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东方俞敏洪,理想主义有时候并不理想

日出东方俞敏洪,理想主义有时候并不理想


文 | 何辰 彭艺

出品 | 盖饭特写工作室

正跟台下学生谈笑风生地扯五星级酒店淡季价格,罗永浩忽然把话题跳转「赌城拉斯维加斯」,这是个有汽车快速离婚通道的城市。他左手拿着话筒,右手张开五指比划,语速明显变快了一点:「这里的离婚跟卖快餐似的,都不用下车,两口子把证件扔进去,里面看都不看,咣咣一盖章,扔出来,然后里面工作人员伸着脖子往车后面喊:快一点快一点!下一个!」

学生们哄笑,伸直了脖子等下文,罗永浩才用食指推了下眼镜,环视一周,鼓起腮帮子继续讲:

老俞每次去美国赌城的时候呢,他都不怎么热衷赌钱,他很精,不会去玩这种东西的。他总是跑到那个离婚通道那儿,流着哈喇子,看上半天,回来给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每次说的时候都很失态——「太方便啦!太方便啦!」

Chapter 1: 「能把男人弄得很进步」的女人

90年代初,出国定居乃至谋求移民,是中国顶尖人才间的群体默契,眼看着校友们一个个在北美樽前月下,太太杨桂青感觉俞敏洪落后了,劝他想想办法出国。急的时候还会怒其不争地冲他吼:如果你不走出国门,就永远别进家门。

俞敏洪很少还嘴,心里想的是「好不容易25岁讨个老婆,别给气跑了」。但多年后出自传,他还是没忍住写下:一个女人结婚以后最大的能力是自己不再进步,却能把一个男人弄得很进步或很失败。

这话是不是有点耳熟?

杨桂清从小养尊处优,没做过家务,但为了俞敏洪能一门心思琢磨怎么出国,她包下所有家中杂事。稍有闲暇,就到处给丈夫搜罗相关信息资料。单从这点看,应该算俞敏洪说的那种「能把男人弄得很进步」的女人。

俞敏洪卖力接私活——做校外兼职辅导老师,一晚能赚20块,加上北大开的一个月120块工资和80块奖金,很快攒下近一万块钱。

这事后来被北大知道,连续三天大喇叭广播对俞敏洪的处分,说了四五条理由,最重要的一条是「打着北大旗号私自办学」。不止如此,北大有线电视台播滚动播放处分半个月,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橱窗上,处分报告贴了一个半月。俞敏洪对三角地有种复杂情绪:

当时我住在北大三角地边上的教师16宿舍楼,不管在房间,还是在外面,都能够听到看到我的处分,身心深受伤害。现在想来要是没有这一出,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新东方了,现在从心底里有点感激当时处分我的人。

毛姆说:理想主义者自动地逃避生活,因为他受不了那种人群的竞争挤撞;他没有力量去奋斗,所以就把这种奋斗说成是庸俗的;他虚荣,由于的同伴没有用他对自己的估价来看待他,他就以蔑视他的同伴来自我安慰。

28岁的俞敏洪,大概比较接近于这种状态。终于,在那年冬天,一灰蒙蒙的早晨,俞敏洪把全部家当装上一辆三轮车,灰溜溜地从北大逃离。

Chapter 2: 不要脸才能生存

日出东方俞敏洪,理想主义有时候并不理想

2005年12月,俞敏洪在浙江图书馆现场签名赠书「永不言败」

人虽逃离,但生意上,还在继续和北大发生联系。

北大三角地号称是「北大学生宣泄灵魂和思想自由的代名词」,用烂俗的话讲,大概是「圣地」——谁知后来却成了小广告的聚集的角落,当然,也成了新东方的发源地。俞敏洪从北大辞职创办新东方,广告基本都贴在这里,新东方前几年招的学生,也多来自北大。

后来新东方的李杜调侃:老俞被北大处分,作为三流文人,既想保留文人的体面,又缺乏一流文人的风骨,不敢自沉未名湖。于是退而求其次,唯有辞职,落草为寇。此谓置死地而后生。

「不要脸」的特质一直让俞敏洪引以为豪,这种特质帮他创办了新东方。穿上破军大衣,拎浆糊桶到北大贴广告,在一个个电线杆上贴广告。

时移世易,众多小英语培训机构的广告圣地变成了新东方总部门前,而从俞敏洪处辞职、随后自立山头创办英语培训学校的罗永浩,则严禁同事们去那里散发传单,这是他口中的「体面」。

坊间传言,后来新东方外面有两根电线杆本来因为市政建设要拆,俞敏洪死活不让,花了7万块才保下来。如果传言不假,那么这两根杆子,大概能算新东方的龙脉。

学校逐渐做出名气,「红宝书」业内闻名。俞敏洪把事业渐成后,常将「资源」挂在嘴边,按照他的故事版本,新东方早期的资源和社会关系,是自己拿命搏回来的。

新东方创业初期,俞敏洪的一位员工被竞争对手用刀捅伤。为处理此事,俞敏洪托人请刑警大队一个政委出来坐坐。酒桌上,内向的俞敏洪不会说话,也不吃菜,只是一个劲喝酒。一瓶半高度五粮液下肚,他钻到桌子底下去,失去知觉,送医急救。

一肚子委屈,俞敏洪醒来大喊「我不干了,把学校关了」,喊得周围的人发憷。哭完睡醒,想到7点还有课,如无事发生,照常背上书包去讲课。

好在事情如自己所愿般发展,自那以后,新东方再没出过安全问题。

Chapter 3: 你大学那时候不光窝囊,还猥琐

日出东方俞敏洪,理想主义有时候并不理想


「中国合伙人」首映,人物原型俞敏洪、徐小平与王强

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播出来,俞敏洪埋怨陈可辛把他的形象描写得太窝囊。他憋屈,觉得自己没像电影里「那么贱过」,在被美国拒签后大喊「美国人民需要我」,他喊的是「我需要美国」。不过没什么用,大学同学不仅不安慰,还反手补了一刀:老俞,你大学那时候不光窝囊,还猥琐。

考上北大之前,俞敏洪在村里当了18年「孩子头」,在他眼里,其他小孩都是部下。复读两年,高考三次,第一次英语考33分,第二次55分,第三次93.5分,终于考上北大西语系。论复读这一点,马云比不上他,毕竟也复读了两年,但只考上个专科。

第二次高考失利,俞敏洪差点放弃。好在母亲李八妹是个极为强势的女人,坚持让他报江阴地区排名第一的补习班读高五。

在俞敏洪看来,论家庭出身,班上的复读生分两种——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而两者之间总有一种天然的隔膜:「农村孩子总觉得城市孩子高大上,城市孩子总觉得农村孩子有点土。」身为农村孩子的俞敏洪,却能被城市孩子接纳,这应该是俞敏洪特有领导力的初次展现。他挺高兴,自认为「在班里,我算是能够把大家融合到一起的人物。」

屡败屡战后的儿子考上北大,俞敏洪的母亲李八妹甚感欣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儿子这一走,天高任鸟飞,怕是也不会回来了。她杀掉140多斤的猪、36只草鸡、36只鸭,买50斤糖、200斤西瓜,请三个厨师,在村里大摆宴席——考上北大,意味着儿子即将「拔掉农根」,光耀门楣。

俞敏洪以一种母亲希望的方式告别乡土,但现实却远比想象残酷。

18岁的俞敏洪穿打补丁的衣服,不会说普通话,英语听说能力约等于零,文艺体育活动一概不通,踏入北大校园的那一刻,在周遭环境强烈对比下,他仓皇无措:

到北大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就是一狗屁。我的同学都是各个地方的高考状元,英语水平极高,家庭出身都特别好,是大学教授、部长的孩子,我一农村小孩,唯一会的体育活动是游泳,因为我家在长江边上,常跳到江里摸螃蟹。

第一次上游泳课,体育老师对大家说:游一圈看看,完了我们分个班。俞敏洪游完一圈,体育老师被逗乐,因为他从没见过一个人狗爬能爬得这么快。

伤自尊的桥段当然不止这一个。北大本科那几年,俞敏洪陷在深度自卑里,还得一场肺结核,整整一年都被关在医院。

后来总结大学生活,俞敏洪说「男同学讨论重要问题时从来不叫我,女同学谈恋爱时根本想不起我」。别人问他:可你当时对大学同学都挺好啊?俞敏洪答:我得讨好他们,比如打水扫地我干得最多,没钱也要把饭钱省下来请同学吃饭。

但这些付出似乎没起什么作用,俞敏洪觉得,北大学生欣赏的是一个人身上的才华。像他这种没才华的老好人,对女生再好,也没人看得上。

「25个女同学都不爱我」成了他时刻挂在嘴边的最重要励志故事。

在北大本科期间没谈过恋爱,俞敏洪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班上大概25个女生,我倒是看上了几个,但我没写过一封情书,我知道我给任何一个女生写情书,到最后结果都是悲惨的」。

后来他挺后悔,万一有女生就是喜欢一头「一无是处」的猪呢?

人的命运,当然要考虑历史行程,但自我开解也很重要——也好,让我多读了好几百本书,「我们班那些谈恋爱谈得最热闹的同学,到今天都没什么出息」。

也不知是不是北大求学那几年给了俞敏洪太重的心理阴影。最近他开始说,越是名牌大学精神出问题的越多,尤其「北大学生出精神问题的不在少数」——下定决心,必须让自己的儿子进普通大学。

Chapter 4: 你看我在中国干得不错

日出东方俞敏洪,理想主义有时候并不理想


俞敏洪于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

新东方早期,俞敏洪对新来的女教师说:「你到我卧室来一下」。他一边往屋内摆床的方向走,一边对女教师可劲招呼。一下班就被俞敏洪叫到家里来,女教师僵在门口不敢动,眼见着俞敏洪站在床边掀被子。被子掀开后,俞敏洪又扒开床垫,移掉床板,再拖出一个桶。而后,从桶里拿出一沓钱,开始数——那时候发工资也用现金。

第一次从开学校这件事上赚到大钱,俞敏洪一天就收了2000多块学费,全是现金——90年代初,10块已经算大额钞票,2000块有厚厚一沓。他跟杨桂青坐在床上数钱,数二三十遍,数完又发愁:钱往哪里藏?

他想了个办法,扒开床垫,移开床板,把钱放几个桶里藏进去。这只是一个谨慎之举,却没料把女同事吓得失了魂。

1995年,新东方初具规模,有10000学员,年收入超过百万。俞敏洪终于出了趟国,不为深造,而是为拉老同学入伙。

那会儿俞敏洪没有信用卡,出国前换一万美金揣身上,先去加拿大,然后去美国,在几个老同学家住个遍。俞敏洪想向老同学传达「你看我在中国干得不错」的信息,可老同学里,王强只暗暗嫌弃他土:像暴发户,穿的皮夹克可能是江阴乡镇企业生产的,上面是翻毛。

土气归土气,钱是真的赚到了。一圈拜访游说之后,王强、徐小平相继回国,加入新东方。按照俞敏洪的话说,新东方当时就是用最多的钱,请最聪明的人,讲最精彩的课。

在新东方,明里暗里各种场合黑俞敏洪「土」,是一种政治正确,天天喊他土鳖,喊他农民,还说他没有现代化眼光,最后编了句话:

我们之所以还跟着你,是因为中国的土地太干旱,必须土鳖领着海龟往前走。

新东方当年吸引的牛人中,有一个叫罗永浩的。他不是海归,最高学历是高二辍学。据罗永浩自己说,那时吸引「最烦英语和老师」的他去当英语老师的,是新东方资料里显露出的「理想主义者创业」。

不知俞敏洪是不是从罗永浩身上看到自己28岁时的影子,他给了罗永浩三次试讲机会——前两次失败,最后一次终于成功。此后五年,罗永浩如蛟龙入海,成为新东方的传奇讲师,「老罗语录」的声名也随之响彻江湖。

但最终,罗胖子还是跟俞敏洪分道扬镳。罗永浩不觉得俞敏洪对他有什么「知遇之恩」,说俞敏洪一直不看好自己,只是后来学生喜欢,给他打高分,才逐渐被认可。

阅人无数如罗永浩者,也是「花了一两年才看透」俞敏洪,得出俞敏洪「老奸巨猾」的结论。离开新东方以后,他如此评论前老板:

你如果是一个商人,纯粹是为了钱,大大方方赚钱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总是披着理想主义的外衣,把自己塑造得很高尚很纯洁就太虚伪了,我很讨厌虚伪。很遗憾,后来我发现俞敏洪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没有原则的人之一。

Chapter 5: 中国合伙人

那时谁也预料不到,俞敏洪最后会把徐小平请出董事会,还出本书强调说自己只不过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他把自己比作《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和刘备。曹操是一个普通军人、一个小官,刘备纯粹就是一个乡巴佬,但最后他们各霸一方天下,原因是刘备偏重人情,用人情来拉拢人,结拜兄弟共打天下; 曹操偏重利益,没跟任何人结拜过兄弟,他有智慧,有思想,有人品,但更多是用是利益和规矩御人。

俞敏洪觉得自己在对的时间做了拉拢人情的刘备,又在对的时间做了偏重利益的曹操。

有次说起《中国合伙人》里的片段:三个人如果一起创业,不太可能坐下来讨论股份占比,因为共同创业的三个人都不会把其中一个当老板。

而俞敏洪坚持认为,新东方只有他才能有主导权——「100%是我的」,说起这句100%,俞敏洪右手不自觉伸出大拇指指向自己:「不管他们原来是我的班长,还是我的团支书,在新东方的历史上,新东方就是我一个人独创」。

2013年,《中国合伙人》上映,俞敏洪迅速发微博撇清关系:

最近不少朋友问我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不是以新东方为原型拍摄?新东方有没有参与投资?我到今天也没见过陈可辛或任何演员,所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和新东方有什么关系,当然更没有参与投资。徐小平和我提过这部电影,但我坚决反对把新东方搬上银幕,所以现在和未来这部电影和我都没有关系。

但后来,电影大获成功,票房口碑都不错,俞敏洪不会再忙不迭地划楚河汉界——它成为俞敏洪为自己和新东方做宣传的新题材。

电影剧本初稿是徐小平写的,俞敏洪开始虽反对电影拍摄,首映式却还是去了。仪式上,俞敏洪语重心长:真正的企业合伙人关系,要比电影复杂。

「实际上,我们三个人打架,打得比电影里凶多了。」

俞敏洪也并不认同电影里传递出的那股子战狼情绪。

电影里,三位主角历尽艰辛创立英语培训机构,却因涉嫌盗版被美国的ESS机构起诉,成东青不觉有错,当场背出法条,瞬间镇住帝国主义资本家,得到祖国人民喝彩——而现实中,新东方也被曾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状告。

纳斯达克敲钟这件事,被《中国合伙人》解读成「为了国家和尊严而战」,对于这种价值观,俞敏洪嗤之以鼻:

你撞一百次钟,世界也不会尊重你,只有你真正做了一件真正合理合法并且确有意义的生意,世界才会尊重你……错就是错了,当时我们也认错了。

Chapter 6: 理想主义消散

日出东方俞敏洪,理想主义有时候并不理想

2008年11月22日晚,福州,万名大学生在福建农林大学体育场上,聆听「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的励志公益演讲

俞敏洪与京城大报《新京报》的关系颇好。每逢新京报搞教育方面的活动,他必然到场讲几句。与最近让他大火的演讲不太一样,新京报的编辑们从来不记得他爆过粗口,也没有说过什么女性要为社会堕落负责的话。这说明,俞老师非常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节制。

新京报的编辑们唯一记得的就是俞老师文质彬彬但是语速极快,同样五分钟时间,他讲的东西比别人多一倍。

当然了,演讲这件事,对俞敏洪而言从来都是信手拈来——他不止一次讲述北大本科时期的「窝囊」往事,又把这些经历加工成一个又一个励志鸡汤的引子,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段子伴着听众的笑声在天上飞的时候,仿佛当年曾经那个极度自卑的青年已经真的随风而去。

俞敏洪本人也很少体现出攻击性,尤其是长相。假若他贴个白胡子,戴顶白假发,就是一副电视剧里仙风道骨的高人形象。外面纷纷传言的「包容」性格,也吸引一堆看起来奇怪的聪明人,不论出身。

然而,乌托邦是幻象,新东方的「理想主义」,等到真正互相了解,也会消散。今年,那个七年前曾跟罗永浩有过骂战的周思成,写下一篇《我曾以为,我永远不会离开新东方》,随后拍了拍屁股——这间全国最大民办学校的最后一个明星老师也走了。

事实上,俞敏洪的一些企业文化看起来不仅不「理想主义」,甚至还挺世俗,比如喝酒。关于喝酒,老俞也自有一套——2003年新东方选拔校长的「最后一项考核项目」就是喝酒,俞敏洪亲自把关。一位新东方高管向媒体透露「酒考」细节:

是个很松弛的环境,老师们喝酒聊天,然后围在一起打牌。俞敏洪像个主考官,看似喝得尽兴投入,实则把每个人的酒桌表现尽收眼底,结束后立即列个名单对比——推三阻四者,不要;喝醉耍酒疯者,不要;偷奸耍滑不诚实者,不要。一轮筛选下来,俞敏洪自己打趣:咨询公司的钱白花了。

在这位高管眼里,俞敏洪「既有知识分子的悲天悯人,又有商人和小农思想精于计算和世俗的一面」,但这也只是他眼里的俞敏洪罢了。

大多数人眼中,俞敏洪是个随便别人吐槽自己的「老好人」。可罗永浩不认,说连这都是设计好的——新东方老师骂俞敏洪的传统,老俞默许,这是在刻意树立开明形象。

但不管怎么说,终归也是一家之言。最真实的面目,大约都被俞敏洪小心翼翼藏好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