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出现的上万个APP,为何只有滴滴、饿了么等少数幸存?

最近,我和同事去交暖气费。结果在和工作人员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他们正准备搞个APP,把交暖气费的人都集合到平台上。将来,他们可能会把这个APP当成一个入口,发展别的业务。

这两年出现的上万个APP,为何只有滴滴、饿了么等少数幸存?

无独有偶,我在一些社区中,经常能看到一些企业给物业免费提供智慧门禁服务系统,以推广他们做的APP。通俗点讲,就是这些企业做了“门禁APP”,我们下载APP就能扫描进社区,不需要携带门禁卡。而这些APP上的功能很多,有保姆月嫂、家电维修、开门换锁、社区团购等各种到家社区服务。

除了以上这两种APP之外,想利用社区人群打造入口的APP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如今是APP泛滥的年代,是个企业都想搞APP。但是,这些APP真的有必要推出吗?

在O2O最火的时候,基于本地生活服务的APP们都拿到了不少融资。可以说,那时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融资消息。但到如今,能活下来的屈指可数,能活得比较滋润的就更少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出行领域的滴滴和摩拜、哈罗单车;外卖领域的饿了么等。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本地生活服务APP活下来,其他都死了?

这两年出现的上万个APP,为何只有滴滴、饿了么等少数幸存?

我认为,最致命的其实是频次和需求,频次占主要因素。就拿第一段说到的暖气APP来说,可能我为了交暖气不得不下APP,但交了暖气之后呢?我还会留意其他服务吗?开什么玩笑!交了之后,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卸载了,毕竟手机内存就那么点。即使我留着这APP,我的打开率是多少呢?要知道,交暖气费一年撑死2次,单是频次这一项,这个APP都不过关。

再来说说第二段提到的那个门禁APP,社区居民只要拿着手机,就能进社区,忘带卡也不怕,想想也方便,频次也可以,平均每人一天一次是有可能的。但需求在哪里呢?本来下载这个APP就是方便开门的,开了之后,还会再留意APP上的东西吗?更何况,这个APP提供的开门服务是免费的,它也不可能收费,不然大家都用自己的卡了,这和滴滴、饿了么可不一样。一旦大家不使用平台上的那些服务,这个APP的利益点在哪里?

那有人就说了,只要APP留在手机上,总有打开使用的时候。我还是那句话:需求。想想看,我们用WIFI联网之后,有多少人在上面留意其他服务呢?再者说了,京东到家最早成立时,曾把保姆月嫂和美甲等上门服务加入其中,但没过多久就取消了,这说明这些上门业务或许并不适合在本地平台上搞,成本过高。

这两年出现的上万个APP,为何只有滴滴、饿了么等少数幸存?

综上所述,市面上的APP做不起来,主要是频次和需求上没有做好。如果现在的企业还想搞APP,最好先思考这些问题,看看员工接入一段时间后,留存率有多少。不然,即使大费周章搞出来,又投入人力物力去维护,最后也难搞出名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