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朱允炆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朱元璋的错吗?

羽评郡主


朱允炆最终失败的原因是重文轻武,朱允炆身边的心腹大臣都是些空谈误国的文臣,即便少数武将也没能人尽其才,加上谋划失误,最终失败。而朱棣身边聚集的都是久经沙场的实战人物,且知人善任,所以最终取得胜利。朱元璋曾以为打江山靠武将,守江山靠文臣,他将皇位传到孙子朱允炆手里的时候,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武将已经被他清除得所剩无几,留给朱允炆的大臣都是像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类似的文臣。如果按照一般的思维,朱元璋无疑是正确的,国家初定,战乱停止,该是文臣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谁也没有想到燕王会造反,国家再生战乱,这时候的文臣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当然朱允炆之所以失败,并不能怪朱元璋,全是他优柔寡断懦弱性格所致。

就在朱允炆重文轻武的时候,那些跟随朱棣打江山的武将却在朱棣的庇护下活了下来,最后成为他反败为胜的主力军。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的蛊惑下,朱允炆下落撤藩,终于逼反了燕王朱棣。方孝孺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齐泰在朱棣夺得帝位后惨遭斩首。黄子澄在朱棣破京师后宁死不屈,被灭族。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文臣个个文采飞扬,却没有机动抗震的能力,虽然气节可嘉,但也害了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身边的武将李景隆、耿炳文、铁铉、盛庸等人,虽然能力不俗,但不能获得朱允炆的器重,在靖难之役中没能发挥主导作用,军队因指挥上无决断和协同作战不好而大受损害。再加上朱允炆在用人方面存在严重失误,对战争本身也缺乏信心,临阵换将,最终导致失败。

反观朱棣的身边,聚集着姚广孝、朱能、郑和、解缙、张信、火真、丘福、金忠、朱高煦、顾成、朱荣、谭渊、钟祥、房宽、宋礼等人实战家,加上朱棣自己有非凡的领导能力、高超的战略战术、不可动摇的必胜信心,所以能够所向披靡,最终反败为胜。

其实,朱元璋临终前还留给朱允炆一直精英部队,就是沐家军。沐家军的主帅沐晟是朱允炆的铁杆兄弟。沐家军当时驻守云南,朱元璋临死的时候下过遗诏,要让沐英的部队永远驻守云南,不能随随便便就调回来。可是直到朱棣打到京城,朱允炆也没有调动沐家军,不知是没来得及调动,还是遵守朱元璋的遗诏不敢调动。朱允炆是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最有可能是遵循爷爷的遗诏没有动用云南的沐家军,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可能怪自己多嘴。唉,死都死了,管那么多闲事干嘛呢?瞧把乖孙子害成啥样了!


希荣文创


朱允炆失败与朱元璋关系不大,但当时拥有天下的朱允炆,而且还是名正言顺的天下之主,而朱棣天地只得一隅,兵马不过数万,可朱允炆他为什么失败?我分析其原因有四:

一、削藩。这个政策使得朱棣等亲王都惶恐不安,是起兵反叛的直接原因。本来太子朱标一死,其余几个王爷还想着帝位能不能落到自己身上。现在可倒好,朱元璋直接传位于第三代,没他们几位什么事情了,这也就算了,也能忍!安心做个王爷,独霸一方,跟皇帝差不了多少。可是你朱允炆听了几个书呆子的话,把我们往死路上逼。这天子是我们老子打的,也有我们的分份,凭什么就要拿走我们的一切?是可忍孰不可忍!

逼人造反,你不败谁败?

二、所托非人。朱允炆从小闻着儒家学术的风长大,当然他喜欢的可不是五大三粗的武人,而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看看朱允炆的三心腹: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在太平年间弄弄国政,玩玩权术绰绰有余。可是面对虎狼一样的朱棣,比小绵羊还小绵羊。还有明版赵括——李景隆,兵书看的比赵括还多。除了能胡扯剩下的什么都不会了,虽然李景隆打仗不怎么样,但是他总觉得自己能行,于是那一百万精锐都硬生生的折在他手里了,当时要是随便换一个大将都要比他强,至少,这些大将不会给敌人打开城门。最可恶的是,齐泰等几位至少算忠臣,誓死不降,慷慨就义。这种人我服!但李景隆这小子踩着朱允炆换来富贵。妥妥小人也!
用的都是这样的人争天下,你不败谁败?

三、狠辣不足。百无一用是书生啊!你既然打定主意要收拾你几个叔叔,你就狠点!历史上给你做榜样的那么多人,你不会学一下。照猫画虎的把你几位叔叔请来给朱元璋做法事,不就一网打尽了!那些前辈们屡试不爽的方法,你放着不用!到了两军对决,争衡天下的时候。你却一条狗屁命令“朱棣乃是我叔叔,你们不可以放冷箭伤害他。”朱允炆是一只羊,在和平时期是个好皇帝。
绵羊跟虎狼相争,你不败谁败?

四、朱棣。雄才大略,千古一帝!在他的履历中打败朱允炆夺帝位是小菜一碟。五征蒙古、收复安南。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 ,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 。编修《永乐大典》 、疏浚大运河等等,史称永乐盛世,在历史上和国际上影响深远。跟这样的人相争你不败谁败?


沦客人


朱元璋对自己过于自信了,他在世是,把所有权利收归于一身,自己也属于精力过盛,对权力丝毫不让,灭了宰相,搞垮了当时的官僚集团,把开国打天下的武将,基本都杀完了,为自己的继承人铺路,他还觉得自己的儿子才是最和他一心的人,除了太子朱标以外,其余几个儿子,都给予了很大的兵权和自治权,成为了蕃王,这样能永保天下姓朱,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确因病早亡,打乱了朱元璋的传位计划,为了皇室正统,朱元璋不顾风烛残年之躯,立朱标之子,皇孙朱允炆为继承人,在次为朱允炆树立权威,又杀掉了一批大臣,也为朱允炆挑选了一批忠心辅佐的大臣,但这批大臣大多是文人,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并对朱允炆的几个叔叔,进行了洗脑和教训,让他们保证,必须忠心辅佐幼君,在他觉得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朱元璋才驾崩。

朱允炆错误有这几点:根基尚浅,急于削蕃,且做法太明显,惹了蕃王众怒。

他和手下大臣,都是温室花朵,有思想,有激情,却又心慈手软,做事不够狠毒,

让对手屡屡逃脱,最终败在了,对手心狠手辣,和经验丰富上面,朱允炆和拥护他的臣子下场也非常之惨烈。

在这件事上,夺了侄子皇位的,永乐皇帝做的非常漂亮,他上台的第一件事,也是削蕃,且做的干净利落,不给蕃王们一点思想和喘息的机会。(兵权收于中央,蕃王在外如同软禁)

朱元璋最大的错误就是过于相信人性和亲情,这些玩意儿,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就是一个屁而已。


莫高声


朱允炆会败主要是有三个原因引起的,首要原因是削蕃。明朝初期的情况比较特别,由于刚刚定鼎天下,明朝分封的功臣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一定的特权。朱允炆的削蕃国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牵扯,这使得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暗通朱棣跟明庭对着干的。比如宁王朱权,他手里握着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两万多骑兵,以及十多万步兵,这支军事力量就插在朱棣后面,但是呢,宁王也担心朱允炆收拾完朱棣就会收拾自己,所以一直是拥兵观望,甚至最后直接加入朱棣阵营参加对明庭朱允炆的战争。因此可以这么说来,朱允炆的削蕃时机不对,太过急功近利。

其次,朱允炆不懂军事,干涉前线军事行动,给战将戴紧箍咒。比如耿文柄其实在指挥方面还是挺有才华的,他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围而不打,春战秋战。这一招实际上非常毒,因为朱棣的燕军是屯田兵,粮草必须自给自足,也就是说如果春秋开战的话那么朱棣的部队就会因为没法耕种粮食最终饿死或者投降。而反过来朱允炆的明军有江南的钱粮供给,能够支撑下去。但是朱允炆不懂这一点,他认为耿文柄怯战,所以一直催促他进兵,催促不听还怀疑有二心直接换帅,最终正中朱棣下怀,朱棣的北军属于边关军,从战斗力上远远超过南军的壮丁兵。朱棣是怕拖不怕打。

第三个原因就是经济领域的倒行逆施。由于朱允炆不懂经济,在管理上面大力委重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这些人没一个有治国大才的,在和平盛世堪堪够用,在乱世之时根本顶不上,几十万人的吃喝,不断的败仗根本无从筹措,在靖难第四年,整个南朝的态度就是,管你谁当皇帝,只求不要再打仗了。军民厌战,回力无天。


优己


朱元璋封了八个皇子为王,他们可以有自己的卫队,有几个还肩负镇守边关的重任,拥兵十几万,朱棣就是代表。此时的朱允炆更是错误的听从了削藩的建议,在自己刚刚继位几个月后就向藩王动手了。朱元璋刚去世,朱允炆就着急削藩。他才刚登基一年,立足未稳,还没做出足够多的令天下人信服的政绩,笼络人心的事儿还没做到位,刚刚上手驾驭明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就开始大动干戈朝着几位手握重兵的藩王叔叔动手。

前期还挺顺利,仅仅一年之内就有五个无足轻重的藩王被各种理由所废,然后轮到了最强大的藩王朱棣。朱棣长期镇守边关,手下有十几万精锐,并且之前跟随诸多名将出征北元。他的军事才能可以与徐达、常遇春等猛人相媲美,至少在当时他的军事才能公认第一。朱棣做了十年的燕王,自己在和蒙古人的对决中也汲取了丰富的经营,自己更是经营者燕地兵强马壮的。现在眼看着自己的侄子要对自己下手,那自然是不肯甘心。

1399年7月末,这个时候有两个燕王的下属被捉到南京被处死了,这就给朱棣抓住了把柄,朱棣自己以“清君侧”靖难的名义造反了。朱棣毕竟是手握一个地方来对抗朝廷的,所以其实朱棣并没有什么优势,反而朝廷更是有之一支三倍于朱棣的常备军。双方正式开战,这会儿宅心仁厚的朱允炆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告诉出征的将领:请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的骂名。感受一下这句话的分量,就是说打仗可以,但是不要打死了敌方主帅。

另外,朱允炆用人不善,他听从黄子澄推荐,换掉耿炳文,让李景隆担任主帅。李景隆是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但是他除了遗传了李文忠的长相之外,其军事才能一丁点儿都没得到遗传。如果用一个字形容李景隆,那就是“蠢”。朱棣给他颁发一个荣誉奖章“军事白痴奖”。在他手里玩死了60万将士,但是朱允炆竟然没有杀他。

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造反运动,朱棣杀到京城南京。朱允炆准备坚守城池,他觉得他能守得住。因为南京城是沈万三出钱,用花岗岩混合糯米汁建造而成的,异常坚固。但是万万没想到,李景隆打开城门出城投降,南京城不攻而破。在朝廷和朱棣抗战中,朱允炆有好很多次可以取胜的机会,但是都是因为朱允炆的优柔寡断而白白错过了。而且,朱允炆不怎么重视舆论战。朱棣一边打着靖难的旗号造反,还一边找不少算命的到处散播朱棣将要得天下,他才是真正的天子等信息。而朱允炆那边有众多饱读诗书,才华盖世的人才。这些知识分子搞别的不行,写点东西应该相当擅长啊。但是朝廷那边并没有在舆论战上赢得漂亮的一局,尽管朝廷是正义的一方。

与其说是朱棣造反夺得皇位还不如说是朱允炆自己一手葬送了自己的天下。或许朱允炆是一个好人,他温文尔雅,好一个谦谦君子,但他并无治世之大才。从朱棣当上皇帝后的表现来看,似乎他比朱允炆更合适做大明王朝的领导人。


张某某101421801


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就是削番,他爷爷朱元璋为什么要封他的叔叔们为王,镇守边塞,一是老朱凝心重,总以为那些跟他打江山的文臣武将会夺他皇位,封自已儿子为王带兵镇守边关,一是锤练自已儿们,第二兵权的分摊,一部份给儿子们一但京城有事就可勤王救驾,还有叫自已儿子抵御外敌,自己好放心,即使开国将帅手上有一部份兵权也不敢轻举妄动,孙子继承皇位是他布的局,明明知道他的儿子之中朱棣最有才能,岂能久居人下,老朱偏要把皇位传给孙子也不传给儿子朱棣,这是一种权谋之术,平衡各方势力,自已儿子这些多给谁都不好使,只有传给孙子,这样一来这些儿子们就打消了寺嫡的念想,达到了相互制衡目的,虽然这边皇子们以摆平,但还有一方也是老朱担心的事。,就是这些骄兵悍将,他深知孙子是震不住,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把他们全部杀了,才能保全孙子皇位,事于愿违,等他死了第一个造反的竟是他的儿子朱棣,这是老朱生前没有预测到的,知道朱 棣不是善茬,但没等自已尸骨未寒朱棣就造反。朱允炆不削番,朱棣就没有借口来造反,所谓物急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风雨同舟129273794


实际上,按照中国古代皇位继承的传统,太子病逝,应该立即从太子的兄弟当中再选拔出另一位太子,而不是策立太子的儿子来当太子。

正是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不按常理出牌,违规策立朱允炆为太子,才引发了燕王朱棣的强烈不满。

如果朱允炆在继位以后,充分尊重各路藩王,笼络住燕王朱棣,实际上,朱棣也是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谋朝篡位的。

正是由于朱允炆听信了近臣的劝说,并且采取了实际的行动,削减藩王的权利,威胁到了燕王朱棣的生命安全,燕王朱棣才以“清君侧”,这一合法的名义起兵造反的。

如果朱允炆在朱棣兵临城下的时候,交出建议削减藩王的权利的近臣,收回削减藩王权利的命令,而不是逃跑,或是自杀,实际上,朱棣也不可能取而代之,毕竟,名正言顺,才是帝王之道。


沈阳杨艺


封建社会皇帝不是谁有能力谁当,爹传儿孙,那怕两3岁也可当皇帝,能治理国家吗,近100年,为什么落后不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弄一帮打拍马的在跟前团团转,能好吗。


贾占293


朱允炆久居深宫,不懂用兵之道,为人又过于仁慈。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削藩。在敌我白热化,你死我活的状态下,居然为了怕担上杀叔的恶名,而不敢对朱棣下死手。而他的对手朱棣本身就能征善战,且老谋深算,又能屈能伸。与之相比朱允炆焉有不败之理。慈不掌兵,善不掌权。此言用在朱允炆身上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禦甪賢亽


没有做皇帝的觉悟,把握不了平衡,亲近一方,打压一方,文武治国偏偏以文治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