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人生難得再吃苦

小時候我常聽父母講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的苦中苦,才知甜滋味。課本上的《孟子·告子下》中有這樣發人深省的語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一晃二十餘年光陰如箭,三十而立已過、四十不惑之年未到時,正是事業起穩、家庭幸福的人生得意黃金季節。終日享受著穩定節奏的幸福快樂時光,隱隱一種說不出的莫名其妙想法“自找苦吃”的想法與衝動日益強烈。

平日裡生活穩定安逸讓自己沉浸在一種放鬆危機意識的環境中生存,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人到中年也將成為不可逆轉的現實,生活條件日益改善提高的今天,對兒時經歷的時光多了幾絲回味。讀書本是苦差事,是在今天更加渴望能夠迴歸學堂重溫那種求知的氛圍中奢望;讀書本是苦差事,是對昨日需未領悟先賢哲理的字字珠璣含義中已不再是此間少年留戀;讀書本是苦差事,在明天能否有這種心性在煩躁嘈雜中找尋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空間的找尋。

與其說是雕琢時光來修飾自我的知識構架,莫不如直白赤裸的坦言是對修煉自我涵養的一次邁進。幾日前,在一次吃茶聆聽梵音的活動中,聽過一位出家師父講過一個禪理故事:“活魚逆流而上,死魚隨波逐流;禪師說:‘你真的很累嗎?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死人的!苦——才是人生,累——才能磨練,修——方能解脫,忍——才是堅強,容——才是智慧,靜——才是修養,舍——才是得到,做——才是擁有!’如果,感到此時的自己很辛苦,告訴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堅持住,因為你正在走上坡路!”

學習,是一種吃苦的修行過程;工作,也是一種學習的實踐;生活更是一個實踐的課堂。學習,學做人做事的道理;工作,踐行做事做人的原則;生活,學以致用的道場。苦澀如粗茶,不僅能降低奢華浮躁的慾望,更能警醒自己身處何方,苦中才懂得甘甜珍貴與回味。唯有苦中作樂,讓奮進者不失追求理想的初衷;唯有苦中作樂,讓奮鬥者夯實基礎邁步前行;唯有苦中作樂,讓奮發昂揚的奔馬精神在人生畫卷中書寫生的活力與飄逸。

人生難得有拼搏來實現自我價值,這是逆流而上的勇氣,是苦中找尋突破的進擊之搏。人生難得有“歸隱”來修行自我性情,這是為了在起伏跌宕中的膽識,是苦中找尋良方的必然之路。臥薪嚐膽與西天取經都經歷過命運的考驗,吃苦成了一種人生財富資本。成績屬於昨天,希望還在前方,路在腳下莫停留。坎坷荊棘路上多磨礪,吃苦才能讓你見到明天的新生活,吃苦才能享受甘甜的回報,吃苦才能讓你領略人生世界的大不同。

一粒米不珍惜,難以重視奢華浪費;一滴水不愛惜,難以警覺資源寶貴;一片蔚藍天空不重視,難以享受生活的真善美。能夠在今天豐富資源的生活中找尋憶苦思甜這才是對歷史的尊重,對社會的負責,對自己人格魅力的重塑。

原創:人生難得再吃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