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學農趙廣:抓住農業知識付費市場空白,為2.6億農民賦能

天天学农赵广:抓住农业知识付费市场空白,为2.6亿农民赋能

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農技知識學習平臺,天天學農定位於做整個涉農人群的知識付費平臺,或農業領域的線上大學。截至目前,在其成立一年多的時間裡,先後完成3輪融資,註冊用戶達100萬。

剛剛成立一年多,天天學農就深受資本青睞,這背後的原因有哪些?在其定位上,為什麼會選擇知識付費這個賽道,如何用這個模式賦能農業,為農民創造收益……針對這些問題,億歐近日採訪了天天學農創始人趙廣,我們來傾聽下他的看法。

這個市場目前是空白

其實談到農業,大家對其固有的印象就是太傳統,同時這部分人群也深紮在農村,是當前很多互聯網企業一時難以觸及到的人群,那對於天天學農所做的這件事,不免會有人質疑,農民真的需要有人教他們如何種地嗎?這個事情是剛需嗎?

對此,趙廣強調:“天天學農做這個事不是我們自己想象出來的商業模式,農戶在線下也會找一些專家來做服務。”

他提到,其實對農民的服務,最好的方式是線下一對一,這樣可以有針對性的服務,但線下的服務是非標的,每一個農民都不一樣。天天學農想做的事是用互聯網的方式,為農民提供標準化的服務。比如說種柑橘、獼猴桃、葡萄,實際上有一些問題是共同存在的,天天學農希望通過自身的平臺把一些常見的問題收集起來,比如潰瘍病、黃斑病等,為農民做一些解答,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其實,在天天學農平臺上,我們是把農民當成一個職業來看待的,針對一個職業的知識付費,雖然這部分人群的年齡在25歲到49歲之間,但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在做種植。”

此外,據趙廣介紹,當下的農民和以前是有變化的,他們已由此前的小農變成了新興職業農民,他們把零散的土地集約化,進行了農業產業升級,很多分散的土地集約化種植,種植戶大多是規模種植。其中規模種植和小農最大的區別是,以前是口糧地種來自己吃,現在他種上百畝,甚至上千畝的,種出來的農產品最終是要作為商品去銷售,所以他本身增加了商人屬性,他會非常關心怎麼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

也正是因為要獲取更大的收益,只是依靠以前的老經驗是不足為其以形成競爭力的,因此這些農民們有更大的需求想要獲取新的技術和知識。

在獲取知識或技能的渠道上,此前主要有兩個:一是村裡面賣農藥、賣化肥的人,但這類人群更多屬於銷售導向,且知識結構陳舊且單一,很難給農戶推薦最優的解決方案;二是鄉鎮的農技員,不過國內鄉鎮農技員的配比非常低,每個鄉鎮最多1-2人,同時大部分農技員大部分是農業院校畢業的學生,沒有真正在田地裡面幹過農活,並沒有太多實操的經驗。

因此趙廣認為:“國內中國農業產業升級以後,農民對新技術的需求渴望與整個供給端是嚴重不匹配的。現在全國有2.6億種植戶在地裡幹活,這部分人是沒有人能夠為他們提供知識或技能方面服務的。天天學農做這個事,算是抓住了市場空白。”

天天学农赵广:抓住农业知识付费市场空白,为2.6亿农民赋能

當然也有人會提出農民其實可以自學的,不過據相關數據統計,中國農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是6.7年,即大多是初一學歷水平。這相比美國和日本,他們農村平均受教育時間是14年,大概到大專,他們的農民是可以自我去更新,自我去迭代的。而中國農民暫時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他們可能需要有機構把一些內容去做解釋,整理成他能看得懂,聽得懂的課程。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當下國家政策一直對農業、農村、農民非常重視,陸陸續續出臺了許多惠農政策,以前的政策扶貧,多是補貼式的。不過,最近兩年變成了送技下鄉或送智下鄉,政府希望根據每個地方的特點,相應地給到一些技術指導。趙廣說,這樣的政策其實對天天學農這類項目來說,是非常支持的。

用戶的完課率達87%

從2016年知識付費爆發後,這兩年也一直保持著相對快速的發展,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付費用戶活躍度不高,完課率低,不能為效果買單的知識付費也深受爭議。

那麼天天學農為何選擇知識付費這個賽道,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對此趙廣給出一組數字:

目前在公司註冊100萬的用戶中,20%是付費用戶,用戶的完課率達87%。

天天学农赵广:抓住农业知识付费市场空白,为2.6亿农民赋能

他進一步解釋到,公司選擇知識付費賽道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1、知識付費的概念已經在市場上比較成熟。

2、如果提公司是做在線教育的,會顯得有點嚴肅和沉重,其實農民並不是來天天學農接受教育的,大多數農民到平臺上是帶著疑問的,天天學農的課程也多是在講這個領域有什麼問題,這樣的問題怎麼解決之類,本質上也與傳統的教育有著較大的區別。

3、找到一些有經驗的專業老師,為農民解決各種問題,以知識付費這種方式給農民做服務更合適,同時平臺上所有的內容都對實操和落地有嚴格的要求。趙廣也提到公司未來會走專業化路線,打造系統化的內容,通過一種標準化,線上的方式提高服務的效率,降低服務的成本。

深度理解用戶,把用戶利益放在第一位

天天學農強調自己要做“線上的農民大學”,那既然要做大學,課程內容和師資資源無疑是最重要的部分。上文也提了,天天學農所做的事情,在國內尚屬第一個,沒有前車之鑑,接觸的用戶群體也比較特殊,如何打磨相關課程?要選擇怎樣的老師?會是天天學農前行道路上的一個坎。

談到這方面,趙廣表示,其實做課程最核心的一點是,所做的內容如何握農民的訴求,想要農民為這些課程買單,不是簡單像其他知識付費產品販賣焦慮就好了,主要的是課程需要呈體系化,需要做充分的市場分析。

據悉,天天學農平臺課程以柑橘、火龍果、芒果等經濟作物為選題進行製作,整個內容從選題到包裝上架到分發等,目前已基本做到流水線生產,已有形成標準化。

那如何把握用戶的核心訴求,趙廣說,在天天學農現在60人的團隊中,每一個員工剛入職的同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農村待一個月,去真正體驗農民的生活狀態。包括趙廣自己,在公司成立初期基本上每個月都至少下鄉一次。

由此他們當下對公司服務的用戶梳理了較為清晰的畫像,用戶年齡在25歲—49歲,在所有人群中佔75%,18歲—49歲比例超過80%,用戶最活躍的時間段,基本在晚上8點和11點,因為農民們白天大多在田地幹活,晚上8-11點回到家才WIFI。

同樣,也正是深入瞭解用戶,天天學農才發現,很多農業知識不能像得到或喜馬拉雅的節目一樣,聽一下就能解決。比如說葉子黃了,它怎麼黃的,這裡有很多原因,原因不同而且黃的顏色也會不一樣,所以用戶需要一些視覺上的輔助來判斷原因,由此公司在課程形式上,會採用視頻的模式。

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因為多種因素,農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像一個簡單的病蟲害,可能就會有幾百種問題。那什麼樣的問題是農民最關注的,天天學農在課程選題中最大依據是什麼?

趙廣說,與銷售有關聯的問題,是最容易觸動用戶的,因為這個部分的問題是與農民的利益相關的,這也是公司內容製作內容的最重要標準。

農業知識付費,它是跨領域雜交的新物種,它有教育、媒體、農業、出版各類屬性。在農業知識付費平臺上,用戶最喜歡的專家類型有這三個屬性:1、專業度。具備專業知識基本功。2、實戰型。要有實戰經驗,他要有足夠的種植經驗,而這個經驗是可以論證他前面的專業度。3、表達力。老師需要具備各種表達慾望、傾訴慾望。

也是遵循這三個屬性,天天學農目前所找的500多個老師裡面,80%是實戰派,一部分為學院派老師。

明年將推出問診板塊,用戶或達千萬級

2018年已接近尾聲,談到明年的規劃,趙廣表示,公司會有這幾方面的打算:

1、擴展市場份額。天天學農目前是一個非常初創的公司,公司希望在當下市場的空窗期快速覆蓋用戶,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在用戶增長方面,預計明年會達到數百萬甚至是近千萬。

2、內容升級,上線問診板塊。趙廣表示,有些果農學一些知識後,他可能還會有疑問,那這時他會需要跟老師做一個深度的交流,讓老師給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個問診板塊,會是付費的。

3、提升產品體驗。隨著公司覆蓋到的經濟作物種類越來越多,內容也會越來越多,就需要對內容進行分類,對用戶打標籤,讓他們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的內容。

4、引入AI技術,做精準推送。這部分會根據用戶所在地區,用戶的喜好,給用戶一些針對其所在地區精準的推送。以此提升用戶體驗,促進付費用戶的轉化。

相關閱讀:

做農業版“得到”武裝新農人,天天學農獲2500萬元A輪融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