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战僵尸”还忙!细数那些在潮汕礼俗中轮番登场的植物们

我们都知道有款游戏叫“植物大战僵尸”,但比起在潮汕地区的传统节俗和日常生活中植物拥有的超高“存在感”,游戏里打怪的植物们简直算得上空闲!


比“大战僵尸”还忙!细数那些在潮汕礼俗中轮番登场的植物们


潮汕地区节俗多,讲究更多,桩桩件件都离不开植物的“帮忙”。不仅如此,这些瓜果蔬菜在潮汕地区还有别样的昵称——如柑桔叫“大吉”,菠菜叫“飞龙”,榕树叫“成树”,芥菜叫“大菜”......这些名词潮汕人早已习以为常脱口而出,但只要细细咀嚼就会发现,它们无一不是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在潮汕地区,不同的植物会在哪些节俗里“登场”当主角——

春节——柑桔、菠菜

柑桔是潮汕人过春节最常用的果品。潮汕人称柑桔为“大吉”,其来历颇有情趣。据说,古时有一年将过新春,但潮州某村全村人都突患口干渴症,此时,有一仙人托梦于村里一位聪明美丽的少女,说:“吃了甘(古称柑桔为‘甘’),保大吉。”少女意会,立即让她妈妈先吃柑,再自己吃,母女奇迹般立即病就好了。四邻闻信,互相传柑,吃后病愈。从此,柑成了吉利的象征。

潮汕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客厅摆上一盘大桔,出门拜年则一定要带上“手信”,一般包含糖粿、饼食、烟、茶、酒等,以及一对(或几对)大桔。其他礼物可有可无,但大桔是不可少的。


比“大战僵尸”还忙!细数那些在潮汕礼俗中轮番登场的植物们


来宾送上一对大桔,主人要回赠一对大桔,双方说一些祝福的话。这样,拜年者一大清早去拜年,晚上归来,其他礼物可能都送出去了,剩下的就是一对大桔,而这一对大桔已不是自己带出去的那一对,不知道换了多少家了,因此,潮汕人把拜年戏称为“换柑运动”。

大年初一的早餐,是一年中的第一顿饭,潮汕人对此尤其讲究,当中就有波菜以及豆干等。波菜在民间被称为“飞龙”。

人日节——七样羹

农历正月初七为民间人日节,潮汕人有食“七样羹”的习惯。这一传统习俗是从古之“元旦造五辛盘来”演化而来,潮俗中的七样羹,一般是芹菜、葱、蒜、春菜、大(芥)菜、莞荽、厚合(即“百合”,产于田野,用于喂猪,非中药之“百合”)。

正所谓“七样羹”,食了变后生!潮汕民间人日节所食的“七样羹”,均以谐音取义,以兆吉祥之意:

芹菜,谐音勤财,象征勤奋发财

葱,谐音聪,象征聪明

蒜,谐音算,象征有钱算

春菜,谐音春财,象征发大财

芥菜,潮人叫“大菜”,谐音大财,也是象征发大财

莞荽,谐音缘随,象征有姻缘到来

厚合,象征百事合想,万事如意

这七种蔬菜的名字合起来,便成为一句吉利语:勤快、聪明能计算、有缘遇、新春发大财、百事合想、万事如意。如果换入韭菜,那就是“久久发财”了。

元宵节——榕树、芥菜

除了吃的,还有用的。榕树在潮汕民间被称为“成树”,与竹同被视为吉祥物。旧时潮汕人过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揭阳县志·风俗》载:元宵节,县城“老者采榕枝、竹叶以归,以祈健康长寿”;农村则“折榕枝、竹叶遍插门顶、猪栏、牛棚”,以祈人口平安、禽畜兴旺。

在惠来县西片村,农民把“三圣草”(毛钩草、榕枝、竹枝)插于门上之俗,寓意为“魔被钩住,德者居住,方能万年青(榕在当地称为万年青)”。


比“大战僵尸”还忙!细数那些在潮汕礼俗中轮番登场的植物们


元宵节在门楣上插榕树叶和竹子,有其历史原由。相传唐朝末年农民大起义首领黄巢异常勇猛,剑影所及便头断人倒,人们闻之惊恐万分。一次,听说黄巢来了,村民纷纷出走。一个妇人背着一个孤儿,两手携着两个小儿子,跟着大家一切逃命。路上,迎面正遇上一位剽悍大汉,原来他是黄巢的部下。他细观那妇人,知道是个善良之人,就对她说:“黄巢是个好人,带孩子们回去,到了元宵节,取上榕树叶插于门楣上,自然会保平安。”妇人回家就照着办了,果然那年平安无事,以后这事便传开了。


比“大战僵尸”还忙!细数那些在潮汕礼俗中轮番登场的植物们


此后,每年的元宵佳节,妇人们和孩子们都很早地采来了榕树叶、竹筅之类的植物,插于门楣两边,说是“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毛车竹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

潮汕人习惯将芥菜称为“大菜”,是腌制咸菜、贡菜最好的品种。由于生命力旺盛,芥菜在潮汕人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澄海等一些地方,在元宵夜间,有的少女偷偷到菜园里坐一下芥菜,说是“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女婿”;而少男则偷偷推倒厕所墙,说是将来可以娶到“雅亩”(漂亮的老婆)。

清明节——朴籽树

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在潮汕乡村随处可见。每到清明节,人们采摘朴籽树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俗称朴籽粿,也叫碗酵桃,是潮汕人清明扫墓祭祖普遍要用的粿品。


比“大战僵尸”还忙!细数那些在潮汕礼俗中轮番登场的植物们


朴籽粿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潮汕人清明节食蒸朴籽粿这一习俗,是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籽树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便成此俗。

端午节——栀子、真珠花菜

端午时节除了吃粽子之外,潮汕千家万户也喜吃栀粿。栀粿也即栀粽,其原料为栀子(民间通称枝子或黄枝)与糯米。旧时的制作方法是将栀子捣碎,浸泡去渣后的黄色药液配入糯米浆,然后又再用铺姜碱液拌匀。吃时,用纱线牵拉,切成一片片,醮粘点白砂糖,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所喜爱。


比“大战僵尸”还忙!细数那些在潮汕礼俗中轮番登场的植物们


在澄海、潮安一带,端午节的中午还要吃真珠花菜(即白苞蒿)。

七夕节——石榴、葱蒜

潮汕人的七夕节有一个十分特别的活动——“出花园”。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穿红皮木屐,用两个最熟的石榴做祭品拜“公婆”。


比“大战僵尸”还忙!细数那些在潮汕礼俗中轮番登场的植物们


这天中午,家里要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等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葱、芹菜等为主,同样带有希望孩子“会算会除,聪明勤快”的美好祝愿。

中秋节——芋头、柚子

潮汕人过中秋节,有芋头祭祖先之俗,这要追溯到元代。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便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日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都多了一盘礁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礁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礁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被斩尽杀绝。


比“大战僵尸”还忙!细数那些在潮汕礼俗中轮番登场的植物们


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于是,中秋节拜芋头成为潮汕民间一种十分流行的习俗。

此外,潮汕民间过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买柚子拜月,因为柚谐音“油”,隐喻富得流油;。而柚子在民间也被称为团圆果,象征月下合家团圆。


比“大战僵尸”还忙!细数那些在潮汕礼俗中轮番登场的植物们



除夕——石榴花

石榴花在潮汕地区俗称“红花”,除夕当天下午,必须祭拜祖宗神位,然后老少都要洗澡。洗澡前必须摘下“红花”等十二样花叶放在洗澡水中,叫“花水”。

春华秋实,植物本身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节送柑桔、人日节食“七样羹”、中秋节送林擒、龙眼、红柿……潮汕人因季节而定,与时俱进,将植物有机地溶入民俗中。

另一方面,潮汕先民在创造民俗文化中对植物的选择,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不可避免地具有浓郁的潮汕地方特色。如旧时春节使用的槟榔、清明节制作朴籽粿的朴籽树、中秋节送老人的林擒(原为泰国进口,现已成为潮汕特产)与香蕉等水果、制作杂咸的大菜与橄榄,以及石榴、“抹草”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