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打響全國房改“第一槍”!人均居住面積增至36.27平米

人均居住面積從3.31平方米增至如今的36.27平方米,一代又一代煙臺百姓實現了安居、宜居、樂居的“三級跳”——那場於1987年在煙臺率先打響的住房制度改革,讓煙臺百姓受益至今,也讓煙臺市先後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等多個含金量高的榮譽稱號。

“‘統一建房,統一分房,低房租,高補貼’,這是建國以後延續30多年的城市住房政策,到改革開放後,其弊端日益顯現出來。”11月14日,時任煙臺市城鎮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成員兼辦公室副主任的譚業清向記者講述起那段歲月。

1984年1月,全國住房制度改革座談會召開,確定成立國務院城鎮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並選擇一批私房比例小、經濟條件較好的中小城市進行試點。3月15日,在全國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務院正式確定煙臺、唐山、蚌埠作為全國房改首批試點城市。

煙臺試點房改,怎麼改?

“煙臺明確提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論模式,將原來福利性實物分配改變為商業化的貨幣分配。”譚業清說。經詳細測算、調查摸底、3次大的模擬運轉後,煙臺於1987年8月1日在全國各試點城市中率先出臺房改方案。

最終,煙臺房改思路確定為“提租發券,空轉起步,滾動前進,逐步過渡”。簡單來說,就是“提高房租,增加工資,把房子賣出去”。公房租金從原來的0.17元/平方米提高到1.28元/平方米的準成本水平。考慮到大幅提租,老百姓承受不了,按標準工資23.5%的係數給職工發住房補貼券。

如此一來,多住房多拿錢。過去佔著兩套以上住房的人,開始大量退房,住房面積大的人,也紛紛要求調換小房。租金提高,資金回籠,回收來的租金,35%作為市住宅週轉基金,65%歸產權單位,用於住宅的維修和再生產。

在提高租金的同時,煙臺市還出臺措施鼓勵買房。房價定得低,市民可向銀行申請低息貸款,可首付30%;首付超過30%的,每超過10%,可按購房總額優惠2%。

1987年10月22日,潮水般的人群湧進煙臺市文化宮廣場。煙臺住房交易換房大會正在這裡舉行。“在當時市場經濟剛剛起步的中國,這個事件影響很大。”譚業清回憶。交易會4天,個人買房達145套,還有3000多人踴躍申請買房,私房交易量超過了煙臺此前歷史最高成交量的5倍。

這次交易會給煙臺的衝擊是多元的。房地產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一年後,達到65家。與之相伴的是,作為全國第一個成立的住房儲蓄銀行——煙臺住房儲蓄銀行(現恆豐銀行的前身)也迅速壯大。舊城改造隨之啟動,煙臺房改第一個實驗區民生小區拔地而起。

到1988年底,煙臺初步實現了房屋建設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房管局不僅不用財政撥房屋修繕費了,還可提供1000萬元的建設資金。房改前,煙臺城市人均住房面積不到6平方米;4年後,這一數字增加到8.27平方米。

或許正是有了率先打響全國房改“第一槍”的勇氣,此後,煙臺在住房制度的建設上一直走在前列。圍繞“讓居者有其居,居者優其居”的目標,煙臺近年來的住房制度改造不曾停歇。

2014年1月,煙臺推出“三房合一、租補分離”的住房保障新模式,經適房、廉租房、公租房“三房大並軌”,住房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2016年這一住房保障模式被中央改革辦、住建部在全國推廣。

今年7月15日,煙臺進一步取消保障房配建制度,推行保障房租金減免方式,優化申請審核程序,加強保障後續監管。截至11月底,市中心區房屋租賃補貼累計發放達3112.9萬元。

相關鏈接:

根據山東省統計局公佈的《2017年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築面積37.6平方米,農村為42.5平方米。

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去年,我省房地產開發投資6637.2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住宅投資4929.5億元,增長5.1%。房屋施工面積63563.2萬平方米,增長6.0%。其中,住宅施工面積46742.1萬平方米,增長5.9%。竣工面積8429.1萬平方米,增長2.1%。其中,住宅竣工面積6406.5萬平方米,增長0.8%。商品房銷售面積12813.2萬平方米,增長8.7%。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1201.0萬平方米,增長5.7%。

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務全面完成。2017年,我省棚戶區改造開工80.4萬套,基本建成64.7萬套;公共租賃住房基本建成3.2萬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