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一個大洲的右下角都有一個大島嶼?

閃電普羅米


在問為什麼之前先問是不是。

如果以馬達加斯加島62.7萬平方千米的標準作為大島嶼的話,也只有非洲和亞洲的右下角有大島嶼。

而且亞洲右下角還有兩個面積超過馬達加斯加島的大島嶼,分別是新幾內亞島面積約78.6萬平方千米和加里曼丹島74萬平方千米。

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大洋洲右下角都沒有面積超過馬達加斯加島的島嶼。

如果把北美洲的古巴島、大洋洲的新西蘭南北島算作地圖上可見的大島嶼的話,那麼歐洲、南美洲和大洋洲還是沒有。

以及亞洲、大洋洲右下角也不止一個大島嶼。


小熊島


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卻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對照世界地圖,我們的確能看到在每一個大陸的東南角都能找到一個碩大的島嶼,比較明顯的有非洲大陸東南方向的馬達加斯加島,亞歐大陸就有很多了,如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臺灣,琉球群島,日本列島,庫頁島、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等,北美洲有古巴、海底地等群島,南美洲不太明顯,但是也有福克蘭群島,大洋洲有新西蘭南北二島和塔斯馬尼亞島,甚至也較大的島嶼東南方向也會有小一點的島,如果格陵蘭島東南是冰島,突出的半島或部分大陸東南方向也會有島嶼,如印度半島的東南是斯里蘭卡島,我國東南有臺灣島等等,可以說多不勝數。但是我們在看大陸的西面或者西南,卻很少會有大的島嶼,地圖上都是空空如也,這應該不是巧合吧,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形成了這種現象呢?

其實這些島嶼雖然都位於大陸或者大島的東南方向,但是並不能一概而論,比如亞歐大陸東南方向的島嶼基本上全都是因為板塊作用形成的,我看他加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等,都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的隆起造成的,新西蘭南北二島是太平洋板塊和澳洲板塊相撞隆起造成的,冰島是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相撞隆起造成的,但是馬達加斯加島,斯里蘭卡島,塔斯馬尼亞島,馬紹爾群島,以及古巴、海地島等卻不屬於這一類型,那麼它們是由於什麼原因形成的呢?


有一種說法認為它們和洋流的衝擊有關係,我認為這種關係不大,因為像馬達加斯加,斯里蘭卡等這些大島嶼都不是沖積形成的,它們應該是億萬年前形成的高山,後來因為地殼板塊的變動,他們和大陸之間較低的部分為海水淹沒形成了海峽,他們才孤立於海外形成的島嶼,其實其形成方式,和其他大島嶼沒什麼區別。

那麼為什麼在大洲的西側就沒有島嶼呢?其實我們只能說大陸的西側島嶼很少,並不是沒有,如歐洲的西北部有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群島,還有一些半島,北美洲的西北部有阿留申群島等等,西南部沒有島嶼的原因並不清楚,或真是一個巧合吧。


科普大世界


這麼多人不顧事實硬要解釋俺也是醉了,難道不應該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麼?

如果張三問,為什麼他一想要跑步天氣就不好,那麼大家會如何回答呢?

大家會上來就給張三解釋因為某種氣象原因,所以導致他一想跑步天氣就變差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弄清楚張三說的是不是事實吧。

同樣道理,首先要先弄清楚題目說的是不是事實,然後才好去找地理等原因來解釋。

題目中說的“每一個大洲的右下角都有一個大島嶼”,咱們姑且簡稱為“右下理論”。要想回答“右下理論”是不是事實,首先需要統計一下。

從統計學角度看,題目裡面“大島嶼”這個說法太含混了,咱們來看每個大洲的最大的島如何?最大的島應該比其他島嶼都更有資格叫做“大島嶼”吧?

那麼每個大洲的最大島在什麼方位呢?請看圖。

↓亞洲最大島是加里曼丹島,又叫婆羅洲,世界第三大島,方位可以算是右下,符合“右下理論”,圖自wiki↓

↓非洲最大島是馬達加斯加島,這個島也是很多人拿來說明“右下理論”的依據,方位右下,符合“右下理論”,圖自wiki↓

↓歐洲最大島是大不列顛島,也就是英國所在的島,方位是左上,不符合“右下理論”,圖自wiki↓

↓北美洲最大島是格陵蘭島,這個島也是世界最大的島,方位是右上,不符合“右下理論”,圖自wiki↓

↓南美洲最大島是火地島,這個島一般認為是位於南美洲最南邊,而且按照中間線來看的話,應該算左邊,但是為了照顧一些童鞋的情緒,姑且算是右下吧,符合“右下理論”,圖自wiki↓

↓大洋洲最大島是新幾內亞島,這個島是世界第二大島,以澳大利亞為基準方位是右上,不符合“右下理論”,圖自wiki↓

↓南極洲的亞歷山大島,方位是左下,不符合“右下理論”,圖自wiki↓


即使按照對“右下理論”有利的標準來統計,七大洲中也有四個洲的最大島不在右下方,而且這四個島裡面還有世界第一和第二大島,所以題目說的“右下理論”缺乏事實根據。

為缺少事實依據的理論尋找科學解釋有點像在沙丘上建房子,就算蓋得再漂亮又如何呢?

可能有人要說,各個大洲的右下角還是有些大島嶼的,那麼其他方向的大島嶼

怎麼算?不能為了滿足“右下理論”就選擇性忽視其他方向的大島嶼吧,這可不是正確的統計方法,更別提有些島嶼比右下的大島嶼更大呢。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這四大洲的最大島本身就不在右下角,剩下三個洲也不是隻在右下角才有大島嶼。

比如說,非洲西北角有個加納利群島,其中的最大島特內里費島面積比夏威夷的瓦胡島(就是珍珠港所在的那個島)還要大,算不算大洲左上角大島嶼

亞洲的本州島(日本最大的島)比南美的最大島火地島要大很多,算不算大洲右上角大島嶼

南美洲的智魯島面積也比瓦胡島大,算不算大洲左下角大島嶼

至於有人想要提出類似“右下理論”的新理論,請先考慮一下各大洲的劃分有多大的人為因素在裡面。

比如看看下面這個不同的大洲劃分方法的動圖,再決定是不是要把自己的理論建立沙丘上。

↓幾種不同的大洲劃分方法,圖自wiki↓

如果您有感想,請留言多指教。


喬小海


說起世界地圖上的七大洲五大洋,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但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

每一個大洲的右下角都有一個大島嶼,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看看這些島嶼,具體來說,它們是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印度的斯里蘭卡、亞洲的印尼群島、澳洲的新西蘭、北美的古巴等,這些島嶼有著巧合般的相似之處。

首先,在島嶼中,它們都屬於地理面積較大的大島嶼,甚至有些島本身就處在群島中。

其次,它們和大陸之間,都保持著非常接近的距離。

最後,所有的這些島嶼都處於大洲的右下角,也就是地理上的東南方向。

有人說,其實這是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轉,海水常年沖刷形成的,甚至理解為各地海面水平不同,以至於裸露出來的地方,就逐漸形成了島嶼。

其實,從科學的角度講,最合理的解釋,還是大陸板塊運動形成的結果。

大陸漂移說,是100多年前地理學家提出的假設,認為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在很久以前曾經是一塊巨大的陸地,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等原因,逐漸分裂並漂移,形成了目前的六大板塊。

它們分別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大洋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

由於板塊之間的擠壓撕裂,才逐漸形成了地震、海嘯等自然景觀

,每個大洲右下角的島嶼,也許就是板塊們摩擦過程留下的痕跡。

當然,這一切目前為止也還只是假設,假如有更好的想法,歡迎評論區與我討論~


找靚機科普君


1930年11月,格陵蘭。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躺在了冰天雪地中,孤獨感包圍了他,不會有救援了。他的遺體在第二年的夏天被發現,他的生命定格在50歲。如同他孤獨的離去,他的大陸漂移說也就此塵封在圖書館的檔案室。

他是德國人,在18年前,因為生病呆在房間裡閒來無事,盯著牆上的地圖看了半天,竟然提出了一個假說:大陸漂移說。這個學說是革命性的,要求對現有地理學說全部都要進行重新解讀。在1920-1930年間,很多地理學家紛紛予以駁斥。魏格納只好自己求證,然而直到1950年後,新發現的證據才對大陸漂移學說提供了有利的證據,並在1960年代形成了地球地理學大發展。

現在的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有幾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之間的互相作用,形成了現如今的地球地貌。滄海桑田的原因,就在於板塊之間的互相作用。喜馬拉雅山經常發現的一些遠古海洋生物化石也表明,喜馬拉雅山脈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來自地心的熱運動,以及萬有引力形成的地球自轉與公轉,使得地殼板塊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因此在板塊交接處,火山、地震頻發。每次大規模的火山和地震爆發都對地貌的形成產生了影響,甚至在印度尼西亞有一些島嶼就是因為火山沉沒,而在不遠處,又新生了一個島嶼。地貌上的表現高低不平,地表的構造也有岩石和土壤之別,如同高山和平原。

此外,由於地球的公轉運動,太陽直射點隨季節的變化而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同時引起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在海洋上,由於這樣的風帶以及大氣運動和行星風系、流體的連續性形成的補償作用、密度差異、陸地的形狀和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等多種原因,形成了遍佈四大洋的洋流。

陸地上的河流,在北半球,因為地轉偏向力的原因,往往是南岸都是軟土質的灘塗,而北岸則是沖刷不動的岩石峭壁。因此亞洲的從西向東流向的河流,在東南角容易形成沖刷平原——三角洲。如果將陸地上的河流放大到洋流上,洋流對陸地的沖刷作用,要比河流大的多。在洋流盛行的低緯度地區,赤道一帶,不容易形成穩固的大陸架——水滴石穿。洋流在北上、南下的過程中,遇到了陸地板塊的阻擊,洋流將大陸架深入海洋的200公里的土地都給吞沒了,但是再前進一步時,洋流的動力不夠充分。大陸架和洋流暫時達成了妥協,海岸線得以維持。

在大陸架的邊緣地帶,因為處於海洋和陸地兩大力量的交匯處,洋流不停的沖刷著陸地,大陸上經不住沖刷的地表物質逐漸被帶到海洋,原本是大陸的地方,成為了一個淺灣,再成為一個海峽,而相對海拔高一點,構造堅固的地表就成了島嶼。

洋流同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因此沖刷的過程如同河流沖刷河口的過程一般無二,在北半球,是東南角容易形成一個脫離大陸的島嶼。如中國的臺灣、印度洋上的斯里蘭卡,還有非洲大陸的馬達加斯加。

至於赤道,因為是洋流是直來直往,大陸架形成不了穩定的防線,一潰千里,只留下了印度尼西亞、西印度群島這樣破碎的島嶼星羅其間,海洋勢力所向披靡,直到碰到了非洲大陸的高原。


而知而行


這個問題還真是刁鑽啊,確實比較難解釋,我們看世界地圖的樣子,確實在每個大陸的右手邊都有零散的島嶼出現,而左手邊都是比較乾淨的。

如果我們從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上來解釋

但是地球的自轉方向是這樣的,按道理來說,即使是離心率產生的大陸板塊崩碎,也應該是左手邊(東方)出現碎片才對,但現在明顯都是在右手邊出現的島嶼碎片,所以按照目前的地球自轉來解釋的話,是行不通的,除非地球自轉發生過變化,以前是自東向西自轉的。

大陸板塊漂移形成島嶼

用這種說法大致還能解釋這種現象的產生,現在有一個說法是“泛古大陸板塊”,當然這也是一個不成熟的理論,就是說遠古的時候整個地球就一片陸地,後來因為各種不知名的原因,分離開來形成現在的幾個大洲,分離時逃脫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會留下一些方向一致的島嶼出現。


以上都是猜測,我是比較喜歡物理、史前文明和美食的,可以關注我一起討論這些問題。


市井覓食記


如果要找個理由的話,那麼就是地殼運動。

也可能是每個地方的地圖排版不一樣,機緣巧合的每個板塊右下角都有一個小島。

比如說中國地圖板塊上右下角有,臺灣島,海南島。


兜兜不逗逗


有趣的問題,看了大家的解釋,我在這裡開一下腦洞。

這裡涉及幾個名詞。地軸,自轉,公轉,地殼,地幔,地核,大陸漂移學說。

首先,把地球到太陽連一條繩子,太陽的引力就是 這條繩子。一頭栓在太陽的引力中心,另一頭 栓在地球的引力中心,就是地核。


就像旋轉木馬一樣,地球就是個坐在木馬上的 孩子被太陽甩著玩兒。



與此同時,地球也在自轉,但自轉的中心軸並 不是垂直於太陽引力的,

圖中斜線就是現在的地軸,按常理地球自轉的 地軸應該是垂直於太陽才合情合理嘛,為什麼 沒有這樣呢?


很久以前,全球陸地是一整塊的,但是地球形 成前期肯定不是很完美的球體(當然,現在也不 是很完美),但是,一個東西轉啊轉啊肯定會慢 慢的趨於一個質量均勻的球體。

不湊巧,由於不均勻,當時北半球比南半球質 量多了一點點,質量越大,引力越大,在漫長 公轉的過程中,北半球就逐漸偏向太陽的機會 多了一點點,漸漸的原本垂直的地軸變斜了, 在這個傾斜的過程中,地球要保持相對於太陽 的引力平衡,但又打不過太陽,所以被自轉的 旋轉力和太陽的引力互相拉扯,產生了大陸漂 移。所以這是大陸漂移的向心力決定說,還有 一個是大陸漂移的南半球質量大的離心力決定 說,當然,這都是我的“說”。哈哈哈

反正,大陸扯碎了,沿著傾斜的地軸為中心和地球 自轉,自東向西漂移。由於漂移的方向是西 北,所以東南方向就會出現掉隊的陸地,也叫 島。

哈哈哈哈哈哈,編不下去了。


29736266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以一般很少能注意到這種細節。大概腦補了一下模擬過程,我覺得應該是自轉引起的慣性擠出來的。首先,地殼是浮在地幔上的,而地幔是軟的,相比地幔地殼是很薄的,每塊大陸都是一個獨立的板塊,就像飄在牛奶上的奶皮。自轉給了每一塊板塊一個方向的力,由於慣性的關係板塊順著地球自轉“前方”會比“後方”的力要大,積壓著相鄰的板塊,這樣積壓形成了褶皺,所以頂起了一個島。至於為什麼是東南方?那是因為地球自轉是有傾角的。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不代表正確答案,如果有誤也請大神科普。


手機用戶56848113221


這確實是一個奇妙的現象,有點不可思議。

到底是巧合還是必然?如果是必然結果,它可能的原因或許是:

(1)地球自西向東自轉,離心力作用導致(甩出來);(2)大陸與大洋板塊之間的撞擊與分離導致的地表褶皺;(3)海水的經年沖刷與冰川作用;(4)大陸分離時的撕裂作用;

(5)其他可能的原因。

一,大洲周圍那些顯著的離島

從世界地圖上看,各大洲周圍似乎都分佈著大大小小的離島,最明顯的是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再者印度半島的斯里蘭卡,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北美大陸的古巴,南美洲的火地島,格陵蘭邊的冰島,以及看起來更像巨無霸的日本四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尼的蘇門答臘、加里曼丹、爪哇等島嶼。

這些島嶼大多位於大陸的東南側,確實有些讓人絕對詭異的存在。

二,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結果

1.地球自轉只會反效果,排除

地球,自西向東轉,以離心力的角度看,如果大陸會因為受力及慣性產生拖尾時,這個拖尾的位置應該位於大陸的西側,顯然與該現象是相悖的。

2.板塊的作用,應是產生高山和海溝

地球上不同區位的板塊,時時都在運動,最直接也最常見的後果是一連串的地震和火山爆發,而經久作用之下,會產生如東非大裂谷和喜馬拉雅山這樣的地理現象。

從地質穩定性角度看,這些大陸周邊的島嶼事實上和大陸的聯繫是穩固的,他們更像一個整體,並不太受板塊影響。


3.海水侵蝕與冰川作用,沒這麼厲害

海水的侵蝕,只會使大陸海岸變得凹凸不平,坑坑窪窪,不至於使沖刷出如此體量的大島。

當然海平線的上升,可能會使原來的高山、高原形成島嶼。

而冰川時代殘留的痕跡,最明顯的是西歐平原及其海岸線。

4.大陸的遷移導致的撕裂殘留,才是這些島嶼的來源

(1)2.5億年前,五大洲各地基本是連在一塊的。

(2)2億年前,亞歐大陸、澳洲與非洲脫離,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雛形形成,馬達加斯加出現。

(3)1.4億年前,北美大陸與亞歐大陸分開,南美與非洲分開,西歐開始支離破碎。

(4)0.65億年前,南美與南極洲分離,最後連接處出現撕裂產生各類島嶼和群島。

(5)東南亞與亞歐大陸碰撞,產生橫斷山脈,並因此碎裂成印度尼西亞群島與菲律賓諸島,該區域同時也是板塊交界。

以上,大洲東南大島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大陸分離與合併過程產生的撕裂與破碎,之所以在東南面,完全只是巧合而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