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協財務監管規程即將出爐 或將改變整個職業聯賽生態

2019年以及未來數年,懸在中超頭上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就是即將推出的俱樂部財務監管規程。

在此之前的U23政策和轉會調節費等政策,都給中超聯賽帶來了較大影響,甚至改變了很多球隊在聯賽中的走勢,但相對而言,這些政策還都只是應用於局部,而財務監管規程,則是有可能是改變整個職業聯賽生態的系統性政策。

中國足協財務監管規程即將出爐 或將改變整個職業聯賽生態

實施財務監管規程的主要目的無非在於兩點:一是改善俱樂部的財務狀況和加強職業化管理;二是促進整個聯賽的競爭平衡。

根據數據顯示,2015年,中超俱樂部平均成本為3.5億元,2016年,中超俱樂部平均成本為6.88 億元。2017年平均成本為10.07億元。短短三年間,中超俱樂部的平均成本幾乎翻了三倍。但這三年間,中超聯賽的競技水平乃至中國足球的整體水平的提升卻並沒有與投入成本形成正比。

相比近鄰日本,根據2017年日本J聯賽的財務數據顯示,J1聯賽最高支出為4.52億元人民幣,平均支出為2.45億元。尚不及中超平均成本的1/4,但無論是J聯賽球隊在亞冠賽場上表現還是日本足球的整體水平,都有著明顯的提升。

中國足協財務監管規程即將出爐 或將改變整個職業聯賽生態

目前,中超各俱樂部並非嚴格的獨立運作、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要依賴母公司的注資才能生存。俱樂部自身收入有限,超額的成本支出造成俱樂部的較大虧損。為有效控制俱樂部成本,抑制非理性投入,實現俱樂部財務健康和扭虧,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足協在設置俱樂部投資人注資限額(注資帽)的同時,也鼓勵俱樂部提高運營能力,支持俱樂部通過開發比賽轉播和無形資產、廣告贊助、門票和足球相關產品銷售、 後備人才培養等渠道增加經營性收入,用於俱樂部支出。

根據《2019-2021年足球職業俱樂部財務監管指標 》中的建議,2019年中超、中甲、中乙俱樂部投資人的注資額同步下降,由各俱樂部議定指標,共同遵守,並在 2020和2021賽季持續降低。在限制俱樂部投資人注資額的情況下,通過設定俱樂部總支出等指標,經過三年的努力,使俱樂部投資迴歸到合理水平。

中國足協財務監管規程即將出爐 或將改變整個職業聯賽生態

在聯賽治理中,中國足協充分借鑑國際足壇的相關經驗,特別是歐足聯和日本在聯賽治理方面的有關措施。歐足聯在2010年頒佈《歐足聯財務公平法案》後,逐年改變 俱樂部普遍虧損的情況,增強了俱樂部收入能力,降低了對投資人的依賴,到2016 年,歐洲俱樂部普遍通過自身運營而實現收支平衡。日本J聯賽俱樂部財務情況也比較健康,運營管理科學,球員收入控制在合理水平。

就當前中超聯賽的現狀而言,財務監管規程對於俱樂部自身的財務狀況和聯賽的競爭平衡肯定利大於弊,尤其當政策制定者深入調研,縝密論證,廣泛徵求並聽取意見之後,相關政策的出臺,並給予相應的緩衝時間和空間,方可實現俱樂部和職業聯賽生態健康、持續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