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領英文化


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是雙向的。對中原王朝而言,能隔斷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聯繫,還能控制或者溝通西域;對於遊牧部落而言,河西物產對自身是一個很大的補充,控制東西貿易,且進入青藏高原會更大範圍內威脅到中原王朝。我們就從各個斷代看一下吧。

(河西走廊)

1:漢朝與河西走廊

在漢朝初期,匈奴人控制河南地與河西走廊,長安處在弧形包圍中,加上匈奴滲透到羌中,隴南也時時受到威脅。要打破這種威脅,只能軍事進攻。

(河西之戰)

霍去病一戰取得河西,匈奴人即“六畜不蕃息,婦女無顏色”。之後漢朝在河西且田且戍,牢牢控制住河西走廊,為溝通與出擊西域提供了一塊穩固的根據地,國家中樞也有了安全保障。在漢匈關係中牢牢把握主動權。

(漢代河西走廊)

2、唐朝與河西走廊

在唐代,河西“前據吐蕃,北臨突厥”,為實現斷隔突厥吐蕃,唐王朝在河西設置了節度使,統領八軍、三守捉、五州,兵七萬三千人,其中戰馬佔全國在役軍馬四分之一。唐朝在控制河西的前提下,向西域、中亞擴張,建立安西四鎮。

(唐朝河西走廊)

在安史之亂後,吐蕃逐步蠶食河西,進而佔領隴右十八州。唐王朝的首都陷入被動之中,每年都需要調集大量的兵力來防秋,進而改變了唐朝的國內結構。

3、明朝與河西走廊

在明代河西走廊承擔著和前朝一樣的任務,隔絕蒙古與青藏高原,並通過朝貢貿易影響西域的政治態度。明王朝在河西設置甘肅鎮,節制河西兵馬。

由於首都不在關中,河西的地位顯得沒有薊、宣高。但隨著蒙古人逐步滲透到青海湖附近,明王朝依然很緊張,設置了經略宣大山西、陝西三邊、臨洮七鎮經略,負責漠南蒙古到隴南廣大區域的作戰。

(明代甘肅鎮形勢)

總結:

河西走廊天然是戰略要道,控制了他就控制了東西貿易,也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所以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核心區域為(河西五地)主要有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歷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團結、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和交通要道。


一、經濟地位:河西走廊堪稱路上馬六甲海峽,從歷代的絲綢之路到今天我國經濟戰略聯通亞歐大陸的重要經濟通道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張騫出使西域對中原地區的經濟意義甚至遠超戰略意義,自漢代開始至唐、宋、明、清的經濟繁榮離不開河西走廊的重要作用。今天,中國倡導構建亞歐大陸橋、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河西走廊是“一帶一路”建設無可取代的重要節點,經濟地位也十分重要。

二、戰略地位: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中亞各國的咽喉要道,國防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河西走廊東西隔絕維回,南北隔絕藏蒙,是防止祖國分裂的前線,如今的戰略意義大於經濟價值。自漢武帝在山丹建立軍馬養殖基地到新中國成立以來蘭州軍區和西部戰區的戰略意義足以證明河西走廊的軍事戰略存在價值。

三、交通地位: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同時,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河西走廊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綜述:河西走廊是連接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咽喉,地域雖小但經濟、軍事戰略意義重大,是維護國內軍事穩定,是維護維、蒙、藏、回民族團結穩定,是維護國家與亞歐各國軍事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西走廊祁連山孕育滋養的五個城市繁榮發展,使得河西地區荒漠化進程逐步減少,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關係著國家軍隊運送,西部的石油、天然氣運送,民族關係的融合,河西走廊的穩定繁榮發展關乎國家格局的政治軍事經濟發展,其地位不容小覷。


華視廣告傳媒


在古代,河西走廊重要性主要體現在軍事價值和經濟價值兩方面,在今天,它的價值遠不如此, 河西走廊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

公元前138年,匈奴對漢朝的包圍侵擾迫使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尋求軍事同盟。河西走廊地處咽喉要塞,無論是打通西域 還是切斷匈奴與羌國的對西漢形成的包圍之勢,這裡都是首當其衝的。

河西走廊因其水草豐沛,物產豐富,這裡也被人們稱為“西北糧倉”。

在開疆拓土、南征北伐的古代軍事中,河西走廊為匈奴提供無數品種優良的戰馬,而天然的牧場 也使得補給能夠源源不斷。

軍事補給在戰爭中又極其重要,河西走廊的優勢讓遠在中原的漢朝 對匈奴的戰爭中節節敗退,在漢武帝之前漢朝對匈奴的政策也只能是防禦,而無法真正反抗。

河西之戰後,行政與郵驛系統遍佈河西,漢朝的勢力範圍也沿著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

魏晉時期,長年戰亂,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搶佔中原地區,一路上廝殺搶虐,使得中原百姓民不聊生。

此刻的河西走廊由於地勢偏遠,以其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保護了流離失所的儒家學者。使得儒家文化得以紮根,並最終影響中原文明,成為後來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來源。

魏晉南北朝時期,恆河兩岸的佛教文化開始沿著寬闊的河西走廊大規模進入中國。大小乘佛教也陸續通過河西傳入長安,開啟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

文化,宗教以及民族的融合,為河西走廊留下了千年不朽的文化遺產。

15世紀以後,隨著明清的封鎖,河西走廊日漸衰落,卻仍肩負著連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幹道,撐起西北邊防重地的重擔。

隨著蒙元王朝的建立,西藏併入中國的國土,河西走廊又成為連通著分處南北的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要塞。

在現代,石油資源無論是在保障軍事還是在發展工業中都是至關重要的,早年中國被國外認為是一個無法開採出石油的地方,而玉門油田成為中國首個石油基地,打破謠言的同時,也保障了當時必要的石油儲備。

鎳,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之一,廣泛運用於工業和軍事武器製造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有句話叫做:黃金易得,而鎳不易,新中國成立後,急需發展國家的工業,國外對於鎳都是嚴格封鎖,禁止出口的,河西走廊鎳的發現,震驚全國,這也使得中國成為了世界鎳鈷工業大國。

我們所熟知的雷達,衛星,航空航天的生產材料,都有它的身影,可以說河西走廊的礦產資源,為中國的工業發展有著不可巨大的貢獻。

於此同時,河西走廊不僅是內地通往西部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國將西部油氣資源輸往內地的重要能源通道,與南水北調,青藏鐵路,西電東送,並稱為中國新世界的四大超級工程。

行走在河西走廊之中,戈壁灘上處處都是風能發電設備,這對於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推動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除此以外,說起河西走廊就不得不提絲綢之路。它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非歐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盛唐是絲路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也是敦煌藝術最輝煌的年代。一帶一路正是沿用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成為新中國建設藍圖的關鍵一環。

一帶一路對於打破外國對中國的經濟封鎖,以及加強對外的合作交流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以,河西走廊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未來,都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也做出過無數卓越的貢獻。

河西走廊經歷著中國從強盛走向衰落,從抗爭走向復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也將再一次見證著中國從崛起走向繁榮。


有書共讀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地理角度上看,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聯繫的最重要窗口。

古代中原王朝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受制於航海、造船技術和氣候條件,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西南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佔領,人口定居點過於分散,不易供給。


從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力量在東亞長期處於壓倒性地位,無論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鮮和越南等國還處於傳統宗藩體系內。


與之相對,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地區與中國屬於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長補短。絲綢之路途經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聯繫的重要紐帶。


從東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其實如果不能控制蒙古與青藏的勢力,河西走廊是頗為脆弱的,而規模龐大的西域駐軍規模直接受制於經由河西走廊的物資與貨幣供應。


從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連接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


處於“華夏文明圈”的核心區域相比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複雜得多,呈現出多元叢生的文化狀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今天的河西走廊因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更顯出自己的重要性。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這個安全涉及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國家領土安全、資源安全以及國家未來發展。像連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鐵路、高鐵,石油管道、西氣東輸等關係國計民生的工程,都通過這裡把新疆和內地緊密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其地位不可替代。

想看更多有關一帶一路的分析文章,請移步關注我們的頭條號“地球知識局”。

地球知識局


歷史上的河西走廊是一個地理要衝之地。

河西走廊是指黃河以西,呈現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狀平原,因其形狀如同走廊,故而得名。河西走廊的大部分,都位於今天的甘肅省,正如下面這張圖所示:

圖中的紅色區域就是甘肅省,河西走廊座落於其中。僅僅通過甘肅省的形狀,我們能看出河西走廊的重要性:

1、河西走廊是東、西的通道,連接著新疆和內地,並通向遙遠的中亞;

2、河西走廊也聯繫著蒙古、青藏與陝甘地區。

由此可見,河西走廊具有地緣性的重要意義。例如,明末清初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就曾這樣分析過西域、河西與秦隴的地理政治聯繫,是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事實上,縱觀歷史上對西北地區的經營和控制,幾乎都與河西走廊密切相關。

例如,唐朝前期擁有河西,並於西域設四鎮,“太宗文皇帝踐漢舊跡,並南山抵蔥嶺,剖裂府鎮,煙火相望,吐蕃不敢內侮”,然而唐中後期時,河西走廊被吐蕃所陷,導致“隴坂以西,皆為異境,畿輔震驚,烽火時至”。總而言之,唐朝與吐蕃,誰控制了河西,誰就掌握西北的主動權,秦隴之地的安危與此休慼相關。

總而言之,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HuiNanHistory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這麼說吧,河西不穩,西域不穩,青藏不穩,蒙部不穩;但河西走廊本身又極為脆弱,所以河西走廊本身的價值並不大,如果不能控制南邊的青藏高原、北邊的蒙古高原,那麼河西走廊本身就沒有價值。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這個圖可以看得很清楚,河西走廊的地位極為重要,是連接中原和西域的唯一通道。但這條通道最大的弱點在於,它太窄了。而兩邊相對於它,都是居高臨下。不管哪一邊往中間一夾,這條通道就會被切斷。
這就是為什麼中原王朝在西漢漢武帝時就進入了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數次出征河西走廊,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故事,至今“酒泉”還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地標,但是很快又丟失了西域,原因是並沒有徹底打垮匈奴,而隨著西漢國力的衰退,匈奴很快重新佔領河西走廊,西域自然就丟了;隨後東漢再徵漠北和西域,竇憲勒石燕然,應該說,兩漢對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治理都達到了巔峰,但很快隨著東漢內亂,河西走廊再被切斷,西域再次丟失。中間留下了耿恭十三壯士歸玉門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隨後兩晉南北朝,忙於中原戰亂,都無力打通河西走廊而重領西域。即使是國力最為強盛的前秦、拓跋燾的北魏、周武帝的北周,包括曹魏都只能觸及河西走廊邊緣,及於玉門而無力西顧,原因是無力對付漠北的柔然等,自然就無力確保河西走廊的安全。

之後就是數百年戰亂,直到唐打垮突厥,掃清漠北之敵,重新進入西域。本來掃清漠北,一般就沒問題了;但是這時候又冒出來個吐蕃,趁著安史之亂,趁你亂,要你命,巔峰吐蕃甚至洗劫了長安。

也就是說,掃清了漠北這時候已經不夠了;不控制青藏高原,河西走廊還是那水中的浮萍,可望而不可即。這就是為什麼盛唐以後,中原在隨後的數百年都無力染指西域的真正原因。

宋不用說,連陝甘都是西夏的;元也不是,雖然這時候的西域是蒙古帝國的,但它屬於蒙古帝國的察合臺汗國,不屬於元朝;至於明,鼎盛期雖然多次出征漠北,但漠北的北元而韃靼、瓦剌,一直是一股強大的勢力,所以明雖然短暫進出過漠北,但漠北瓦剌等的存在,卻使得明廷無法穩定控制河西走廊,進而也就無法真正控制西域。

直到滿清通過滿蒙聯姻搞定漠北,通過70年延續三代的平定準噶爾之戰,摟草打兔子順帶收拾了一直統治青藏的拉藏汗(和碩特蒙部),金瓶掣籤而消弭了青藏高原的內亂,這才徹底控制了河西走廊,從而搞定西域。

比如後來不管是兆惠還是左宗棠在西域(新疆)平叛都沒受到漠北和青藏的騷擾,軍需通過河西走廊可以源源不斷的送往前線。

其實,這就是說,河西走廊和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都是一體的,任何一方不穩,河西走廊就不穩,西域也就必定不穩,丟失幾乎是必然的。

西北就是一個整體,大局。


江上一峰青


歡迎來到熊二讀史,一起來讀甘肅歷史。(本文約600字,閱讀需時2分)

河西走廊就是中國的“馬六甲海峽”。

河西走廊東起黃土高原的最西邊烏鞘嶺,西至號稱“春風不度

”的玉門關,南北在祁連山、阿爾金山與北邊的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間,東西長約900公里,寬幾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

這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似走廊,我以我們形象地稱之為甘肅走廊,又因為此走廊位於黃河以西,故又稱河西走廊。

一、東、西之樞紐

河西走廊處於中原與新疆之間,是兩地的重要連接地帶。不管是西出鑿空的張騫,還是西行求經的玄奘,還是數次親征,擊敗噶爾丹的康熙帝,都曾在這條河西走廊上留下串串腳印。

這條一邊有山,一邊有沙漠,河西走廊南邊緊靠著的祁連山,有冰雪融水流下,在這片乾旱的土地上,形成一個個珍貴的綠洲。河西走廊就是將串串綠洲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絕地的求生之路。

自漢代為始,河西走廊就成為農耕民族向西拓展的重要孔道。

宋時西夏佔領此地,直接截斷了東西之要道。北宋就只能守住關中,失去了向西拓展的機會。

二、蒙、藏之紐帶

打開中國地形圖,我們就可以發現,河西走廊是中國第一階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階梯的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過度的地帶。

因此這裡也成為蒙古草地上游牧民族與青藏高原上牧民交流的重要地帶。

歷史上的中央王朝,經由這條狹長的河西走廊,北防蒙古,南安康藏,西羈天山南北。

由此可知河西走廊在我國曆史和地理上的重要意義。

三、幾大文明的交匯地

河西走廊的意義絕對不僅僅限於國內,它同樣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

來自西方的基督教、來自印度的佛教、來自中亞的伊斯蘭教、如果說儒家思想也是一種信仰的話,上述三大宗教連同來自漢民族的儒教,一起在這裡交流融合。

就在這條河西走廊上,大漢的使者帶著使節緩緩走過,大唐的商人伴著駝鈴陣陣走過,清朝的軍隊也曾糾糾穿過。如今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河西走廊必將發揮出它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熊二讀史。


歷史寶藏


河西走廊重要需和甘肅的重要性一同分析

清朝總結前朝的歷史,穩定了北方兩大戰略要地,這裡只談西北戰略要地,以西寧河湟蘭州中衛銀川為核心的隴西、河西戰略重地。沒有區域的繁榮、強大,河西走廊非常脆弱,國家昌盛時控制在中原文明手中是經濟走廊、繁華之路;國家哀敗動亂時掌控在其他勢力手中是刺殺扼制中原文明的利劍、動亂之地。


看地圖,甘肅如一根”大腿骨”插入藏疆蒙回各少數民族地域之中,東南聯接陝巴蜀。和平時是中原連接西域的交通樞紐,西北民族的交流中心,中原文明傳承區,東西文明交融核心。動亂時,控西寧河湟青藏之咽喉,進可改退可守,青藏穩固;控河西扼西域之要塞,左右牽動藏蒙,西域無憂;北扼蒙回,蒙回主要人口集中在河套地區,甘陝晉策動,蒙回無騰拓空間。甘肅就是中華站立的”大腿骨”,中華昌盛的”玉如意”。

自古失甘時期,北方必形成強大改權,中原必動亂不休。

盛唐,隴右道、安西都護穩定甘肅,通西域,絲路繁華。


安西之亂後,唐逐步失去甘肅河西,唐衰落,後更有五代十國之亂,五胡亂華之痛。從圖上看,河西走廊是多麼脆弱,隨時都可能掐斷。


東北失錦州瀋陽困於山海關內,西北失西寧蘭州銀川一線,困於關中。北方豪強戰亂不休,遼、金、吐蕃前後坐大,西夏立國、大理建國等等,先失北宋。


北方只要出現強大集團勢力,亡國不遠,就是全球最強大的經濟強國”,宋”也沒有抗衡的力量。




明重東北而輕西北,待西北大順兵鋒所向,帝國崩。

清,兼顧東北、西北,加強民族融合,總體上比較穩固。


1764年,清總結歷史。認為西安處西北最東南,可做為後方經濟文化中心,已失去政治、軍事、交通中心作用,陝甘總督府西遷到蘭,當時西寧、寧夏屬甘肅省轄。”蘭州,險峻有餘,繁華不足”為解決戎邊以求長治,必須優先繁華西寧河湟蘭州中衛銀川一線,清實行移民政策,以蘭州為核心的周邊經濟、社會得到較大提高。清未,英支持藏、俄支持疆蒙惑使獨立。左宗棠收復新疆,總督府遷蘭起到重要作用,清加大了對蘭周邊經濟支持功不可沒。清的未落是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碰撞,清對後世的警示還是要總結的。


清總結”西北穩定的政治、軍事、交通核心是以蘭州為核心的周邊地區;西安,是西北經濟、文化中心;新疆是西北對外窗口”,穩定西北必須繁榮蘭州。可惜從1764年開始近200年,國家在動亂之中,蘭州並沒有得到大的提升,河西也沒有穩固。

民國

甘肅控制在當時民國政府手中。軍閥混戰,青寧二馬擾亂西北,但未能實現青甘寧一家局面。西北沒有形成強勢政權,從而沒有脫離中原文明控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

解放戰爭時期,毛周朱對西北非常重視,選熟悉西北情況的彭賀兩大主帥指揮西北戰場。中央擔心的是西北久不能解放,外部勢力插手,西部動亂。西北最殘酷的起決定作用的戰役就是解放蘭州。

解放後,西北大區軍區司令部、鐵路局、工業基地均佈局蘭州。西北師大、西北民族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交大、西北農大、西北財大等佈局蘭州,後因各種原因沒有全部落實。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全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東部沿海優先發展,西部與東部中部差距拉大。

蘭州城鎮人口由解放時的12萬增長為300萬,蘭州主城蘭州盆地只有295平方公里。新的工業無法佈局,舊的企業無拓展空間,蘭州進入20年衰落期,和周邊城市相比,發展滯後,蘭州必須另劈新徑。國務院指導甘肅時提出:

推進”蘭西城市群””蘭白經濟區””寧夏沿黃城群”建設,三個區域連起來,剛好是西北戰略核心”西寧河湟蘭州中衛銀川”戰略核心,優先發展”天水”“平慶”“河西”區域。河西走廊佈局”武威金昌”“張掖””酒嘉”黃金節點。

一帶一路新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從海洋經濟向海陸經濟模式轉變。西北由內陸變成陸上向西開放前沿陣地。陝甘寧青疆迎來大發展機遇。西北地區三大歷史定位凸顯。以西安為核心的經濟文化中心優先起飛;以甘青寧為核心的政治軍事交通中心逐步形成;以新疆為核心的向西開放窗口顯現,已經關閉1000多年的絲路經濟帶復甦。

交通

西安形成客運鐵路樞紐;蘭州形成西北最大的綜合鐵路樞紐;新疆形成外向鐵路樞紐;青海寧夏區域鐵路樞紐形成。


西北油氣樞紐形成

軍事

西部戰區陸軍司令部設蘭(西部戰區無海軍)

政治

以蘭州鐵路樞紐為核心,形成蘭州太原方向、蘭州西安方向、蘭州重慶方向、蘭州成都方向建設中華文明傳承區的鐵路網。形成包蘭、蘭青藏、蘭新聯繫藏疆蒙回各少數民族的鐵路網,各民族交流觸合加快。

水利

南水北調將繁榮整個西北


西線調水將為解決西北乾旱缺水、典定基礎。中線東線南水北調滿足華北地區用水,黃河上游可調水到河套地區、河西蒙西新疆地區,合理調濟水資源,西北可從容佈局工業農業。

題目太大,以河套地區調水為例。


河套、陝北黃土高原海撥多在1100米到1300米,黃河黑山峽水利樞紐水庫可積水到1380米。通過黃河上游水利樞紐可實現區域絕大多數地區自流引水。僅河套周邊地區可實現28萬平方公里自流引水。通過蘭州上游水庫沿1800米引水可自流引水到河西走廊、新疆全流域。西北地區將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農業承接區。


西北黃土高原,河西走廊有大量的連片丘陵、戈壁、緩丘可佈置工業。以開始建設的蘭白經濟區為例,河西走廊開發後將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工業基地、農業主產地,將徹底解決河西走廊的脆弱局面。清大量移民河西、新疆,後因缺水無法發展經濟,移民返回原籍,問題沒能解決。隨著科技進步,交通、水利、工業等佈局沒有太大難度,只是比在平原擴城擠佔良田發展慢一點,前期投入大一些。

蘭白經濟區開發連片緩丘、平臺佈置工業將為河西走廊工業開發鋪路。

此區域可開發連片緩丘、平臺達4000多平方公里,蘭州主城區僅295平方公里(城鎮人口300萬)。建成後承載2000萬人口沒有問題。現己開發的條件比較好的黃河盆地、城鎮,主要發展生活服務區,荒丘平臺佈置工業。河西走廊可以借鑑經驗,整個河西走廊承載2000萬人口應該沒有問題。河套、陝北黃土高原承載3000萬人口。新疆承載3000萬人口。整個西北地區多承載1億人口,西北繁榮穩定可成。河西走廊才能真正成為中華民族的生命走廊。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獨一無二的作用,不可取代。

  • 牙齒整齊後時愛吃,骨骼健全後愛玩,眉目分明後愛美,思想逐漸成熟後更愛與您分享。

河西走廊有多重要?

但凡學習過初高中歷史,或者考古等都會聽到過這個詞語——河西走廊。當然這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下面就讓我帶領大家來客觀分析下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

  • 河西走廊,古稱涼州,晉朝的多個朝代在此建都,是古中國國內通往西域的至關重要的道路,幾乎可以說是具有唯一性了。河西走廊是漢朝經往西域的軍事重鎮,由於其天然的地理優勢(山脈眾多,易守難攻),成為一可以躲避戰亂戰爭棲息之所。

  • 河西走廊廣義上來說,長約1000多公里。寬部分地區可以達到200公里。是南北走向的狹長型的堆積型平原。在眾多高山、沙漠之中能有如此之低實屬罕見,此地由於是堆積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在你整我奪過程中,也不妨礙其一直是富庶之地。

    其地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 首先是其咽喉要道地位。河西走廊歷代都是通往西域或者西域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後來成為邊防重鎮。
  • 霍去病攻打匈奴,打通古道,由此漢朝便將其正式納入我大中國版入,成為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
  • 歷朝歷代較多名將/名臣來自這裡,如馬超/韓遂/西涼鐵騎。
  • 瞭解歷史,我們是想更好的把握未來。現階段該地區生態遭到一定的破壞,如冰川退縮/草原退化等。河西走廊地區生態保護已經緊迫眉頭。
  • 再者,由於該地區的天然條件(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該地區適合種植葡萄並加工成葡萄酒等產品。隨著該地的開發,河西走廊逐漸成為世界葡萄酒板塊重要的組成部分。

90後女博士在美國,以專業的眼光 獨特的視角 為您奉上一道知識的盛宴!喜歡請關注我哦,期待與您在思想上的交鋒~


老蔡說


河西走廊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

東亞的馬六甲海峽——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祁連山與主要城市

在綠洲和沙漠之間

位於武威市的烏鞘嶺,海洋季風最遠只能吹到此處。這裡既是隴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線,又是中國大陸半乾旱區向乾旱區過渡的分界線,同時也是東亞季風到達的最西端。

整個河西走廊氣候乾旱,戈壁和沙漠廣泛分佈,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

但是幸虧有祁連山的存在,滋潤哺育了整個河西走廊。祁連山東西長約1000公里,年徑流量約158億立方米,涵吐近千條大小河流,在山前形成了富饒的綠洲和大片草原。

祁連山的融雪在河西走廊境內形成三大河流——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56條脈流。

河西走廊主要河流

其中石羊河水系位於走廊東段,中部是武威盆地。

流向沙漠深處的石羊河

黑河水系在張掖、臨澤、高臺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面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區,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

疏勒河水系位於走廊西端,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游綠洲和黨河下游的敦煌綠洲。一個個綠洲像小島一樣散落在茫茫沙漠戈壁中,成為農耕和城市發展的重要依託。

時人有云,“終歲雨澤頗少雷亦稀聞,惟賴南山融雪回合諸泉流入大河分築渠壩,引灌地畝,農人亦不以無雨為憂”。

衝出祁連山區的疏勒河

此外,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祁連山脈曾生長覆蓋著廣袤的植被,西從敦煌與西域相交的伊吾(今哈密),東至天祝烏鞘嶺,森林和草原延綿1000多公里,放牧條件十分優越。

史載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後,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可見自秦漢開始,祁連山腹地及山腳就有大片草場。

沃饒的山間河谷,大通河上游

如今祁連山仍然有水草豐美的山丹馬場、皇城草原等草場。因此,河西走廊這種亦農亦牧的條件,決定了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政權幾千年來在此反覆爭奪廝殺。

河西走廊雖然土地面積遼闊,但不適宜利用的戈壁、沙漠、山地和寒漠等佔大部分。

在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河西走廊北部,分佈著中國第二大沙漠——阿拉善大沙漠。河西走廊許多地段深入到阿拉善高原中部,多有沙磧,間有綠洲相連,如額濟納河(即黑河)、居延海(黑河下游終端湖)等。

然而,歷史上河西走廊沙漠戈壁面積並不像今天這麼大。

自明清以後,隨著移民不斷增加,農業活動的加劇,導致今天內陸河上游地區祁連山水源涵養林減少,冰川面積縮小,雪線上升,草場退化,水土流失;中游的綠洲地區,農田鹽漬化、荒漠化,水質汙染,古城址廢棄;下游地區,終端湖消失,沙生植物枯萎,物種減少,沙塵暴肆虐。

這也是河西走廊今天必須正視和麵對的問題。

在中原王朝與遊牧帝國之間

地理角度上看

地理角度上看,中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制約,使得在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聯繫的最重要窗口。

古代中原王朝東、東南、南三面環海,受制於航海、造船技術和氣候條件,大海成為當時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西南是長年冰雪的青藏高原,翻越起來極其困難。東北寒涼,受到限制;北方大漠,也不易通行。加上西南、東北和北方長期以來屬彪悍的少數民族佔領,人口定居點過於分散,不易供給。

從文明角度上看

從文明角度上看,自秦漢以來,中國封建王朝力量在東亞長期處於壓倒性地位,無論是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其中朝鮮和越南等國還處於傳統宗藩體系內。

與之相對,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地區與中國屬於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長補短。絲綢之路途經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聯繫的重要紐帶。

自張騫“鑿空”通西域後,漢武帝派霍去病西擊匈奴,開闢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不但連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而且隔絕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遊牧民族聯合起來對付中原。

漢、魏、晉、隋、唐、元、明、清等王朝出於政治軍事的考慮,把河西走廊的開發提升到保障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

從東西向上看

從東西向上看,河西走廊是維持中原穩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楊一清曾言:“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

東漢末年,涼州羌患不斷,威脅關中、益州數十年,東漢朝廷花費大量錢財兵力,勉強鎮壓羌人,卻也埋下了王朝覆滅的種子。

安史亂後,河西為吐蕃所有,導致攻守易勢,長安無所拱衛,吐蕃以此為根據地,甚至一度攻破長安。

北宋時期,河西為西夏所有,使得宋朝失去軍馬的重要產地。因此在對抗擁有優勢騎兵的遼、金、夏等少數民族政權時,往往處於劣勢。

與此相對,少數民族政權如西夏在據有漢化程度較高的河西走廊後,文明程度迅速提升,成為與遼、宋三足鼎立的一方強國。

西夏的核心區實為河套地區與河西走廊(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公元1111年)

清朝顧祖禹認為:“欲保秦隴,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同樣,強盛王朝如漢、唐、清等如果想經略新疆,河西走廊是繞不開,也是必須重點經營的根據地。

兩漢的西域都護府、西域長史府,唐朝的安西、北庭都護府,清朝伊犁將軍轄地等管理新疆天山南北廣大地區,無不以河西走廊為依託。

其實如果不能控制蒙古與青藏的勢力,河西走廊是頗為脆弱的,而規模龐大的西域駐軍規模直接受制於經由河西走廊的物資與貨幣供應

唐代王維有詩云,“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戴叔倫又有詩云,“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陽關和玉門關,被中原人視為中土王化到達的最西端,也是漂泊在新疆、中亞地區的中原人的精神故鄉。

從南北向上看

從南北向上看,河西走廊是連接蒙古和青藏高原的重要紐帶。

清初的準格爾部噶爾丹、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策零以及和碩特汗國的羅卜藏丹津等蒙古貴族先後叛亂,使得北到外蒙古,西到新疆,南到西藏的廣大地區長期處於戰亂狀態之中。加之喇嘛教的傳播,蒙、藏等信奉同一宗教,如此廣大的地域如果連成一體,對於中原而言是個巨大的包圍圈。

因此,將在歷史上漢化程度較高、農耕相對發達、漢人定居比較多的河西走廊掌握在中原王朝手上至關重要。也許,正是出於此種考慮,擁有河西走廊的甘肅省成為少數民族自治區(州)中大洋中唯一的省份。(青海雖為省,但是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自治州)。

在華夏文明和西域文明之間

處於“華夏文明圈”的核心區域相比較,河西走廊的文化要複雜得多,呈現出多元叢生的文化狀態。著名學者季羨林則把敦煌稱為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處。

自漢武帝設置河西四群,遷徙漢族居民,進行農牧業開發後,中原王朝開始在河西走廊開護屯田,興修水利,豢養軍馬,供給軍糧,發展農牧業經濟 ,保障通訊報警和商旅往返,逐漸將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中原的絲綢、瓷器、漆器、鐵器、竹器及其他商品和漢民族高度發達的造紙、印刷、火藥等文化,經過河西走廊輸往西域、西亞及中東、西歐。西方商客也經過河西走廊,將珠玉、珍玩、葡萄、核桃、良馬等運抵長安、洛陽。

唐代絲綢之路

絲路暢通時,這裡是西來東往的總樞紐。

張籍在《涼州詞》中寫道,“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帶著我們重溫了河西走廊當年商業繁盛的歷史。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原動盪,常年戰爭唯處西北一角的河西較為安定,成為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中原世家大族逃避政治災難的首選地,大量的內地移民給河西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明,學者雲集,人才輩出,因此,河西的儒學傳統沒有中斷。

十六國五涼(前涼後涼西涼南涼北涼)時期,河西涌現出一批大儒,其中的代表人物中來自敦煌的有東晉時期活躍在洛陽的以大書法家索靖為代表的“敦煌五龍”、郭瑀、宋纖、宋繇、汜騰、劉昞、索敞、張穆等人,來自酒泉的有祁嘉、馬岌,來自武威的有段承根、陰仲達,來自金城的有宗欽、趙柔,還有來自周邊地區的人。

他們在河西著書立學,建立公私學館,一時間河西講學之風盛行,其中的代表人物即是郭瑀,他在張掖臨松山講學,弟子三百,河西文化與學術盛極一時。

與此同時,來自中亞和印度的文明種子也傳播到了河西走廊。

佛教本來源頭在印度,加之中亞地區曾被希臘化王國統治過,河西走廊作為中原王朝本土最接近中亞、新疆的地區,自然首先受到佛教文化的沐浴。

河西的金塔寺、天梯山石窟保存有非常原始的石窟圖像,另在莫高窟、文殊山、馬蹄寺都有北涼時期的洞窟,而在炳靈寺石窟則有早於420年的大量彩塑與壁畫。這是中國境內除新疆以外最早的石窟,而且多是在北涼時期營建的。

北魏滅北涼後,從涼州掠去人口3000餘口,其中就有大量的僧人,著名的大同雲岡石窟的創建者曇耀法師即在其中,也就是說大量的北涼僧人和能工巧匠為北魏皇室在武周山營建皇家石窟寺院,其思想和粉本樣式必然來源於北涼本土,因此被稱為“涼州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