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漢:瓦窯堡記憶

在子長縣西門坪120號的一戶院落中,筆者見到了94歲的劉治漢老人和他的老伴91歲老人南秀英,雖然已經90多歲的高齡,他們身體還是非常硬朗。

紅都瓦窯堡

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機關進駐瓦窯堡,作為瓦窯堡市兒童團成員的劉治漢和瓦窯堡軍民一起在南門歡迎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進駐瓦窯堡。劉治漢說:“中央紅軍初到瓦窯堡,身上衣服都很破,有的腳上穿著草鞋,有的赤著腳,但是很精神。當時瓦窯堡的群眾家家戶戶都給紅軍做衣服、做軍鞋。我母親一晚上就給紅軍做了一雙軍鞋。五天後,中央紅軍就全身三面新——衣服面子新,裡子新、棉花新。”

為了生活,劉治漢的母親在家做豆腐,讓12歲的劉治漢去賣豆腐。“中央紅軍到瓦窯堡後,正在賣豆腐的劉治漢遇到了買豆腐的紅軍,紅軍笑著對他說:‘你看紅軍好,還是白軍好?’他大聲的說:‘紅軍好,我爸爸就是紅軍,我長大也要當紅軍’。”劉治漢笑著對筆者說。

而讓劉治漢最自豪的是他在瓦窯堡3次見過毛澤東主席。“在石粉店(音)開會時,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毛主席,聽到了他講抗日的政策。在瓦窯堡走街串巷賣豆腐的時候,兩次遇到毛主席,他和警衛員在瓦窯堡城內散步。”

我的父親是劉子祥

1925年9月12日,劉治漢出生在瓦窯堡新隆昌布店的一孔窯洞中。劉治漢的爺爺在當時的瓦窯堡是遠近聞名的商人,在瓦窯堡開了個叫“新隆昌”的布店,依靠著誠實本分的經商理念,新隆昌布店的布匹在陝北都非常有名。

劉治漢老人的父親原名劉清水,後因跟隨謝子長鬧革命改名為劉子祥。1926年初,謝子長的民團改編為石謙團三營十二連,謝子長任連長。劉子祥擔任了九班班長,全連當時80多人。

劉治漢回憶說:“小時候聽家裡人說,父親本來在安定讀書,在讀書時他接觸到了革命的思想,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和謝子長他們一起鬧革命。當時,謝子長他們經常來我們家,我母親經常給他們做面吃。我的母親是安定有名的地主趙家的女兒,她和父親是在兩家長輩的安排下結婚的,但是他們兩個感情非常好。後來我的父親參加革命後,我的母親雖然不明白什麼是革命、共產黨,但是她一直默默的支持父親從事革命工作。清澗起義前,父親從家裡偷偷拿走了2000大洋,購買了槍支、手電、毛巾參加了清澗起義。因為這件事情,我的爺爺與父親斷絕了父子關係,但是母親一直偷偷地拿她的嫁妝,支持父親鬧革命。”

1927年10月12日,共產黨員唐澍(唐東源)、李象九、謝子長(謝浩如)、白明善(白樂亭)、白錫齡,白自強(清澗地方黨支部負責人,負責宣傳)等以黨組織掌握的陝北軍閥井嶽秀部第十一旅第三營為主力,聯絡其他幾個連的千餘官兵在清澗縣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

根據清澗起義參與者白應奎寫的《謝子長領導清澗起義》一文中,筆者看到這樣的文字:“參加清澗起義的安定人,三連有雷恩俊、白麒麟、郝懷仁、南鳳池、白對、閻紅彥、史唯然、吳錫昌等;十二連的有賈信之、雷志坤、張雄夫、侯奉孝、劉光漢、白應奎、石得勝、白鳳祥、賈福成、馬鳳城、劉子祥、郝生有,七班長魏某、侯仰環、郭銀生、王福關、高林關、惠懷玉、周生玉、白鳳蓮、白鳳昌、石成仁、石成友、郝保成等共200餘人。”劉子祥的名字赫然在列。

在瓦窯堡一直流傳著劉子祥‘劫父濟貧’的故事,劉治漢回憶說:“父親參加革命後,在年終得知自己家運送從關中地區賺到的銀兩車隊回到瓦窯堡了,在返回瓦窯堡的必經之路上,父親帶著隊伍,劫持了爺爺的歲銀收入,用給部隊。”

起義失敗後,劉子祥根據黨組織安排回瓦窯堡繼續從事革命工作,不久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被安排到中共山西特委,從事革命工作。

1931年7月3日,劉子祥(化名為楊大華)跟隨中共山西特委軍委書記谷雄一等人攜帶起義旗幟、印章及各種印刷品,坐火車到達陽泉。7月4日,在谷雄一、赫光 (原名萬錫紱)、劉子祥等人的具體組織和指揮下,平定武裝起義爆發了。次日,中國工農紅軍第24軍在盂縣城成立,赫光任軍長,谷雄一任政治委員,竇宗融任副軍長,劉明德任參謀長,劉子祥任政治部主任,下轄2個縱隊。紅24軍劉子祥積極協助軍長赫光、政委谷雄一做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穩定部隊情緒,宣傳我黨政策,宣傳紅軍的革命主張,深得全軍將士的愛戴和支持。

紅24軍的誕生,使敵人聞風喪膽,波及山西、河北、陝西、內蒙四省,經過平定、盂縣、五臺、平山、靈壽、阜平、靈丘、渾源、山陰、右玉、清水河、河曲、府谷、俞林等縣,一路播下革命的種子,其影響之大、聲威之壯真是震撼華北各地。當時大公報報導:“紅軍佔領了阜平,又窺行唐。”天津益世報發表社論驚呼:“太行山脈,蜿蜒千里,北可橫截平綏一線,南可斬平漢要衝。”可見當時敵人害怕到什麼程度。

8月11日,沈克下屬趙海清部詐降,紅24軍軍長赫光、政治部主任劉子祥前往阜平縣法華村慰問趙海清“起義”部隊時被困,戰鬥中赫光、劉子祥犧牲。據1982年編印的《阜平黨史通訊》記載,赫光、劉子祥犧牲後,兇殘的趙海清命令士兵用鍘刀將赫光、劉子祥的頭顱鍘下來,然後將頭顱裝進酒桶,之後又被送到北平,拍成照片,命令士兵傳閱。

時間如白駒過隙,劉子祥犧牲法華村至今已歷86載。面對劉治漢老人家中老照片上那張年僅27歲,年輕英武的臉龐,我們彷彿穿越了86年的時光隧道,看到一個為了革命信念捨生忘死,矢志不渝追求理想,赤膽忠心的共產黨人。

《紅星照耀北國——追尋紅二十四軍》的作者李德平在書中認為劉子祥與山西洪洞縣人楊繼雄、楊大華為同一人。經過筆者與河北省阜平縣烈士陵園,山西省盂縣紅24軍紀念館多方聯繫、溝通,並查閱各類文獻資料,在1945年7月趙伯平在陝甘寧邊區歷史座談會上的發言中關於紅24軍的情況介紹中,趙伯平在講話中明確劉子祥為瓦窯堡人。後經過筆者與李德平的多次溝通交流,李德平告訴筆者:“根據他走訪相關黨史專家和檔案文獻記載,紅24軍任政治部主任劉子祥(化名楊大華)應該和瓦窯堡人劉子祥就是同一人。”

劉治漢老人說:“父親參加革命後,由於通訊不便,一直很少跟家裡聯繫,父親犧牲在那裡,我們一直不清楚。有位和父親一起參加革命的叔叔路過時,告訴過母親,父親在山西國民黨部隊搞兵運。看到母親不懂時,就解釋到,白天他是國民黨的部隊,晚上他就是紅軍。”

劉子祥犧牲後,劉治漢只有6歲, 劉治漢老人說:“母親一個人把我撫養長大,每次當我談到父親時母親總是默默流淚,因為有人說父親犧牲了,也有傳言父親在山西又成家了,當時通訊不暢,不知道父親是生是死。父親在母親的言談中是穿著她親手做的那件長袍,騎著一匹白色駿馬的年輕英俊的完美形象。”

為了不給母親帶來不必要的悲傷,劉治漢也很少和母親談起父親,有些關於父親的往事,隨著母親的去世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直到1959年,劉治漢寫信給父親的戰友李宗貴(即李赤然),收到回信後才知道父親是犧牲在山西了。

1983年8月1日,經民政部批准,劉子祥因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壯烈犧牲,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