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為什麼那麼難?「卷卷問答系列」

寫在前面:

大家好呀!我是卷卷~一直以來我其實都有在後臺都能收到過很多讀者各種各樣的提問。有關於情感的、關於家庭和成長的等等等等。但因為後臺回覆的字數有限,所以每次面對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的時候,卷卷都沒辦法展開聊。所以就打算開通這個新欄目。不定期會做一篇問答的推送。

卷卷會挑選一些大家都比較有煩惱共鳴的問題,來做一個詳細的解答。希望能儘量多得給大家在心理學方面提供一些幫助。也歡迎小可愛們直接在本篇留言區給我提其他的問題哦~這次的問題來自讀者@膽小鬼

1個問題:

卷卷,你好!我現在畢業一年了,一直想換工作,但是一直無法下定決心。

想換工作是因為在現在的公司待了一年,整個人越來越喪,覺得真的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了。雖然工資待遇都不錯,但是就算做好了一些事,也只是一時的自我感覺還行。很少能得到別人地反饋或是稱讚。找不到自己在這裡的價值,自信心慢慢地被消磨掉了。

感覺快要變成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陌生人,我是真的不想再待下去了,以前別人說什麼上班像上墳的心情,我現在是深刻體會到了。

可現在就感覺自己是沒有頭緒地一心想往外跑,想趕緊離開這個環境。對自己想找的工作沒有什麼確切的方向,但是就希望是一個比較自由能夠做自己的一個工作。但是面試了很多次,都沒能過,自己也比較挫敗。

每天想辭職無數遍,這種狀態半年了,越來越糟糕,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想問問卷卷:想做自己就這麼難嗎?


做自己為什麼那麼難?「卷卷問答系列」



卷卷回答:

我們常常會聽到“做自己”這個詞。

有的人說,我要做自己,戀愛有不好的感受就強烈地表達自己,提出分手;

有的人說,我要做自己,工作不太順心,就只想辭職躺屍。

當然,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狀況。

中和一下這種任性的自我中心和毫無自己不斷討好別人的狀況,就是絕大多數人的狀況。

想做自己,能夠拒絕不喜歡的事,可是總會有各種原因沒能拒絕;

想做自己,去蹦迪喝酒放縱一次,享受一次,可是好不容易到了週末,仍舊只想躺著;

想做自己,工作之外認真生活,可是仍舊每天加班到懷疑人生,好不容易休息了,腦子裡也不停想著工作。

經常懷疑,到底哪一個才是自己?

為什麼體內像是有個洪水猛獸左衝右突,永遠猶豫不決?


那到底做自己的“自己”是什麼呢?

它在心理學上被稱作“自我”

自我是一個與“我”有關的集合。

我的感受,我的想法,我的行為,我的需要,我的價值,這一切與“我”有關的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

自我有先天形成的部分,有的人天生敏感,有的人天生暴躁。

“本性難改”,這一點在反社會人格的身上體現地最為明顯。所有人格障礙的診斷中,反社會人格是唯一需要追問到童年早期行為的一種人格障礙。

我們保留著這些先天的因素,尋找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又在相處的過程中接受吸納,不斷豐富自己,這些相處的方式和豐富自己的元素加起來,才成為現在的自己。

也可以說:自我,是人們在不斷地探索與選擇的過程中獲得的

就像在《哈利波特》中鄧布利多校長所說:讓我們成為哪種人的並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我們的選擇。

做自己難的第一個原因是:很多時候我們還在一個探索選擇自己的階段,就急急忙忙地喊著要做自己。

馬上就要畢業了,有的人準備考研,有的人準備出國,有的人積累了很多實習經驗開始找工作......可我還是不知道我能做什麼,也不知道我想做什麼。

工作一年了,還不明確自己以後想往哪個方向發展,喜歡什麼,又擅長什麼。

人家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喊著要做自己,然後辭職了。我呢,我連自己想去哪看看都不知道......我就想躺在被窩裡看看手機。

可是沒有人能躲過整個社會快節奏的壓力和焦慮,就算躺著還是不可避免地去想,我是誰,我在哪,我未來要做什麼?

然而,思考這些問題是痛苦的,因為沒有答案,因為害怕改變,也不敢做出選擇。

一個人在現實不能做出改變,但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卻能有千萬種自由的幻想。這讓我們有種錯覺,深夜來臨,我不斷地思考,我對什麼感興趣,我喜歡什麼,就會有一條路,然後順著路往前走就好。

第二天醒來又是同樣反覆的日常。

這種迷茫也讓人痛苦,但卻比改變和選擇更加輕鬆。

可就像山本耀司說:“自我”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人才瞭解了“自我”。

它在自己的世界裡撞來撞去也只能收穫鼻青臉腫、精疲力竭罷了。

因此要找到自己其實和我們經常做的事情順序相反,是需要先往前走,再回頭反思的。

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就多去嘗試。

不知道做什麼,就先去做你感興趣的事情。

這樣你才能找到你自己和你自己要走的那一條路。


我們延展一下,當你對自己有了一些清晰的認識時,就會發現做自己真的挺難

因為你不得不和身邊的人多了許多的衝突。

這些衝突產生是因為:人和人的邊界大多數時候其實都是模糊的,當你做自己多了,別人做自己就少了。你堅持,別人就得妥協。

就像問題中當公司管理層做自己多了,要求公司的目標,而忽視職員的需要。

職員做自己就感覺變少了,甚至開始喪失自信,懷疑自己的價值。

這種衝突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無處不見。

你決定畢業後要去北上廣工作,就會傷害到希望你陪伴的父母。

你熱愛工作,將工作放在第一位,留給家人或者戀人的時間也就少了。

你在朋友難受時,想要照顧自己的情緒所以躲開了,就會傷害到朋友。

做不做自己這件事本身沒有對和錯,但很多人用對錯來評判自己。

有的人對這些衝突和傷害視而不見;有的人因此不斷內疚自責;有的人因此不斷迴避妥協。這些都是很多人去處理衝突的方式,所以越發覺得,做自己好難。

這種處理衝突的核心方式是對人不對事。

視而不見是根本不去看這件事,內疚自責是將所有錯誤攬到自己身上,不斷迴避妥協是太過關注對方。

但其實人和人相處,本來就難免會有衝突。

我踩了幾次你的底線,你踩了幾次我的底線,才懂得哪裡是對方的底線,才能更好地相處。

如果一味歸咎於自己或對方,並認為這是不可改變不可調和的,我們都只能難受地“做自己”。

要讓“做自己”這事兒不那麼難,就得把他人和情境恰當地納入考慮範圍,做好當下的選擇,你要放棄什麼,你要選擇什麼,你能接受的代價是什麼?

這種恰當也就是是道家所說:圓而不滑,追求平衡,關注自我。

這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