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遭到過很多國家的入侵,為啥偏偏對日本的仇恨最大?

有網友問:中國近代史上遭到過很多國家的入侵,為什麼偏偏對日本的仇恨這麼大?在我看來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順便也談談倭寇與鄭成功的問題。

中國近代史上遭到過很多國家的入侵,為啥偏偏對日本的仇恨最大?

首先是在中國近代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日本一樣對中國為害如此巨大。我們都知道的日本侵華戰爭一般是指,從1931年,日軍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霸佔中國東北三省,至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掀開了日軍全國侵華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前後共計14年。這14年中,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侵佔大片國土上,實施“以華治華”的毒計,扶植漢奸傀儡賣國政權,殘酷奴役、殺害中國人民,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產,嚴重的侵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嚴重的分裂了中國,使中國國家的統一程度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同時,日本侵略者在期間製造了一系列令人髮指的暴行,比如在佔領區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南京大屠殺;用中國人進行“活體解剖”細菌試驗;製造平頂山慘案;等等。日軍殺害中國平民數千萬,並造成千萬中國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這是任何一個曾經入侵過中國的國家都不能比的,也是史無前例的,當然也就成了中國人永遠不能寬恕與原諒的。

中國近代史上遭到過很多國家的入侵,為啥偏偏對日本的仇恨最大?

然而,這場戰爭還不至於此,從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開始,日本就從中國掠奪大量書籍、文物、白銀等戰略資源,為進一步強大和發動侵華戰爭做鋪墊。所以說,中國人對日本人的恨還不至於只有那讓我們刻骨銘心的14年。

在歷史上,日本對中國的禍害甚至可以說是長達數個世紀,早在十四至十六世紀,日本海盜就侵擾劫掠中國和朝鮮沿海地區,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貿易,當時人們把這些人通稱倭寇。從洪武時起,明朝致力於加強海防,明軍於1419年在遼東望海堝全殲來侵之倭,此後海防較為平靜。但嘉靖以後,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在封建諸侯支持下,日本海盜與中國海盜王直、徐海等勾結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鄉鎮城邑,明朝東南倭患大起。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經營海防,但因朝政腐敗而難有成效。嘉靖後期,出了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將領戚繼光,他雖然能征善戰,最終平息了倭亂,但倭寇留給中國人的創傷是顯而易見的。這是我們說的第二點,即時長問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像日本一樣,為害中國這麼久。

中國近代史上遭到過很多國家的入侵,為啥偏偏對日本的仇恨最大?

說完了這點,我們說一個“美麗的誤會”,即清初不得不撿拾起來的明朝的舊策——海禁。

所謂海禁,其實就是禁止民間出海,主要目的是有消滅反叛勢力、打擊海盜及走私,保障社會穩定等。我們今天說,清朝的海禁和日本人基本上沒什麼關係,清初期的海禁主要是防範鄭成功反攻,但也不能說和日本人一點關係也沒有。鄭成功等政治勢力一直長期依靠海上力量與清朝周旋,一些西方人士曾直接參與到了鄭成功與清朝的軍事鬥爭,鄭成功也曾向日本的德川家族請求過援助。

德川家族的創始人是德川家康,主要成就是建立江戶幕府,大坂夏之陣滅豐臣氏,實現日本群島的統一。其家族統治日本長達200多年。鄭成功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也是聯繫兩岸的重要歷史人物。他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曾經控制了中國東南半壁江山;他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被奉為“開臺聖王”。1661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死後,鄭成功感到大明王朝中興有望,致書德川幕府,請討出兵。他說:“大明龍興三百年......韃靼乘虛而破兩京,神州悉汙腥羶……今際艱難之時,願貴國憐之,乞假數萬之兵!”

中國近代史上遭到過很多國家的入侵,為啥偏偏對日本的仇恨最大?

但是,我們說,日本人這次表現是不錯的,他們認為,出兵對日本沒有任何好處,而鄭成功一定和父親鄭芝龍一樣,最終投降清朝,那樣會讓日本非常尷尬,非明智選擇。但為了表示友好,德川幕府最終給了鄭成功一些軍需物資,“銅熕(銅製大炮)、鹿銃、倭刀為備”。後來,鄭成功在這件事上又做過努力,但一直沒有成功。這在歷史上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又多次向日本德川幕府請求援兵,但最終除了日本為了表示友善而援助的軍需物資之外,一個兵也不派。直到鄭氏一門完全歸順之時,日本人依舊沒有理會。德川幕府雖然沒有借兵給鄭成功,但後來日本人覺得鄭成功一心復明,孤軍奮戰,對他十分敬重。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吧,中國的“民族英雄”在日本人那裡也有了一個類似的稱號,同樣被當成民族英雄,廣為宣傳。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的電影《國姓爺合戰》,就將鄭成功歪曲改寫成一個日本武士,還給他取了一個日本名字“內藤和”。這個電影在日本廣為流傳,近松門左衛門胡說鄭成功是在日本長大,娶日本人為妻,二十幾歲以後才回到中國,將鄭成功“實實在在”地當成了一個日本英雄。近松門左衛門這麼做還有的一個原因,即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是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人,生於田川家,亦作“翁氏”。1646年,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降清後,田川氏以劍切腹自殺身亡,時年45歲。所以,日本人在這兒也找到了把中國的“民族英雄”當成本國“民族英雄”的由頭。

中國近代史上遭到過很多國家的入侵,為啥偏偏對日本的仇恨最大?

也正是因為這層關係,我們一些不明事理的年輕人將鄭成功當成了“倭寇”,這是不合適的,我們不能以鄭成功出生於日本、有個日本母親、曾經和日本借兵,就將他身上的標籤給換了,說嚴重了,它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三觀問題。如今的一些人為了譁眾取寵,好的就是這口湯湯水水。

和日本人強拉鄭成功去做“民族英雄”一樣,中國人在清朝海禁這個問題上,對日本人也是有“誤會”的。晚清時,在光緒皇帝的上諭中,大量使用“倭寇”一詞,用指稱日軍,進而衍生出倭軍、倭兵、倭炮、倭廷等詞。這個“倭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明朝的“倭寇”,也就會給一些不知情人造成這樣的一種錯覺:由明至晚清,“倭寇”一直在中國海鬧事,且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我們說至少是鄭成功向日本借兵不成功的那些日子裡,日本人是沒有在中國海鬧騰的。海禁對中國的危害顯而易見,但一些中國人卻一股腦兒地將其罪過全記在了日本人的頭上。仇恨歸仇恨,史實歸史實,我們得客觀對待。

中國近代史上遭到過很多國家的入侵,為啥偏偏對日本的仇恨最大?

最後一點,中國人“為什麼偏偏對日本人的仇恨這麼大”應該是非常簡單的,即日本人在相貌上和中國人相差無幾,有很多文化也來源於中國,但因為生存在島國,總有一種危機意識,進而與中國人的性格完全不同。所以,中國人始終覺得日本人和自己不是一類人,總有些排斥,再加上以前的那些舊仇,恨之深也便成了自然。(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