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鎮平:一家親族四代19人蔘軍 青春熱血獻國防

青春熱血奉獻國防,鑄我軍魂,揚我國威!——河南省鎮平縣85歲老兵張永林一家親族19人參軍的光榮事蹟在當地成為愛國典型。

家住河南省鎮平縣棗園鎮綠化村張永林老人,今年85歲,家親族祖孫四代19人,保家衛國的接力棒在他們手中代代傳承,在當地被傳為美談。“做人就要做好人,當兵就要當好兵!”老人耳不聾、眼不花,八十五歲抗美援朝老兵張永林激情滿懷講述他戰火紛飛歲月的英勇故事,及張家四代人用驕人成績默默抒寫的家國情懷。

河南镇平:一家亲族四代19人参军 青春热血献国防

(河南鎮平縣85歲老兵張永林(左)向當地幹部和村支書講述軍人家庭的故事)

八十五歲老人的家國情懷

“我父親是我家的第一代軍人,是他種下了我家軍魂血脈的根。我小時候只記得人們稱他‘老班長’,是幹八路的,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1月5日,在鎮平縣紀檢幹部陪同下,我們在棗園鎮綠化村張永林的大兒子家採訪了這位老人。雖然天氣稍涼空中飄著小雨,但老人滿懷豪情的回憶仍把我們帶進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張永林老人說他是1954年參軍的,新兵訓練後就直接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他是通信兵,拉電線,架電杆,由於天氣異常寒冷,土地上凍,根本挖不動埋電杆的坑,一鎬下去只一個白印,雖然大家的虎口都震流血了,但他和戰友們都咬著牙,像螞蟻啃骨頭一樣一點點地挖。

這些可以狠下心咬咬牙都過去了,更可怕是隨時有敵人突然襲擊的危險。在朝鮮的四年裡,他們從沒解衣睡過,槍就放在枕頭下,時時刻刻準備戰鬥。有一天晚上,敵人突然發動襲擊,在門口朝他們屋內掃射,地上的席子和被子被打成蜂窩狀,多虧他和戰友躲得快,才得以倖免。在殘酷艱難的環境中張永林進步很快,不到一年被提成班長,火線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多次立功受獎。

“1959年回國後,部隊把我送到瀋陽第五炮兵學校學習兩年,進行重點培養。”張永林說,但由於抗美援朝期間飲冰臥雪,天天吃高粱米,飢一頓飽一頓,落下很嚴重胃病、肝病等,身體很差,漸漸不適應部隊生活,他不得不向部隊提出申請回到老家。回老家後,他先後擔任綠化村副支書、支書,到了1995年因年齡大了才退下來。

“當兵就要當好兵”是這個軍人世家的家訓

“雖然回到老家,但對軍營一直懷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張永林告訴記者,他們家的家訓就是做人就要做好人,當兵就要當好兵!他經常這樣教育他的子女。他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隨著兒女年齡的長大,送子當兵這種情結越來越濃。他先後把兩個兒子送到了部隊,大兒子張其安在部隊多次獲得嘉獎,榮立三等功一次,並光榮入黨。二兒子入伍後更是青出於而藍勝於藍,先後入黨立功,考入軍校研究生畢業成為一名團職軍官,後來和同樣為軍官的妻子一起轉業到北京工作。

兒子可以保家衛國,女兒們同樣也可以支持國防事業。張永林經常這樣教育自己女兒。1986年,大女兒嫁給了在部隊服役的官兵。二女兒也嫁給了本縣在部隊服役的軍人。大女婿在部隊立功提幹後,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名高級軍官。二女婿在對越自衛反擊戰鬥中,先後榮立個人“三等功”、“二等功”。回到地方後,曾作為戰鬥英雄在全縣巡迴做報告。三女兒把她的兩個兒子都送到部隊參了軍。

祖孫四代19人都有一顆軍人心

“我孫子輩第一個當兵的是我大兒子的兒子張小龍,2007年入伍。”張永林扳著指頭一一給記者算人名,很自豪地說,從他父親開始,包括他和他的兩個兒子、兒媳、侄子、外甥、孫子、外孫、侄孫等,他們張家親族共有19人參軍報國, 其中有6人仍在現役。

“小龍很爭氣,入伍考上了軍校,現在已成長為一名連職軍官在合肥工作;侄孫張科經過努力,考上軍校,現在是一名連職武警軍官……”後繼有人,能夠傳承家風,實現強國夢,張永林說起孫子輩非常自豪,他說他一個叫廖徵的外孫兩次到中東地區參加國際維和部隊……”

“張永林老同志一家四代人情繫國防的事蹟深深地影響著周邊村民,是活生生的紅色教育典型!”當地人武部及鎮政府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要把張永林一家奉獻國防事業的光榮家世寫進正在編寫的鎮史,把這種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下去,激勵讓更多的人熱愛國防、奉獻國防。

當地人武部領導說,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在“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中提出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張永林一家人用青春熱血抒寫的國防情懷,無數個張永林構築了我國強國強軍的偉大事業,構築了中國夢的偉大理想,成為我們國家繁榮和民族昌盛的基石。 (陳明武 楊長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