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出現了許多經典寓言故事,為什麼中槍的總是宋國人和楚國人?

一抹憂傷的笑


看到這個問題有點莫明地想笑,宋國人的奇葩,楚國人的蠻理蠻氣,註定這兩個國家的故事少不了。

周武王滅了大商朝後,將商朝後裔貴族分封在商丘建立了宋國。宋國要奉行兩個朝代的禮儀與約束髮生的故事明顯多於其它諸侯國。


但最主要的原因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發源地,比如:儒家 道家 墨家和名家都源於宋國。被譽為禮儀之邦。因此每次諸子百家進行答辯論道時都要舉例子,宋國孕育出的那麼多的文化,自然舉的例子都是宋國國內的,與之爭辯的人也會舉黑宋國的例子,久而久之就演變成寓言故事。

其中讓我覺得最奇葩的就是宋襄公的泓水之戰,兩軍交戰在於兵貴神速。而宋襄公與楚作戰,要等楚渡河並且修整好了再戰,認為自己是仁義之師,是戰無不勝的,結果被楚打的屁股尿流,損兵折將。這場戰役凸顯宋國國君呆板,傻不拉幾,從此宋國的“傻子”也輩出。


真正躺槍的是楚國,因為楚國距離宋國比較近,兩國經常發生戰爭和矛盾。加上楚國人的臉皮厚,地處野蠻之地,就自甘淪為蠻族之人,發生的故事也就多。然後被宋國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拿來放大舉例子,慢慢演變也就成了寓言故事。

宋國寓言故事(傻子居多):守株待兔,不勞而獲,揠苗助長,狗猛酒酸,楚人渡河等。

楚國寓言故事(不講理居多):晏子使楚,退避三舍,刻舟求劍,一飛沖天等。

我是Lloydxia,一名歷史愛好者,有什麼問題或者其它見解,可以關注我,我們一起討論與學習。


Lloydxia


退避三舍,圍魏救趙,臥薪嚐膽,紙上談兵,負荊請罪,邯鄲學步,暗渡陳倉,破釜沉舟,孟母三遷,買櫝還珠,一鳴驚人,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憂天,

亡羊補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 ,老馬識途,三令五申,圍魏救趙,胡服騎射,竊符救趙,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抱薪救火,毛遂自薦,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鷸蚌相爭


易水古今


起碼我知道一個鄭人買履和宋國人無關,和楚國人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