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书法里的“分析性临摹”有作用吗?

不二斋


有人问我,书法里的“分析性临摹”,你觉得有作用吗?

我认为,书法不仅需要,而且应该进行“分析性临摹”。就本质而论,这是书法临摹的根本。没有了这个这个属性,临摹将一无是处。

一、书法学习与悟性

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人说“某某某字写的很好,一看就是个有书法悟性的人!”并且很多人一谈到书法学习,就说“学习是要讲求悟性的,悟到了,就能写好书法。”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悟”并没有将问题说透。有时候你去追问不同的个人,他对“悟性”就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悟性”,看着别人讲,自己也跟着讲起来,对于其本质内涵并无了解。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悟性下一个定义,做一个解释了。但是在解释之前,我们必须将过一番论证,这样的得出结论才可以使人信服。

二、悟性与书法临摹

既然很多人认为悟性在学习书法中是起到很大作用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在书法学习中,最关键的环节——临摹中,悟性应该起到、也必须起到它所应该起的作用。

所以,如果有一项技能是我们在书法临摹中必不可少的话,那么基本上这就应该是我们所说的悟性了。

三、临摹的本质和作用

临摹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学习书法为什么要进行书法临摹?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我看来,书法临摹最大的一个本质就是它是要求书写者在临摹过程中,重现书写者曾经写过的状态。也就是说,你要把你临摹这幅作品的书写者,当年是怎么写这个字,甚至于怎么写这个笔画,你要完完整整从新来一遍。

他在哪里停顿,与你也在那里停顿,他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这是临摹最简单的本质。而在这样简单的道理背后,实际上是我们不断学习和掌握古代书法前贤书法的过程。

四、临摹的关键

因此,对于临摹学习者而言,写的要像最主要的任务。然而我们说要想写的像,你首先自己要看的仔细、看的清楚。只有观察到位了,才能写好书法。而这正是我所认为悟性的关键所在。

其实它并没有那么神秘,说白了就是你的观察能力如何,这是往简单了说。往复杂处讲,书法临摹不仅要求你要观察能力足够强,而且还需要你能有一定的还原想象力。看到这个笔画、这个字,就能立刻想到书法家在书写这个字的时候,会用到什么笔法动作。

所以,悟性应该就是指的这种能力。

五、分析性临摹

回到我们开头说的那个问题,所谓临摹,其实就应是分析性的。很多人说学习书法只要自己勤奋就一定能写好,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句话却也是错误的。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勤奋的懒汉”。表面上看,他们学习书法的确非常刻苦努力,但是实际上他只是在做无用功。简单、草率的练习,在那里不动脑子,光抄帖。

一个人如果干什么都不动脑子,都靠本能,基本上他也就是一个废人了。在书法的学习上,这样的“废人”还不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书法纯粹靠练就好了。但是这个“练”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主动思考分析的结果。

所以,我们学习书法、临摹书法,一定要注意多分析、多比较,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否则久而久之,你只能成为书法上的一个“废人”!


松风阁书法日讲


何为分析性临摹 ?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临摹一般口语就是临帖,其实临帖和摹帖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前面有人解析了,就不再说明了。现在摹帖已经不被重视了,很少有人用了。记得我初学书法,老师教临苏东坡的《丰乐亭记》,大楷,字体约有五公分大,点画看得非常清楚,临了一段时间后,老师要求摹帖,专用的摹帖纸覆在字帖上,先用铅笔钩出轮廓,而后用毛笔填墨,要求不能漏空也不能溢出来,还一边摹一边看字帖,加强记忆。现在摹帖已经不被人重视和喜欢了,也许是没人提倡,或许是嫌麻烦,毕竟要有好几道工序。这种方法,其实是学书法很好的办法,尤其是对掌握结体非常有帮助。学书法不摹帖了,临帖方法对了也一样,临帖的最关键还是要掌握笔法,否则就是抄帖。如果既不懂笔法,又很主观的分析字体的结体,点画线条起承转合之关系,就很容易走上歧途。





陋石书艺


提问者的意思应当是先分析字的特点,然后再提笔临摹。这种临帖的方式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正确的。我认为,临帖分三个步骤:读帖,临帖,出帖。

读帖指的是临摹之前先分析字帖上字的特点,包括基本笔画的分析,偏旁部首以及结构分析等。读懂读透了这个字之后我们再拿起笔来临写,这就进入了临帖阶段。当字临摹的有几分相似的时候,我们要开始甩开字帖进入出帖阶段,只有出帖之后写出来的字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字,同时出帖写出来的字才真正富有精气神。

所以我个人非常认可分析式临摹。只有边开动脑筋边临摹,才能真正把字练好。

谢谢!






水墨书兰亭


学习书法最有效的方法不外乎临摹,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手段。但具体怎么临摹呢?其实临摹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列出几种临摹方法,所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学习结合分析临摹方法。

一、实临法

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且很有效果,所以广泛地被每一位学书者应用。

二、指临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如在工作的中间休息时,火车的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三、心临法

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

四、意临法

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

五、创作临习法

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六、临摹互补法

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我在此介绍当今社会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笔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写的“骨架”正是结体美观的硬笔字,再“加肉”而表现出的点画形态又是对范字的“再生”过程。这种方法既习了硬笔字,又练了毛笔字。确是一种既简单易行又一举双得的好方法。

“临摹用功,是学书大要”,学书者视临帖为日课,潜心修研、方法适宜,细心用脑,临帖遂能事半功倍。





一墨堂主人


这问题问得真奇怪,不分析去临帖难道随便临吗?

分析性临帖,那要分析些什么呢?

我讲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很多初学者临帖,一上来就动笔,大概只想临个字型像,却忽视了临帖首先就是学习原作的笔法。

笔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入笔,也是最基本的。

很多人临了几年,却是怎么入笔也没学好。比如入笔时笔锋的方向是在哪,从哪个方向切入,是必须要分析后去临的,不能盲目瞎临。

比如王羲之下面这个字,每个笔划入锋方向都不相同,这种不相同才造就了字的动态美。是书法爱好者需要学习到位的。



白菜书法


分析性临摹有作用,对于有一定临摹基础或创作高手来说,作用更大!我总是在临摹时力不从心。



林钢键


书法里面的“分析性临帖”,是否蕴涵身心同步“入戏”之感?是否对原碑、帖的“意临”与"悟摹”的深度同频互动、共振与共鸣?

欣赏、透视、揣摩、咀嚼、吃透、消化、吸收、沉淀、结晶、萃取、悟创、陶冶、升华、艺境!书艺实践的长链条可否折掉中间任意一个环节?艺无止境,永在探索!


祖显忠


读帖,分析帖,临帖,出帖。分析帖都是很用心的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伍佳智288


我个人认为:分析性临摹是进入高级临摹的一种状态,是基本临摹的进化。临摹是书法学习的基础训练,是掌握握笔、书写、挥毫的功夫要领切身体验,不做临摹何来书法之说。当然一味临摹而沒有特色也终不能成为一名雁过留声的书法家。现在的书法评判还是以这体、那体来做标准的,所以我认为分析性临摹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是切实可行地提高自身书法水准的有效方法。至于是否能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就要靠自己的造化了。

创新 , 创意, 创新---!


知知了了1


古话说,"唯手熟尔",临摹多了,韵就出来了。分析性临摹必须是在一定的书法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再创造。总之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必要步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