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怎樣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格?

健全、健康的人格是一個人一生事業成功和幸福生活的保證。

怎樣培養出一個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著名嬰幼兒心理學家孟昭蘭提出,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應從嬰兒期開始。

性格決定命運,怎樣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格?

心理學規定:0-3 歲是人類的嬰兒期。孟昭蘭認為,嬰兒期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一旦養成不良的人格特徵,就如同“O”型腿一 樣,再糾正會非常困難。

同時她提出:家長可以從1.樂觀和穩定的情緒;2.自尊心和自信心;3.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4.思維和活動的獨立自主性這四個方面入手,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

作為一名從事兒科臨床工作50餘年,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兒科主任醫師,北京協和醫院的鮑秀蘭女士向我們具體介紹瞭如何從這四個方面對嬰幼兒進行早期干預。

1.培養樂觀和穩定的情緒

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說話,所以一開始他們是用情緒和人交流的。

從2~3個月起,他們的心理活動開始越來越活躍,同時他們出現明顯的與他人交流的需求。

如果有人和他們面對面逗樂,他們會表現地興奮;如果成人表現冷淡,他們會哭鬧並情緒低落。

因此,家長和嬰兒接觸、玩耍地越多,就越能發展他們愉快和穩定的情緒特徵。

性格決定命運,怎樣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格?

有些孩子生性安靜,家長更應多和他們說話、交流、互動。切不可因為“乖”讓他們總是一個人待著,所有被忽略的孩子都會遭遇智力損傷和未來人格缺陷的威脅。

安全依戀型的孩子,情緒更穩定。

由於知道大人不會離開自己,所以他們會有安全感,並表現得總是樂觀積極和安靜、且樂於探索。

如果他們感到父母對他們“忽冷忽熱”,或者對他們說話不算話,他們就會缺乏安全感,性格表現出急躁、恐懼、焦慮、多疑、不肯探索周圍事物、害羞內向等。

同時他們的認知和社會交流技能發展方面就會受到侷限,上了學或幼兒園之後,會表現得比別的孩子“笨”和“木”。

2.培養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信心能幫助人在面對任務、困難的時候充滿挑戰的勇氣,因此決定人做事的成敗。所以,心理學認為自尊和自信是人格全面發展的基礎,有自尊和自信的孩子才有未來。

鮑秀蘭認為,當孩子用各種方式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和讚美時,總是給以適當應答的父母能夠發展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性格決定命運,怎樣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格?

能夠看到孩子哪怕是非常非常微小的進步,這對孩子具有重要意義。

而正確引導孩子的失敗和錯誤,不過分打擊和指責,會在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保護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多多善用精神獎勵,少用或不用物質獎勵,讓孩子關注自己的進步,而不是“獎品”吸引力。

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標。標準太高,孩子容易產生失敗感;標準太低,容易產生輕率、驕傲心理。

有的孩子總是壓力很大,這種壓力其實是來自於父母要求過高、期望過度,壓力和挫敗感,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感情和人格。

3.培養社會適應性

在社會任何地方,都有必須遵守的秩序和原則,這種遵守社會團體規則的能力,就是社會適應力。

培養適應社會力就意味著,能夠獨立思考且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合作能力、個人價值感,等等。

方法就是: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需要才能得到滿足,教會他們在此之前只能等待。

性格決定命運,怎樣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格?

比如,當孩子要吃東西或要人抱時,如果孩子一哭鬧,父母就立刻滿足他們,孩子就明白了只要一哭就可以達到目的;而且會一直哭鬧到父母滿足了自己的要求為止。

這樣的孩子,就不會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而且會養成任性的壞習慣。

教會孩子控制不正確的行為,如打人、搶別人的食物或玩具等。

正確引導他們的行為。比如,學會和別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或有禮貌地借用玩具,然後按時歸還。

遊戲是嬰幼兒學習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每種遊戲都有一定的規則,許多積極向上的遊戲本身就含有社會行為規範的演練。

在遊戲的開展和進行中,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接納和學習各種行為規範的約束,對真實的社會生活很有幫助。

可以讓孩子通過觀察、參與一些大人的日常家務勞動,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力。

建立有序的生活規則,如先洗手後吃飯,睡覺前先收拾玩具等。

別小看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它們都是培養孩子良好社會適應力的重要起點。

4.獨立自主性格的培養

在2~3歲前,生活環境、教育方式會給性格塗上一層底色,這層最初的色彩會影響今後一生的性格色調。

隨著嬰兒的慢慢長大,他們開始嘗試著自己做些事情,從這時起,就可以開始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

性格決定命運,怎樣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格?

在這方面,自我服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比如,教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洗手、洗臉等。

不管做得好不好,家長都應讚賞這種自己做事的勇氣,並從易到難,慢慢訓練,及時幫助。

這樣,他們就能體驗到成功的甜蜜和歡樂,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更激發了他們主動學習,獨立探索的精神。

看著孩子“笨手笨腳”,一時看來,家長代勞好像比較輕鬆省事,但是這樣會挫傷孩子獨立性的萌芽,使他們養成依賴的習慣,這對小兒是害而不是愛。

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也能促進智力的發展,孩子自我服務的活動是發展手的動作、 鍛鍊技能的過程。

而在自我服務活動中培養的勞動意識、獨立自主的精神,未來,當孩子遇到今後的學業和生活,在適應複雜的社會、面臨困難和挑戰時都十分有益。

孩子學走路難免摔跤,當小兒摔倒後,家長由於心疼或其他,會驚慌失措馬上抱起來。

其實在這個時候,父母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如果家長鼓勵小兒自己爬起來,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依賴別人,孩子就會明白失敗了並不可怕,仍然可以依靠自己站起來。

性格決定命運,怎樣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格?

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的是社會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強壯的身體、漂亮的分數並不是一個人成功和幸福的全部保證,而健康的人格、樂觀的心態、獨立進取和善於克服困難的精神才會使人立於不敗之地。

讓我們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讓他們在未來世界裡收穫幸福、走向成功。

最後,本文再次感謝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鮑秀蘭女士給我們做出的精彩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