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眾號沒方向?看懂這4種類型文章,不用慌!

有多少小編每天做夢都想自己的文章閱讀量飆升 ,為此絞盡腦汁,日夜顛倒,多少黑絲都熬成了白髮。

天天做選題、寫文章、時時想標題、死磕排版、廢寢忘食做推廣......

然而,文章打開率和分享率這兩個指標一直是做新媒體運營的一個揮之不去的痛!

打開率體現了你的選題和標題是否足夠吸引人,這直接決定了用戶是否點開文章;而分享率則體現了你的文章內容是否足夠打動用戶,這直接決定了你文章的二次傳播。

在你做公眾號沒方向的時候,如何結合這兩個重要指標對文章做優化呢?

除了看著數據發呆一小時,至少我們要知道還可以做點什麼。

這就是老賊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不求直接就解決大夥的所有問題,只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促進一些提升。

首先,基於公眾號文章的打開率和分享率,一個公眾號的所有推文無非是以下 4 種類型:

第 1 類:高打開率,高分享率;

第 2 類:高打開率,低分享率;

第 3 類:低打開率,高分享率;

第 4 類:低打開率,低分享率。

我們可以根據公眾號歷史數據,計算出歷史打開率和分享率的平均數據。以平均數據作為基準,就可以知道自己每篇文章屬於哪一種類型。

這樣,我們就能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1 高打開率,高分享率

這樣雙高的情況,當然是最好最理想的。

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是除了為自己鼓掌,還需要認真總結。成功來之不易,一旦成功了,我們就需要去學習成功。

馬上去分析這些“雙高”的文章,從選題到標題、從排版到內容、從轉發設置到情感表達,一處也不放過,歸納出技巧,然後放進自己的“軍火庫”,長期打磨積累,形成自己的系統知識。

2 低打開率,低分享率

這種雙低的情況,肯定是每一個新媒體人最不願意的見到的。

但是事情一旦發生,躲肯定是躲不了的,還不如好好汲取教訓,爭取下次能避免甚至完全不犯。

一個錯誤出現一次二次可能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但如果每次都出現,而且還沒有一點好轉,那肯定就是你的問題。

怎麼辦?

總結出失敗的點,學會自檢!

每個人都喜歡看“成功案例”,但我們更應該覆盤一下“失敗案例”。

特別是這個年代,成功的契機千千萬萬,但是失敗的原因總是那麼多。如果我們能夠一次次在失敗的時候找到問題所在,學會總結出失敗的點形成自檢清單,那離成功就會越來越近。

所以,每一個自媒體人都應該形成一份自己的文章自檢清單。

在你寫文章時或者寫完之後,都可以拿著你的問題清單,對照一下你的內容。比如:

1)文章選題貼近熱點了嗎?

2)選題戳中讀者痛點了嗎?

3)選題切入點和別人有什麼不同嗎?

4)選題對應的內容素材充足嗎?

5)有比別人的認知和思考更深一層嗎?

6)內容具有強烈的人格化嗎?

6)是否有可有可無的段落和文字?

7)內容對讀者的價值點是否傳遞清楚了?

8)內容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嗎?

9)標題能讓讀者知曉內容與他的切身利益有關嗎?

10)這個標題我會願意轉發到朋友圈嗎?

11)在朋友圈看到這個標題的人會願意點開看嗎?

......

你會發現,每次拿著這份自檢清單,把要發的文章改過幾次之後,你會更加滿意,而且心裡也會更有底氣,不至於總是聽天由命。

這是失敗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很好的習慣。失敗帶來不是一無所有,它還給我們帶來“財富”。

好了,上面我們說了文章“雙高”、”雙低”的情況,下面老賊再說說剩下兩種一高一低的情況,這種情況是更常見的,而且是急需優化的。

3 低打開率,高分享率

文章推送出去,分享率還挺高的,但是打開率很低,這種情況是最揪心的,因為辛辛苦苦做的幾千字內容,質量得到了大家認可,但是卻敗在了十幾個字的標題上。

太扎心!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標題抓人眼球!

如果一個標題不能在 3 秒內吸引別人點開,那麼它將永遠沒有上場的機會。在這樣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標題對於新媒體推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老賊結合以往許多公眾號的標題方法論和自己的一些實操,總結了 10 個寫標題的方法,相信能讓你的標題多一些吸引力。

1、數字符號

《你有 100 種方式發胖,我就有 1000 種方式讓你顯瘦》

《 30 年拍出來的走心片,我遺憾現在才看》

這幾個標題,你肯定首先看到數字。因為表現方式不同,我們的大腦會優先識別數字,標題使用數字,能夠幫增加辨識度。

而且帶有數字符號的文章讓人覺得信息量大,數字的魅力在於,能夠很好的去總結和概括,激發人們打開文章獲取有價值東西的慾望,而且簡單明瞭,非常利於手機閱讀。

2、疑問反問

疑問句式可以很好的引發粉絲共鳴,如果恰好粉絲也想要知道答案,他就會點擊閱讀。

而反問的語氣會更強烈些,往往會打破讀者的過往認知和思維誤區,引發讀者的思考。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 2000 塊錢的包包,也值得發朋友圈?》

《如果不能喝奶茶,我要這皮囊有何用?》

3、傍大腿追熱點

這個大腿可以是政府部門、名企、名校、名人、明星。特別是現在流量當道,粉絲經濟時代,名人效應產生的話題量可不可小看。

除了公眾的名人外,各行各業都有一些公認的牛人KOL,藉助這些牛人或者這些知名機構,從他們口中發出聲音,吸引大家的關注!

比如:

《用了這些少女心好物,只有劉昊然才配得上我》

《巧克力中的“愛馬仕”,讓自己站在今年情人節票圈的頂端》

《故宮出了條開運紅繩,姚晨、景甜、吳奇隆都在戴》

4、實用乾貨

這類標題收藏和閱讀量較高,都是屬於告訴讀者你有破解方法。

總結梳理某個細分領域的內容,將內容包含的知識進了非常簡化的提煉,讓用戶一眼看上去這篇文章足夠乾貨,而且還能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諸如“ 8 個規律”、“一篇長文”、“ 10 分鐘”、“ 22 條結論”、“ 4 個問題”都用數字體現了非常清晰的利益點。

比如:

《男友鏡頭裡的你特別醜?有這簡單 3 招就不愁了》

《拖延症晚期也能 1 年讀完 100 本書!》

5、引用對話

標題想要有共鳴,引用對話是最常見的一種標題類型,最簡便快捷的方法就是把“你、我”這兩個字加入進去。

這種對話可以是好友間的對話,就好像讀者就在你的對面,有代入感——這篇文章是專門寫給TA看的。比如:

《恭喜你!在 25 歲之前看到了這篇最最靠譜的眼霜測評!》

所以說,你寫得非常好的乾貨內容也要分為 2 種。

易於分享的乾貨內容:

● 思維型乾貨——這類內容主要是各種大咖思維、方法論、戰略策略(不含可馬上上手的操作方法)。這樣的內容分享出去整個人都變牛了;

● 逼格型乾貨——這類內容主要是垂直領域內深度知識的挖掘、未知事物的解讀、顛覆常識的拆解、腦洞大開的知識等等,看著就高大上,分享的人也高大上了;

● 資訊型乾貨——這類內容主要是很精彩、很完整、很時效的資訊新聞,分享出去那就是第一手談資;

● 觀點型乾貨——這類內容主要是各種獨到的、犀利的、有價值的觀點,分享出去說出了自己想說的,還鞏固了形象;

● 盤點型乾貨——這類內容主要是行業相關各種盤點,目前是屬於比較吃香的類型,比如現在各大平臺每年做的年終盤點,分享率都很高。

總結:此類乾貨滿滿的都是各種社交貨幣,提供談資、幫助別人、展示形象、幫助表達、顯示地位等等無所不能,能很好的塑造自我形象。

最關鍵的是,它雖然飽含很多專業乾貨知識,但其實對於提升自己核心競爭力沒那麼直接,亦或沒那麼容易,不是馬上就能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