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技出版界呼吁:应尽快对“掠夺性期刊”出手

此次研讨会上,张玉国指出,一些在中东、印度、非洲等地注册的出版商,开始在广州等地设立办公室。“他们准备在中国大干一场!”他说,“我们要尽快出手打击这些掠夺性中介机构。”

对此,与会科技出版界代表认为,应有效遏制“掠夺性出版商”在国内经营。

“黑名单”还是“白名单”?

建立一份掠夺性期刊“黑名单”似乎势在必行。2008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图书管理员Jeffrey Beall运行的“Scholarly Open Access”不断向外界公布一些掠夺性期刊的名单,被视为第一份“掠夺性期刊黑名单”。2017年1月,这家网站无法再访问,据称可能因为引起某些出版商不满面临被起诉的风险。

但“掠夺性”难以被清晰界定成为推出新“黑名单”的最大难点,目前全球尚无政府机构主导下建立黑名单机制的经验可资借鉴。

在励讯集团政府事务总监丹尼尔·马蒂看来,2016年印度出版商OMICS被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起诉的案件有望为“掠夺性期刊”的界定提供借鉴。“FTC称OMICS有多项欺骗行为,包括未经正当同行评议发表论文、伪造编辑信息以及文章接收后索要高额出版费等。”

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也可通过设置“白名单”遏止掠夺性期刊发展。例如,美国出版服务公司 Cabell国际已经向约800家订阅机构发表了一份可信赖期刊的“白名单”。这份白名单包含了18个学科、超过1.1万份的期刊。

维护科研诚信应多管齐下

与会代表认为,维护科研诚信应强调多管齐下。“这是论文作者、科研机构和期刊共同的挑战和责任。”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学术关系总监颜帅表示。

最近,一项研究选取了2009至2016年间发表在《分子和细胞生物学(MCB)》上的960篇论文,发现约有6%的论文有图片不当复制的问题,其中约有10%的论文因此被撤回。该研究还发现,对于图片不当复制的问题,如在论文出版后处理,期刊工作人员平均花费6小时,如能在出版前筛查和更正,则只需要30分钟。

“不仅期刊要加强诸如图片筛查工作,科研机构也应承担图片筛查的责任。”施普林格•自然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指出。目前,施普林格•自然推出了多种政策,进一步提升科研报告的标准。

而针对科研成果“可重复性”可能的造假,颜帅则指出,应鼓励科研团队在相关网站上更详细地公布实验数据。

此次会议上,四十多位中外科技出版界代表围绕开展学术研究与出版诚信教育、预防与惩戒并重,建立相应的机制和措施,把好科学知识生产及出版等环节上的“诚信关”等话题开展讨论。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近期热文TOP15(统计周期:2017.2.1-2017.12.20)

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