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滅亡後一些漢人不想剪辮子?

東邊兵備道





答:此前不久,我同樣在悟空問答回答過一個“清朝滅亡以後,全國大部分百姓,為何仍不願意剪辮子”的問題,把老百姓不願意剪辮子的原因歸納了一下,主要有五方面:遺忘;奴化;以醜為美;受儒家觀念影響;受政局變幻而持觀望態度。

今天之所以忍不住舊話重提,再次回答這個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原因是:上次提到的“受儒家觀念影響”,有些讀者覺得不好理解,甚至抗議,說滿清怎麼可以代表儒家立場?它什麼時候和儒家觀念站一起了?

是這樣,儒家觀念中不是有“身體髮膚為父母之精血”之說嗎?

滿清入關,老百姓為保留這“父母之精血”,曾誓死不剃頭,並因此丟失了千萬顆頭顱。而等滿清滅亡,同樣是為保留這“父母之精血”,也出現過一部分人“誓死”不剪辮。不難看出,“不肯剃頭”和“不肯剪髮”,二者在這一點上的思想內核是一致的,不能把“不肯剪辮”就視為是要為滿清盡忠。

另一原因是:看到了某位答主在回答這一問題時,胡言亂語地說“清朝薙髮留辮其實是一種改進”、“說薙髮造成全國血雨腥風,這只是清末革命黨編造的謠言,歷史並沒有這門回事”。

遙想滿清入關之初,立足未定,就強行下達了“薙髮令”,叫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是何等蠻不講理!何等血腥殘暴!何等暴戾無情!

明末遺民顧炎武由此悲呼:“衣冠服飾更改”,“是為亡天下也”。

“薙髮”和“胡服”雙管齊下,漢人的脊樑骨被打斷,從此進入了一個“想為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洪秀全發奉天討胡檄,指責“滿洲悉令削髮,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之人變為禽犬也”。被奴化極深的曾國藩拉大旗作虎皮,以儒家的君父綱常之理痛斥洪僭越稱君。

上面提到的答主,無視清初漢人受“薙髮”之慘災奇禍,則其受奴化之深,猶甚於曾國藩當年。

最後我想說,我所總結的清亡後不想剪辮子的五種原因,主要針對是漢人,當然,也不能包括所有的漢人。

據我所知,現在廣州有一個名叫州迪的男子,還留著一條長長的辮子;遼寧也有一個名叫赫慶鈴的小夥子,同樣以腦後留有一條長辮為榮。

這兩位是滿族人,是在誓志保留本族傳統。

但今年3月11日,有江蘇南京男子穿清初行服袍、頭束“金錢鼠尾辮”參觀明孝陵。據說這個男子是漢人,他要這麼幹的原因,自然也不在我所說的五種之列。


覃仕勇說史


1912年三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佈“剪髮令”,命令“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淨盡,有不遵者違法論”。

聽起來很嚴厲,執行起來很難。南京上海等南方大城市還好,但小城市或者偏遠地區,執行起來困難重重。以梅蘭芳為例,他在“剪髮令”發出三個月後剪掉了辮子,但是他的隨從,無論梅怎麼勸,死活不願意剪掉辮子。梅只好趁他們睡覺的時候強行動手。

英國領事史密斯曾記載到:“公眾輿論對革命是冷淡的。人們沒有任何熱情……在街上很少見到剪了辮子的人。”而在浙江嘉興,竟有“頑民千人之眾,以反對剪辮為號召”,把積極推動剪辮令的官紳之家搗毀。

滿清入關後,推行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曾激起無數漢人反抗,始作俑者大漢奸孫之獬更是被老家人五花大綁示眾街市,人們在他身上遍刺針孔,插上毛髮,然後斬首市曹,暴屍通衢,其家人也被斬草除根。

為什麼到了清朝滅亡,一個個卻把辮子視若珍寶,剪掉辮子如喪考妣?

(1)洗腦帶來的遺忘

現代人都知道,辮子是滿人生活習俗的產物,也是清朝的特有髮飾,在此之前中原人男性是不留辮子的,但滿清末年的老百姓卻在多年的灌輸下,早已忘記了歷史,在他們眼裡辮子是自古以來祖宗定下的規矩,根本不能改變。

漢人如此滿人也是如此,溥儀的洋老師莊士敦講:有些滿人也已經忘了自己的祖先曾強迫漢人剃髮留辮這段歷史,反而認為剃髮留辮本就是漢人的習俗,故辛亥時,有滿人割了辮子對“革命”表示抗議。而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小時候甚至一度不知道清朝皇帝乃是滿人。

(2)洗腦帶來的歸順

如果是普通百姓的遺忘是愚昧無知的體現,那一些知識分子就是死心塌地的歸順,例如大學者家辜鴻銘,他當然不會不知道“辮子”承載著一段黑暗的奴役史,但他仍把辮子推為“國粹”,據說這位老兄對小腳也是情有獨鍾,沒事就在那研究老婆的臭腳丫子。另一位國學大師王國維也是大辮子的擁躉,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剪辮子,他說: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無知也好,歸順也罷,這些人猶如巴甫洛夫訓練的狗一般,經過長期訓練形成條件反射,縱然是辮子剪了,他們心底依然保留著一根大大的辮子。



日慕鄉關


談到金錢鼠尾,我總是想往地上啐一口唾沫:呸!吐完吐沫,接著說這事兒

1644年以後的十幾年,漢族人民為腦袋上不頂辮子,展開了可歌可泣的鬥爭。而近三百年後,竟然有無數漢人拒絕剪掉辮子,究其原因,我覺得大概有這麼幾點:

1、慣性思維。這個是最常見的,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接受以前的生活方式,要他們剪頭髮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告別過去的生活方式。他們不會想到這有什麼寓意,只是單純覺得少了辮子彆扭而已;

2、奴性思維。晚晴時候,多的是漢族大臣和士大夫叫囂著要維護“祖宗家法”,而這個祖宗卻恰恰是和他們沒半毛錢血緣關係、倒多的是血海深仇的滿清祖宗。只是最有血性的那波漢人,已經在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之中殉國,剩下來的,都是些什麼人呢?

3、既得利益。所謂的慣性思維和奴性思維,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既得利益在裡面。革命者大多都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才會造反的,而那些維護自己的辮子的,與其說是在維護大清,更不如說是在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而已。



青言論史


滿人於明朝崇禎十七(1644年)年入關,為了達到"去除明化"的目的,要求漢人必須削髮垂辮!若有固執不從者,當斬!

在漢文化中,頭髮被人們視為極為重要的東西,故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毀傷"的說法!但在改朝換代和當權者威逼脅迫的大背景下,人們一改明朝時期的裝束,取而代之滿清統治者要求的裝束。這一變就長達二百七十六年之久!

所以,辮子式髮型經過近三百年的沿襲已成為滿清百姓根深蒂固的情結,因此當清朝滅亡的時候,許多人都不願剪掉從老祖宗那傳承下來的辮子。這和明朝滅亡時一些人"留髮不留頭"的思想如出一轍。

另外還要指出的是,我們現在從一些描寫清朝時期的影視劇中所看到的"陰陽式"辮子頭只是滿清發型演化過程中的一部分!

在清朝前期,滿清統治者為漢人"設計"的辮子頭被稱作"金錢鼠尾辮",即只留頭頂面積約為銅錢大小的一些頭髮編成細如老鼠尾巴的辮子。到了清中期則演變為"蛇尾辮",直到清末才發現為電視中常見的"陰陽辮子頭"。

圖為清朝辮子髮型的演變過程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清朝滅亡之後,許多地方都需要在路上抓人,強行剪掉辮子。許多百姓捂著自己的辮根,死活不願意剪。直至民國過去了十多年,很多地方依然還有留辮子的。那麼,明明滿清在明朝滅亡之後強令漢人剃髮扎辮,到清末怎麼那麼多漢人卻護著辮子了呢?

習慣成為“傳統”

清末的人和我們現在網絡社會的人想法是不一樣的,很多延續很久的習慣,到最後根本沒有人知道這個傳統是怎麼形成的。譬如女人裹小腳,譬如男人剃頭扎辮子。五代時期還有個砍自己手指來體現自己“孝順老孃”的風氣,誰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形成的。人們揮起菜刀砍掉自己的手指,祈求上蒼治好父母的病。後梁太祖朱溫下令禁止自殘,這才有所收斂。

清初,滿人入關以後,發現漢人女子都在小時候就裹小腳,過程非常殘忍和痛苦。於是強令“不得裹足”,奈何民間反抗強烈,就是非要讓女子裹足。於是滿清只好下令禁止旗人裹足,結果旗人中的女子依然被這種惡劣的風氣反噬。

這證明,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習慣久了,就成了“傳統”。

清末人們認為自古以來我就有辮子

清末的人們,認為自古以來我就有辮子。

何以知之呢?

因為他的父親有辮子,他的祖父有辮子,他的曾祖也有辮子。你跳出來,忽然要剪我辮子,我就這個髮型,你為什麼要強迫我改變?這就好比現在忽然有人跳出來強迫你把眉毛染成紅色一樣,說是兩千年前就有人這麼幹,是傳統,你樂意啊?

如果不樂意,棍棒伺候,槍桿子頂著,所有人就迫不得已這麼染了。持續三百年以後,這就成了“風俗”,想要改變,需要再去強迫。

還有一些是有思舊情節

清代持續了將近三百年的歷史,到清末就有許多文人和大臣,覺得是“世受皇恩”,他們就通過不剪辮子來體現自己的氣節,表現自己的“思舊”情懷。其他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都有這類情況,並不稀奇,只不過是因為清代是異族統治,就有人理不清了。清代全體百姓正月不剃頭,也是清代初期,明朝遺老遺少在提倡“思舊”,到最後訛傳成了“死舅”。

辜鴻銘:我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的辮子是無形的!

五四運動的時候,辜鴻銘在北大演講,回頭甩了甩他的辮子,臺下學生皆大笑。辜鴻銘說:“我的辮子是有形的,而諸公的辮子卻是無形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清朝的時候,他們強令你們剃髮,結果大家都剃髮。

民國的時候,他們強令你們剪辮,結果大家都剪辮。

剪掉辮子的嘲笑還留著辮子的,卻忘記自己心裡頭藏著個更大的辮子。成為屈膝的順民,無獨立自主之精神,卻還在那裡哈哈笑,這本身就很搞笑。


豆子人民藝術家


為什麼清朝滅亡後一些漢人不想剪辮子?

要麼就是漢人愚昧落後,忘記了當年的血海深仇,要麼就是兩百年滿清高壓統治帶給漢人的恐懼感,要麼就是遺老遺少妄想復辟帝制,要麼就是老學究頑固保守。

這些老調重複地說來說去有意思嗎?



其實呢,這都是清末民初革命黨和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政治誇大宣傳罷了,非要把髮式這種非常私人化的東西搞得那麼鄭重其事,感覺不改變髮式就要亡國滅種了似的。

為什麼一些漢人不願剪辮子?說白了就是時間長了,習慣了,不想改了唄。就算在今天,你讓一個長期留平頭的人突然蓄長髮,他也會有牴觸,因為不習慣啊。

而髮式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習慣,試圖在民眾中去改變它也好,推廣它也罷,都有一個過程,一個時間。當初清軍入關,強令人民剃髮,確實很難;二百多年後,民國初建,又強令人民剪辮,依然很難。



更何況,孫中山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名義發佈《剪辮令》時,清廷依舊坐擁北方數省,南北形成對峙,鹿死誰手尚不可知,這個時候你讓普通的老百姓在二十天內剪去辮子?開玩笑吧,萬一過幾天清廷光復了,你孫中山倒是跑得快,我們可就要掉腦袋了。

再者說,臨時政府的許多做法也過於激進,沒有考慮到普通民眾的接受程度。對於不願剪辮者,革命黨人往往二話不說,強行剪掉。本來老百姓就習慣有辮子,不太願意剪,你又這麼一搞,老百姓這逆反心一上來,更得跟你對著幹了。

最後我想說,說到底不就是一根辮子嗎,至於這麼上綱上線?其實呢,只要不違法亂紀,不影響他人,剪不剪辮子有什麼所謂?維新還是守舊又有什麼所謂?這些事其實是不能作為道德判斷的標準被擺上桌面的。



“我的辮子在腦後,笑我的人辮子在心頭。”百年前辜鴻銘的話言猶在耳,而今天又有多少人在打著道德判斷的大旗呢?你們心頭的辮子也該好好剪一剪了吧!


達摩說


清亡後的剪辮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歷史上,漢人篤信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教訓,無論男女老幼皆不剪髮,甚至剪髮被視作一種刑罰;而周圍的少數民族,大多也多留一部分、剃一部分,如宋朝時金人頭頂的頭髮剔除,但周圍的頭髮留作辮子,元代的蒙古人頭髮被分作四份,腦後一束剃去,前面一束去留不定,兩側頭髮則編作辮髮,清代滿人僅留顱後發作為辮子。也就是說,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其實都會留辮子,只是有的是部分,有的是全留。清亡以後,倡導效仿西方,辮子全部剪掉,這個變革相較以前更大。換句話說,在以前是否剪髮還是漢族與少數民族之爭,民國時期開始演變成中西方之爭

,這種情況下,部分留髮明志未為不可。

再者,習慣成自然,即使只從清代算起,留辮也是延續了二百多年的習俗,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所以在民國初期,政府在乎的往往只是軍隊、官員等是否剪辮,至於平民,不少地區是不管的,如上海軍政府在《通令軍人剪辮告示》中明確指出:

“對於普通人民, 剪辮與否, 原可聽其自然, 不以政令干涉, 而軍人為齊民之表率,肩光復之巨任, 不能稍事姑容。”

當然,留髮還有政治因素夾雜其中,就不多言。


楚邾


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的怪傑辜鴻銘,博學多才,精通多國語言。

但在人人剪辮易服的新時代,他卻固執地穿長袍、留長辮,看似格格不入,迂腐不堪,其實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堅守。

在他廣為流傳的軼事中,就有一則和學生辯論辮子的軼事。

當時的辜鴻銘任教於北京大學,第一次出現在課堂時,學生們對他腦後的辮子議論紛紛,他則對學生們說道:“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我的辮子是無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諸位同學心中的辮子,就不是那麼好剪的了。”

聽起來頗有些詭辯的意味,然而“剪頭上辮子易,除心中辮子難”,辮子作為封建社會的標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和歷史進程。

清軍在1644年入關後,就曾頒佈“剃髮令”道“自今佈告以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絕不輕貸”,並宣稱“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強迫漢族人民放棄原來束髮於頂的習慣,改從滿族人剃髮留辮的風俗習慣。

因此遭到漢族人民的反抗,引發了“江陰十日”、“嘉定三屠”等歷史悲劇。

而在滿洲人入主中原以前,中國人是不剃髮蓄辮的。

據《韓非子》記載:“古者披髮文身”,可見上古時代人們的外形,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形成了一套套禮節。《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由此頭髮開始具有了倫理的意義,開始鄭重其事起來。於是乎從秦漢乃至明清,頭髮不可毀傷的觀念深入人心。

《三國演義》中寫曹操騎馬誤踏麥田,觸犯了自己所定的軍機,為了嚴肅軍紀,於是割發代首。可見頭髮對於當時人的重要性,削髮則是當時的一種處罰方式,只有煩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才會執行削髮的懲罰。


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為了推翻滿清的統治,就曾宣佈恢復中原漢人束髮於頂的舊制。

因此太平天國軍隊也被清朝成為“長毛”和“髮匪”,而辮子去留也有倫理問題上升到了政治問題。但隨著太平天國等起義運動的失敗,改發易服的行動也就銷聲匿跡了,人們也慢慢習慣並接受滿族人剃髮蓄辮的要求,甚至開始講究起蓄辮,官宦人家的子弟,則會在辮梢配以各種裝飾物,以此為貴。

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人在解除了西方近代的工業文明後,才開始意識到蓄辮的陋俗。1898年,新加坡的華人組織華人剪辮會,並在報紙上刊登提倡集體剪辮,由此引起轟動。同年,康有為就上書向光緒皇帝提出斷髮易服的主張,把剪辮的問題提上到變法維新的高度,請求光緒皇帝在全面實施變革之際下令斷髮改服,以“振國民之精神”。

1911年,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剪辮易服,禁止纏足等政令逐漸得到推行,影響了中國人三百多年的蓄辮纏足等陋俗問題,才慢慢得以革除和解決。


煮酒君


這是一條送分題吧。


很多人誤解了明末清初因為剃髮令激起的普遍反對,認為漢人們奮起反抗,是因為不願意留辮子,但其實在當時人的心目中,最無法讓人接受的其實不是辮子,而是隨著辮子而進行的剃髮。


眾所周知,清初官方要求的”金錢鼠尾“,要求把“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頭髮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銅錢大一點,梳成一根小辮,叫“金錢鼠尾”式。將四周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頭頂中心的頭髮,其形狀一如金錢,而中心部分的頭髮,則被結辮下垂,形如鼠尾。

而在中國傳統中,頭髮是不能隨便剃的,屬於父母賜予自己的寶貴遺留,剃了頭髮,就是不要爹了。這種觀念甚至比忠君愛國還強烈------國家是朱家的,而頭髮則是自己家的。


所以明末時期很多原本已經在清軍面前臣服的江南城鎮,因為剃髮令而重新舉起反旗。

甚至連遠在臺灣的鄭經政權,和清軍打打談談,在與清政府的歷次談判中,始終無法達成協議的問題之一,也是臺灣的漢人不願意剃髮。


再說一次,那個時代傳統漢人無法接受的,是”剃髮"而不是“辮子”!


反映到清末,也是一樣的問題,留西洋髮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還是剃髮!晚清留辮子的限制已經放寬,大多數都不用剃那麼幹淨了,有時甚至你買個假辮子塞在帽子裡也能矇混過去,可現在,革命黨說-----為了去掉辮子,頭髮也要剃掉!!!


所以其實清末時期大多數人不喜歡剪辮子。原因和清初不願意留辮子的原因其實一樣-------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頭髮!而不是真忠於大清。。。


開個玩笑-----今天的護髮產品穿越到古代一定暢銷----很少見過對頭髮的保養保護這麼熱情的民族了。



閉家鎖的紅楓


近代史上,大家都有這樣的誤區,國民開始剪辮子是清朝滅亡以後的事情。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至少在晚清的後幾十年就開始有剪辮子了,只是當時還沒完全形成風氣。

當然清朝滅亡後,漢人不想剪辮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民眾文化心理的異化吧--有形的辮子易剪、無形的辮子難剪。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各位看官,且聽聊史侃大山來侃一侃

清代未亡時,民眾剪掉辮子摘引

1906年,周斕(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將領)考取了湖南高等學堂預科時就曾因剪掉辮子而被開除。

載濤在1909年論及剪辮子時說:“非剪髮易服,不足振起全國之精神”。載濤是誰?光緒的胞弟、宣統的叔叔

1910年大清國資政院的會上,曾經通過了剪掉辮子這樣的違反“清代祖宗之制”議案。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敏感話題、政治不正確”。

當然真正成為風氣的,是在辛亥革命後,當時是國民政府的一項措施。

(圖:抗拒剪辮子的大清遺民)

民眾不剪髮的原因

當時對剪掉辮子一事,可以說是阻力頗大的。分享一些當時的見聞

1、當時對剪掉辮子一事,廣東粵謳是這麼描述的

【誰叫剪髮,個的係國粹攸關。剪辮兩字,勿作為閒,辮子共拒漢人,關係有限,總係我 地歷來裝束,點好話除刪。廷臣不曉,重頻來諫,點曉拒共清朝關係,實在非凡。剪了就與有礙大清,同一樣咁慘。保存辮髮,要當做係保守江山。辮呀,任得人地把你來憎,我亦唔肯加以白眼 。真可嘆!剪髮鼻點平憂患,奉勸剪辮人仔,你要聽下世續個種言談】

很明顯,作這一粵謳的是一個保守的蓄髮者。剪辮子阻力尚且如此之大何況其他省份的民眾呢。當時紛紛成立的剪辮團體與民眾之間的衝突也是時有發生。

(圖:國民革命軍在街頭為民眾剪辮)

但是我們都知道,廣東是最早剪辮的省份之一,早在清末資政院通過的剪辮議案之前,廣東已經成立了“華服剪髮會”,由粵商何樂琴發起,並決定從1910年12月31日起全體會員一齊剪辮。

2、代代蓄辮,已成習慣。聽聞剪辮,望天撲街,也不知道為啥

傳了十世,個一條辮,十世相傳就有十世緣,點解緣份結得咁囄黏,終亦會斷?我想著擔頭問一下天,大抵天公亦順住,個的人心轉,就把姻緣拆散,總在一聲傳。呢會梳櫛唔拈,爭住鉸剪,娣過你剪得先時,抑或保我剪先。講到人事無常,就歸了陰隋個便 , 真係容也易變 , 識到今時快活,就要想下從前。

從這粵謳裡也可以看出,之所以不想剪辮子,是因為習慣使然。漢人也心存疑竇,望天撲街也找不到答案。

3、到底是忘記“薙髮令”的恥辱還是文化心理的異化?有形的辮子易剪,無形的辮子難剪。

滿清入關,在全國頒行“薙髮令”。然而清朝統治者知道,剃髮留辮,會帶來當時民眾的反抗。如果過分的強調只能官逼民反。所以我們看到,清廷修《明史》,你在這部正史裡找不到“千鈞一髮”這個詞,即使是《清實錄》裡,你也找不到。為何?因為在當時清廷推行“薙髮令”,清廷對“發”字的使用極為敏感。能不用“發”就儘量不用。

這就導致了民眾慢慢遺忘了這一歷史事件。也正是遺忘了這一歷史事件,使得一般無知識的普通漢人,“已將剃髮留辮當成自己民族固有的習俗加以遵行和維護”。

甚至是滿人,他們也遺忘滿人祖宗曾經逼漢人剃髮留辮這一段歷史,認為剃髮留辮是漢人的固有傳統。

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即使史學大咖錢穆,生於清末,甚至一度不知道清朝皇帝乃是滿人——“伯圭師隨又告餘,汝知今天我們的皇帝不是中國人嗎?餘驟聞,大驚訝,雲不知。歸,詢之先父。先父雲,師言是也。今天我們的皇帝是滿洲人,我們則是漢人”。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了民眾已經忘記滿人統治漢人的歷史。

但是僅僅忘記,是不足以解釋剪辮會遭到民眾的暴烈抵抗的。究其原因就是文化心理的異化。剪掉有形的辮子容易,但是文化心理的這根無形的辮子難剪啊。

聊史侃大山,不定期與你侃一侃歷史背後的那些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