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籃橋”的前世今生

因為監獄由外國人建造和管理,就稱為“外國監牢”或“西牢”;還因為監獄處於提籃橋地區,所以又俗稱“提籃橋監獄”,簡稱為提籃橋。久而久之,約定俗成,“提籃橋”在上海口語中成了“監獄”的代名詞

徐家俊

監獄史學者

上海地處江南水鄉,河道縱橫,不但橋樑眾多,而且橋名色彩繽紛,如南陽橋、楓林橋、八仙橋等。在眾多橋樑中,還有一座“提籃橋”。隨著歷史的變遷,如今這座“提籃橋”已經消失,昔日的小橋流水,也成為通衢大道,但是名稱仍保留下來,並衍變成兩個含義。其一,指地名,是上海虹口的鬧市中心之一。其二,指“提籃橋監獄”。那麼,一座橋樑的名稱,怎麼成為“監獄”的代名詞呢?細細說來,其中倒有不少趣聞逸事。

上海成陸過程十分漫長。古代上海處於黃浦江、吳淞江(蘇州河)合流處附近。那裡水網密佈,河流眾多,這些水道名稱不一,分別稱作江、河、涇、浜、溝、港等。其中也有叫“浦”的,下海浦當年是吳淞江下游十八條支流(即史稱十八浦)中的一條,它最早見於北宋熙寧年間。

在“下海浦”邊上,有一座下海廟,該廟原為當地漁民供奉海神的廟,幾百年來下海廟幾度興廢。抗戰時毀於戰火,1941年在原址重建,有廟屋36間。“文革”中一度改為街道醫院。1990年動工修復,恢復舊貌,重新開放,最近又擴展了廟宇規模,正門位於昆明路,後門位於唐山路,為上海滬東地區的主要廟宇。

香客為了進香方便,就在下海浦上築起一座寬6尺,長3丈的木橋,進香的人提著籃子,帶著香燭貢品過橋燒香拜佛。所以這座木橋就得名為“提籃橋”。

鴉片戰爭以後,英國人首先在上海建立英租界,後來美國人又在蘇州河以北地區建立美租界。此後英、美租界合併成立公共租界,租界當局又以各種方式擴展租界區域,蠶食土地。所以當年的下海浦被填沒築路。下海浦的一部分成為茂海路(今海門路的一段),橫跨下海浦上的“提籃橋”也就蕩然無存。但是“提籃橋”的名稱卻保留下來,隨著歷史的變遷,這一帶發展成為上海的一個商業區。

隨著殖民統治的日益加劇,上海各巡捕房的監舍設備擁擠不堪。1868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廈門路建立了主要關押英國籍犯人的監獄,1895年11月工部局警務總監唐納·麥肯齊向董事會提議設立一座新監獄,並拿出一幅新監獄的草圖,全部設施約需6萬兩銀子。後來經董事會批准,在虹口新建監獄,首先以每畝3250兩銀子的價格買下22畝土地。1901年11月4日,位於提籃橋附近的華德路上地籍編號為BC2134號土地上的新監獄簽訂界牆合同,12月7日又簽訂房屋合同並開工建造。

監獄是圍在一垛約高5米的界牆內(看守和職員的住宅不在其內)。1903年5月,新監獄建成交付使用。當時的監獄佔地面積10畝左右,主要有兩幢4層樓的建築,分別稱之為AB監和CD監,監樓每層30間一面,背靠背排列,一層共60間。監樓全部是用青磚和寧波石塊琢磨修造的,底層是水泥地,其他樓層是硬木地板。監房的門樑是鋼筋水泥,牢房的鐵門、鐵柵由上海本地製造,但門鎖由英國倫敦霍勃·哈脫公司特製供應。

監獄大門朝南,開在華德路上(今長陽路111號),具有堅固鐵門的拱形門廊。大門兩側是四幢管理大樓,犯人的新收樓設在大門的一邊,該樓高3層,底樓有犯人新收間,犯人私人衣服貯藏倉庫、浴室、囚服倉庫等;2樓為典獄長和職員辦公室。另一幢為看守長和職員的住宅樓,樓內設施較好。看守長住宅有1間飯廳、2間臥室,還有浴室、廚房、傭人住房等。監獄大門的另一邊是看守室和犯人接見室等。進了第二道大門以後,才是獄區。其他還有醫務室、炊事用房和看守用房等。不久又建造了專押少年犯的E監和其他有關建築。

1906年10月工部局又以每畝3500兩銀子的價格購買了地籍編號為1965的5.43畝土地,以後又陸續購買了一些與提籃橋監獄相連的土地。添建了倉庫、洗衣房、崗樓等。原先,公共租界會審公廨判決的中國籍犯人除提籃橋監獄關押外,老閘、新閘、虹口等巡捕房押所也關押犯人。1916年起,工部局各巡捕房停止收押已決犯,全部集中關押於提籃橋監獄。

為此,提籃橋監獄押犯猛增,監舍嚴重超員,所以提籃橋監獄向北面擴建,從1917年至1918年又建造了兩幢5層樓監樓,直到1920年前後才正式使用。20世紀30年代初,提籃橋監獄拆除了原先的部分建築物,又進行擴建,形成了英國式的建築風格。直到1935年才形成目前的規模,並在今長陽路147號,開設了新的監獄大門,佔地面積60.4畝。總之,提籃橋監獄的建築,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步實施”的,是由於在押犯的增多而逐步擴建起來。

這座監獄最初的正式名稱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監獄”,由於它位於華德路(華德路於1943年8月起更名為長陽路)上,亦稱為“華德路監獄”。從1943年8月到1949年5月間,該監獄正式名稱為“司法行政部直轄上海監獄”,簡稱上海監獄。又因為監獄由外國人建造和管理,就稱為“外國監牢”或“西牢”;還因為監獄處於提籃橋地區,所以又俗稱“提籃橋監獄”,簡稱為提籃橋。久而久之,約定俗成,“提籃橋”在上海口語中成了“監獄”的代名詞。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的第二天,由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員接收。經過改造、整頓、清理使之成為人民民主專政的柱石之一。194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法院監獄”掛牌成立。著名書法家,曾任馮玉祥將軍金石教師、八路軍團長的武中奇首任解放後該監獄典獄長。1951年5月監獄劃歸公安建制,改名為“上海市監獄”,1983年7月劃歸司法行政建制,1995年6月更名為“上海市提籃橋監獄”,沿用至今。

這便是這座大名鼎鼎的提籃橋監獄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