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后的英国经济,是恢复和衰落交织在一起,危机和繁荣交替出现

大战后的英国经济,是恢复和衰落交织在一起,危机和繁荣交替出现。战争期间,由于民用工业转为军工业,英国丧失了一些市场。国债急剧攀升,海外投资丢失了10%。另有一些对俄国和其他地区的投资很难收回。海外出口市场主要被美国和日本所占据。机器出口大量减少了,甚至在经济繁荣期也不到战前出口量的一半,而纺织机器的大量出口则意味着印度和日本等国将成英国纺织产品的强硬对手。

大战后的英国经济,是恢复和衰落交织在一起,危机和繁荣交替出现

煤出口因广泛改用石油和水力发电而锐减;1928年仅恢复到战前的2/3。钢铁工业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生铁产量由1913年的1030万吨降至1924年的740万吨、1925年的630万吨。而1925年德国和美国的生铁产量分别为1018万吨和3146万吨。就经济发展态势来看,1919-1920年、1927-1929年、1936-1939年属于短暂的恢复和繁荣期;1922-1927年和1930-1935年出现了持久的危机和萧条。本来,英国的经济结构就不甚合理。

大战后的英国经济,是恢复和衰落交织在一起,危机和繁荣交替出现

英国资本家忽略技术改造和设,对一些新兴工业重视不够。例如,英国的汽车工业就晚于法国,备更新,对化工和电力工业则落后于德国。战后英国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也不尽人意。1924年新型企业占全国工业产量的1/8,1935年为1/5。大致看来,新型工业的发展成果很大程度上被老企业的衰败所抵消;新兴工业区的出现则总是伴随着旧工业区的衰落。1925年,英国恢复金本位制,英镑和美元的汇兑恢复到战前的比价。

大战后的英国经济,是恢复和衰落交织在一起,危机和繁荣交替出现

但英镑比价的升高影响到英国货物的出口能力;加上英国就业者的工资高于欧洲任何国家,这也增加了出口竞争的困难。个危机和萧条致使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劳资冲突和工人罢工屡屡出现。1919年,大约260万工人直接卷入劳资纠纷,造成了3400万个工作日的损失;1920年的相应数字为20万工人和2700万个劳动日。1924年夏季以来,失业人数再次增加。失业率从10.3%上升到1925年的11.3%。

大战后的英国经济,是恢复和衰落交织在一起,危机和繁荣交替出现

其中指数最高的有船舶制造和修理、码头装卸、内河航运、钢铁与海运等行业。在纺织部门,毛纺织业失业率由1924年的13.7%上升到1925年的14.6%。最突出的是煤矿业,失业率由1924年的5.7%上升到1925年的15.8%。而且该部门人数众多政府补贴又即将停止,劳资双方最难互相让步,也最容易成为劳工同雇主政府冲突的部门。工会发展和工人组织水平的提高,使政府在处理罢工问题时更感棘手。鲍尔温第二次领导政府时,内阁似乎集中了政界精华。其中有丘吉尔、巴尔福、寇松和张伯伦兄弟。

大战后的英国经济,是恢复和衰落交织在一起,危机和繁荣交替出现

他们出于长远考虑,根据一个议会委员会的建议,于1925—1927年,将一家私人广播公司改建为“英国广播公司”。该公司开创了英国短波广播业务,1936年研制出世界最早的正式电视广播,1967年开创了欧洲第一个经常性的彩色电视节目;并在195年独立电视管理局建立之前,一直保持着英国电视业务的独占权。它虽对议会负责,实际上又能独立自主地推动业务活动。另外,政府还建立了负责全国电力分配的中央电力局。整个看来,鲍尔温保守谨慎,使内阁中的智多星们难以发挥作用。

大战后的英国经济,是恢复和衰落交织在一起,危机和繁荣交替出现

他在执政初期,在改革方面坐失良机,没有理睬内维尔·张伯伦的改革计划,而后发生的总罢工则使他在国内事务上难有作为。政府要员预料到会出现大罢工,并事先安排了应急措施。当时工党领袖和工会总理事会也不希望罢工。1926年5月3日,一些矿主借口经济恶化,突然开除100万名矿工。铁路、矿业、公路运输等要害工业部门的数百万工人立即举行全国总罢工。一些大工会在领导、组织工人时作用突出。政府出面调停,但工人不准备退让,资本家拒绝大的让步。

大战后的英国经济,是恢复和衰落交织在一起,危机和繁荣交替出现

政府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征募“自愿人员”维持一些基本企业。如征召司机驾驶公共汽车、卡车、火车,募集志愿者到码头卸货、担任特别警察支持警察和罢工者举行足球比赛,缓和紧张气氛。但成效不大,最后还是拒绝在复工前与劳工代表谈判,使这场规模空前的总罢工失败。翌年,又颁布了工会法,提出了“安全第一”的口号。许多选民逐渐投向工党。1929年5月,议会大选又至。保守党组织工作差了些,它虽然多得了30万张选票,却未能保住下院第一大党的地位。工党得288席,首次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再次执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