,失了荆州,败走麦城,损失折将,自己突围时被俘,不屈被杀的结果。关羽失荆州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还基本上全军覆没,大大减弱了蜀汉的军事力量。在政治战略上,孙吴联盟遭到破坏,反而造成魏吴联盟,共破蜀汉的不利局面。

对于刘备与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救关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来不及救。因为起初关羽连战大捷,威震华夏,逼得曹操想迁都以避其锋。刘备、诸葛亮刚占领益州与汉中,没有更多的兵力救援,也没有想到关羽兵败的那么快。另一种说法是,刘备、诸葛亮故意不救,借刀杀人。因为关羽的性格“刚而自矜”,对于士大夫和其他将领,都有看不起的记录,马超和黄忠那么大本领,关羽就看不起,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关羽照样看不起。刘封是刘备的干儿子,关羽也是看不起。加上关羽武艺高强,对于刘备之后的阿斗政权,是有严重威胁的。刘备对于关羽,是又亲又恨又怕。亲的是关羽讲义气,是自己的兄弟,恨的是关羽常常不顾大局,怕的是刘备之后,依靠阿斗的本事与气度,是压制不住关羽的。所以刘备有借刀杀人的动机。而诸葛亮只不过是给刘备出主意,顺从刘备的意愿而已。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刘备是救援不及的,因为后来他为了给关羽报仇,倾国之兵讨伐东吴,最后自己兵败也死了。这样想刘备,太有点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陆弃


不过,我不同意题主的假设,即刘备孔明借刀杀了关羽。

我的观点是:关羽是慷慨赴死的。原因如下:


1、关羽惹恼了刘备。

关羽常以汉寿亭侯自居,而汉寿亭侯是曹操封他的;

关羽华容道放走了曹操。

2、关羽惹恼了孙权。

单刀赴会,让东吴君臣颜面扫地;

孙权为子提亲,竟被关羽羞辱为“虎女岂嫁犬子”。

3、关羽威胁了曹操。

斩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吓得曹操差点迁都。

其实,北上出兵前,关羽已料定刘备不会帮他,曹操只会增派援兵对付他,孙权还可能会趁火打劫。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率兵攻击襄樊,进逼许昌,只因九州虽大,已无他关羽的容身之地。

万一成功了呢?


上下相连


说刘备、诸葛亮借他人之手杀关羽,这个观点最早来自章太炎先生《訄书》中的《正葛》一文,后来人们的所有看法基本没有超出章太炎此文。

所以,要回答刘备、诸葛亮为什么借他人之手杀关羽,或者说有没有借他人之手杀关羽,可以分析一下章太炎的这篇文章。

章太炎《正葛》的主要观点

章太炎认为,关羽之死是刘备、诸葛亮借孙权之手造成的,其中诸葛亮的意见占主导,在章太炎看来,诸葛亮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为避免集团内部可能发生的内讧,会不惜一切手段消除这些隐患。

章太炎认为诸葛亮是杀关羽的“罪魁祸首”,理由有以下几条:

  1. 关羽危难之时,诸葛亮没有派兵相助。章太炎认为:“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但这又是讲不通的,因为诸葛亮见识卓群,不会看不到关羽面临的危机,所以“无远略”不是不发兵的理由。真实理由是,诸葛亮认为关羽“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压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将掣挠吾大政”,从而决心除掉关羽。

  2. 诸葛亮用同样的理由除掉了刘封,对于刘封,章太炎认为:“葛氏特以刚猛难任,不可用于易世,劝先主除之。是杀之以罪,杀之之情则不以其罪也。”既然刘封因易代之后不可控制而应清除,那么关羽也不在话下。

  3. 诸葛亮年轻时喜欢吟颂《梁父吟》,这首诗讲的是“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核心是假借他人之手杀掉政治对手,诸葛亮早就谙熟之道,对于可能构成政治隐患的人,无论是谁都不会手软。章太炎后来还说:“

    诸葛治蜀,赏信必罚,彭漾、李严皆纵横之魁杰,故漾诛而严流。”

章太炎观点待商榷之处

章太炎提出了诸葛亮借他人之手除掉关羽的结论,结论很惊竦,但论据及推理过程相当勉强。

说诸葛亮没有出兵救关羽,看起来似乎是事实,但这里有客观原因,关羽突然北伐,刘备当时从汉中刚刚返回成都,一切都在仓促之中,而关羽北伐前期势如破竹,并无危机,后来因孙权发难而突然兵败,一切都来不及反应,千里之外的成都无法对关羽施以援手。

说诸葛亮除刘封,这是事实,但诸葛亮的确也有充足的理由,所以能说服刘备,关羽不同于刘封,他不会从血统上对刘禅形成挑战,而“尾大不掉”也只是猜测,以关羽对刘备的感情,这种可能性非常小,诸葛亮不会因此而有杀关羽的念头,即使诸葛亮有,刘备也难以同意。

最重要的是,借他人之手除关羽,势必付出失去荆州的代价,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都不会有这种疯狂的念头,对刘备来说,这个代价实在太大,对诸葛亮来说,这个代价不仅大,而且意味着痛苦和牺牲,

他有许多亲友仍在荆州,诸葛亮难道为了一个关羽就果断放弃他们了吗?

章太炎写《正葛》的历史背景

章太炎的《正葛》充满了猜测的成分,并没有太大的说服性。章太炎是著名学者,史学方面的造诣也十分深厚,他为什么抛出了一个并不靠谱的观点呢?

载有《正葛》一文的《訄书》初刻于1900年,此时中国正处在风云激荡之时,章太炎不仅是著名学者,更是一位著名的革命家,他27岁告别诂经精舍,投身于改良和革命活动,此后多次坐牢和流亡。

章太炎投身革命的年龄正好与诸葛亮出山的年龄一样,都是27岁,所以他对诸葛亮有着特别的关注。章太炎写《正葛》,目的其实是以古讽今,想表达的是,有些人为了巩固政权可以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这些做法是值得批判的。

这一阶段的章太炎对黄兴等革命者多有批评,对袁世凯则充满好感,他的这种思想,核心在于对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认识,《正葛》一文抛出的惊世之论,发泄的是章太炎对当时混乱政治形势的愤懑之情。

章太炎对自己观点的修正

《訄书》出版15年后,即1915年,章太炎对该书做了较大的修正,改为《检论》重新出版,其中《正葛》一文是章太炎重点修正的一篇文章。

在修订这篇文章时,章太炎一开始想把《正葛》改名为《评葛》,后来又觉得不合适,改为《议葛》,到了快要出版时,他又改为《思葛》,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章太炎对诸葛亮的看法不断在发生改变。

就刘备、诸葛亮借他人之手杀关羽的观点,章太炎进行了认真反思,他说:“少时所称云尔, 晚涉季世,益窥古人用心”,承认自己当初阅历不够,臆猜了古人。章太炎认为,关羽虽然未能较好地落实蜀吴联盟,但“其才可辅而用也”,刘备、诸葛亮没有除掉他的理由。

章太炎早年对诸葛亮多有批评,这时也修正了看法,他说:”武侯本布衣诸生, 规在救民”,还认为诸葛亮北伐是得到人民支持的,章太炎说诸葛亮“ 始出斜谷, 则三郡响应 ,屯田渭滨 ,而百姓按堵,其以抚和黎庶 ,远倾敌国 , 道至弘矣。”

章太炎年轻时抛出了刘备、诸葛亮借他人之后杀关羽的不成熟观点,但他又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彻底修正,今人应该学习章太炎这种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而不是乱引他的那些并不成熟的观点。


南门太守


当然不可能。

先说诸葛亮。

自207年出山,诸葛亮就是军师身份,但一直到刘备称帝,诸葛亮主要是从事后勤与组织调度工作,署左将军府事,署汉中王府事,就是大总管。而刘备的主要军事幕僚是法正,所以说诸葛亮谋害关羽,不成立。

再说刘备,到219年占领汉中,刘备也只有益州及荆州三郡,拥兵不过十五六万。而为了除掉关羽,而故意葬送荆州三郡与三分之一的精锐军队,估计刘大耳朵还没这么蠢。

至于没有救援。因为关羽发起襄樊战役后一直在获胜,何况关羽还在江陵公安留守了一万五千以上的军队。尤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俘虏三万多曹军,这样的情况下向荆州派遣援军那是在羞辱得胜之师。而等宜都太守樊友逃回益州再反馈消息到成都已是11月中旬,此时无论如何也难以救援关羽了。


四川達州


这个纯属扯淡,而且很好推翻。

提出这个观点的无非是用关羽太傲,目中无人,早晚坏大事然后遇到危险刘备诸葛亮也没来援助来做论据,但根本就没有看到三国的真实情况-就是刘备有多大资本敢这么干

刘备势力薄弱

三个势力,刘备最可怜,即使拿下了益州,依然是人口不足、兵源短缺。关羽这三万荆州兵,可以说是刘备的精锐部队,打死也不换的,为了一场赔本的政治游戏杀关羽,不存在的。最重要的是关羽死了荆州就没了,刘备舍得?如果舍得,又怎么会之后招募益州四万新兵进兵东吴夺荆州?

消息不灵通

懂地理的都知道,重庆至湖北这段,到处是山,今天都不好走,更何况古代。在关羽兵败之前,刘备收到的一直是关二爷的捷报,自然是比较放心的,后来求援的消息接到了,二爷已经凉了。当时对刘备孔明都是一个晴天霹雳,所以不是不救,是根本没有机会救。



所以说,评论历史,请结合实际,不要想当然,题主的这个题目就很有问题。


火器工坊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本来不打算回答这种问题的,但是关羽问题,真的有必要说一说,正史上,结义这种事实不存在的,关羽,张飞刘备三人从头到尾都是君臣关系。关羽有将才,刘备又是个非常惜才的人。



首先刘备要杀关羽这个想法就不成立,当时天下大定了吗?刘备一统了吗?刘备是昏君吗?都不是,此时的刘备,刚刚平定益州汉中,更需要关羽这样的人帮他镇守四方自断手足的事刘备干不出来。

而且守荆州的事,除了关羽,守仁君也想不出第二个合适的人了。刘备手下的大将里,益州集团的人不足以信任,刚投靠过来的马超虽然有才能,但是以前劣迹斑斑,放他守荆州,很有可能自立的说。

张飞也不行,他有前科,当年刘备好不容易有了徐州,被张飞一顿酒给耽搁了。如果让张飞守荆州,刘备没打下汉中后院就失火了,赵云是刘备的保卫科科长,有能力,没经验。在守仁君心目中,最应该守荆州的人是魏延,但是魏延要守汉中。益州,汉中初定,大事小事都离不开诸葛亮去经营。所以关羽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刘备知道关羽高傲,还特别派了谨慎小心,有战略目光的马良辅佐。

第二,荆州在刘备集团中,其地位仅次于益州,不容有失,为什么刘备刚称帝就火急火燎的去打荆州,名义上是去给关羽报仇,实际上就是要夺回荆州。

益州汉中险地,善固守,但不宜主动出击,刘备的志愿是统一天下,总不能让曹丕,孙权拱手相让把。荆州虽然北有曹魏,东有孙吴,但是出兵时也相当方便,况且荆州离许昌特别近,每次关羽拿下樊城,就能剑指许昌。有荆州,刘备北伐时可荆州一路,直逼许昌,汉中一路,目标直指长安。没了荆州,蜀汉只能翻山越岭从斜谷缓慢出兵,然后和早就严阵以待的魏军打一场场阵地战,直到粮草耗尽而还。

还有,诸葛亮再出师表里前几句就是益州疲弊



。大实话。益州能产粮草的也就成都平原,往南,是乌烟瘴气,少数民族聚居的南中地区,往北,则是崇山峻岭。这样的地形,注定益州不会有太大发展,有了荆州,则会大大充实蜀汉的国库。

荆州如此重要,刘备绝对不会通过放弃荆州来除关羽。况且关羽再神也是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刘备不信关羽,大可把他调回来,想办法,找借口,甚至下毒,刺杀,总能弄死他。何必要多次一举?


守仁看剧


一、说刘备借刀杀关羽,没有佐证和逻辑支持。



1、关羽没有谋反佐证,他虽能力超群,从实力上对刘备形成威胁,但蜀汉政权刚刚建立,两大劲敌虎视眈眈,大业未成,又正处用人之际,杀关羽没有理由。



2、在民间,关羽是忠义的典范人物,故而桃园结义,兄弟情义是牢靠的。

3、假如刘备有像朱元璋之心,为让孩子顺利继位,拔除一切可能威胁孩子继位施政的荆棘、毛刺,但时机也不成熟。



二、诸葛亮借刀杀关羽。这也仅仅是人们的推测和怀疑,主要原因一是诸葛亮关羽相处不和谐;二是诸葛亮压不住关羽。有刘备在,关羽不服诸葛亮,诸葛亮审时度势,着分寸处置,若敢有借刀杀关羽之嫌,就是不落下把柄,仅仅让刘备怀疑诸葛亮就够呛了!刘备诸葛亮合谋更是说不通。



三、关羽之死说刘备是第一责任人还行。关羽的傲气刘备是知道的。傲有好的一面,但反面也是致命的,这是关羽的一大弱点,关羽镇守荆州能力无疑,又有诸葛亮在,荆州安然,但入川战事吃紧( 在攻打雒城时庞统战死,刘备调诸葛亮离开荆州 ),调离诸葛亮,刘备应考虑荆州班子的配置,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制衡关羽,作为一把手,刘备应当负主要责任。


神鹰乐动


关羽破坏蜀汉政权的“隆中战略”。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和《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并不相符。

一,排斥诸葛亮,后被刘备说服;低视黄忠,后被费炜说服。陆逊谦卑的信件,就让关羽放松警惕;孙权要联姻,却被关羽大骂“虎女焉可嫁犬子”。由此可见,关羽的性格。

二,关羽把荆州交给傅世仁,糜芳两个他惩罚过的将领;荆州失守后,多次和吕蒙交往,而不是封闭消息,以防军心动摇。由此可见,关羽的军事才能。

三,诸葛亮所设《隆中对》中的战略,是刘备认同的蜀汉战略,以荆,益两州为根据地,外结孙权,共同抗曹操。却不想,蜀汉的未来发展方向,被关羽给打破,失去荆州,得罪孙权,蜀汉政权前途渺茫。


五味社


关羽是刘备与曹操政治默契下的牺牲品!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义薄云天,但这不过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其实在现实中,关羽是最有可能叛变投敌而且可能已经成为了曹操的细作。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按照《三国演义》里面的情节,关羽至死都与曹操眉目传情,曹操有机会杀关羽,不杀,关羽有机会杀曹操,同样是放水任曹操逃走。

而在关羽死之前,他已经丢失了荆州,关羽一生并没有经历什么像样的战事,三英战吕布不过是匹夫的逞能之勇、过五关斩六将,很可能只是充当了清道夫的角色,帮曹操清理队伍,提升战斗力。

此其一!

其二,这也可能是曹操使用的苦肉计,是与关羽达成某种政治协议后的结果,吕布一死,曹操没有自己霸占貂蝉,而是送给了关羽,以曹操的尿性,如若不是与关羽“有一腿”,能拱手相让?


再有曹操、刘备作为成熟而且是举世无双的政治家,岂会一个被江湖的“义”所牵绊,处处“二弟长二弟短的”,另一个仅仅是爱慕曹操的才能,才能固然重要,但是政治更重要,政治才是第一本位的。

关羽的死大概率事件是曹操、刘备的联手事件,是两家政治默契的表现,为什么?关羽一方面有“二心”,另一方面却又不驯服,大有双面间谍之势,双面间谍是把双刃剑,用的好了刺别人,搞不好扎自己!

因此,在合适的政治时机除之是最好的结果,曹操和刘备政治成熟在双方谁也没有动手,而是采取了高明的“借刀杀人”,借孙吴的手,斩杀关羽,拔掉手中的刺。

完了曹操伤心欲绝的失一良才,其实他压根没得到过关羽,刘备则要为了二弟不顾一切的出兵伐吴。其实关羽的死对刘备来说更大,一是除一顽疾,再就是找到了出兵伐吴的口实。

个个心慈面善,个个宅心仁厚,又不过各有各的政治手段杀人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