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升旗的前面行舉刀禮的3人啥來頭?他們之前到底做什麼的!

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和軍樂團首次執行天安門廣場升國旗任務。與此前相比,共有7大變化,其中新增3名分隊長下達“向國旗——敬禮”口令、行舉刀禮。

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官方披露稱,上述3人分別是董世偉(陸軍分隊長)、李振(空軍分隊長)、郝衛堅(海軍分隊長),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刀客。

其中,“陸刀”、“空刀”為90後,尤其是李振,入伍至今才3年,但憑藉著艱苦的訓練已經參加了莫斯科紅場閱兵、“9·3”抗戰勝利大閱兵等。

天安門升旗的前面行舉刀禮的3人啥來頭?他們之前到底做什麼的!

董世偉:儀仗兵要45秒鐘不眨眼

經黨中央批准,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軍擔負國旗護衛和禮炮鳴放任務。這是任務調整後,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和軍樂團首次執行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

根據新華社的披露,與此前相比,新調整的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儀式主要呈現7大變化,比如增加護旗隊人數,每月1日的護旗隊員由36人增加為96人,平日亦增至66人。

在護旗隊動作方面,也有調整,即進場正步行進時由肩槍改為端槍,升旗時增加3名分隊長下達“向國旗——敬禮”口令、行舉刀禮,增強威武氣勢。報道還顯示,在1月1日升旗時喊出“向國旗——敬禮!”的分隊長,是董世偉、李振、郝衛堅。

天安門升旗的前面行舉刀禮的3人啥來頭?他們之前到底做什麼的!

天安門廣場舉行國慶升旗儀式

換句話說,126人的隊伍是這樣組成的:國旗組的3名官兵走在隊伍最前面,3名陸海空軍分隊長、90名陸海空軍隊員緊隨其後,此外在金水橋南側,還有30名禮兵分列兩側,行注目禮。

看法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站在中間的為董世偉,曾在2010年春節時接受過央視的採訪。出生於1991年的他,當時已是副班長,而且以三軍儀仗隊正式隊員的身份通過天安門廣場,參加國慶60週年大閱兵,接受檢閱。

當時,他說自己最想要做的是就是和家人一起吃個團圓飯。“2010年的春節,我和同班戰友一起度過。在這裡我想對父母說一句話,兒子長大了,以後不會再讓你們操心了。同時也在這裡祝願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看法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元旦的升國旗直播結束後,央視還播發了特別節目——揭秘解放軍儀仗隊,董世偉再次獲亮相。報道稱,儀仗隊員每人每年要平均穿破七雙靴子,所有人的腳上都有磨破的傷痕。他們三年間

走正步的累積距離相當於一個或幾個兩萬五千里長徵的里程,每年出的汗將近一噸。

天安門升旗的前面行舉刀禮的3人啥來頭?他們之前到底做什麼的!

在面對外賓時,每名儀仗兵都需要神采奕奕、自然大方。訓練中,戰士們要在迎風、迎光的條件下30秒不眨眼、不流淚。為了在各項任務中保持最好狀態,儀仗隊還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表情眼神訓練。

董世偉接受採訪時說,我們儀仗隊對於儀仗兵的要求就是,45秒鐘不眨眼,在夏天當中我們對著太陽練,在冬天中我們迎著寒風練,所以每個戰士都能做到風吹不閉,沙打不迷。

李振:入伍不到1年就參加紅場閱兵

如上所述,擔任空軍分隊長的是李振。看法新聞記者梳理發現,與董世偉一樣,他也是名90後,出生於1992年,老家在山東德州。

2015年10月,央視3集紀錄片《中國儀仗兵》開播,其中就有李振的“兵之初”。2014年8月,中國儀仗隊在全國9個省開始徵兵,並首次前往他的家鄉——德州,已經大學畢業、22歲的李振報了名。

在紀錄片中,李振以一名“單車少年”的形象亮相。他自述道,初中的時候練中長跑,400米、800米,高中開練練籃球,也沒過幾天舒服日子,天天訓練,早上訓練,晚上訓練。“我覺得我去當兵,我真的不是很怕吃苦,我們籃球隊當時條件也特苦。”

當徵兵幹部詢問其父母的意見時,李振的父親說,我們全家都支持,其母則問兩年之內能回來嗎?得到的答覆是:肯定回不來,不過可以去看望兒子。

因為其從小長得高,親戚鄰居都說:“你這身高,以後可以去當儀仗隊,將來升個國旗。”李振則表示,自己從小就一直想去這個部隊,真的沒想到能趕上這次機會。“我反正已經做好吃苦的準備了,平時訓練什麼的,在網上都能或多或少地有所瞭解。”

天安門升旗的前面行舉刀禮的3人啥來頭?他們之前到底做什麼的!

青春方隊

由於入伍後訓練成績優異,李振被選入赴俄紅場閱兵的隊伍當中,這也是他第一次執行任務,而此時距離他入連不到半年時間,就被委以重任。緊接著,他又參加了2015年的“9·3”閱兵……

在紀錄片中,李振說,自己的夢想是做一名旗手。如今他已經成為分隊長,距離那份初心已經再近了一步。

郝衛堅:沙場閱兵是他舉軍旗

相比李振入伍才3年,以海軍分隊長身份出現在護旗隊中的郝衛堅,已經是一名有著13年軍齡的老兵,身為山東人的他,曾參加幾百次大大小小的司禮任務,比如紅場閱兵、“9·3”閱兵、朱日和沙場閱兵等等。

在朱日和,護旗方隊中,高擎黨旗、國旗、軍旗的旗手依次是張天龍、郭鳳通、郝衛堅。而在2018年元旦升旗時,29歲的郭鳳通任升旗手,並按下電鈕,奮力將鮮豔的五星紅旗拋向天空。

在“9·3”閱兵中,郝衛堅不但是儀仗兵,還是口令員,為方隊的整齊劃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方隊的“定海神針”。之所以有這麼一個稱號,他曾解釋:“如果這個口令的節奏感把握不好的話音樂是踩不死的,這個活兒壓力挺大。”

比如在紅場閱兵時,郝衛堅和戰友們要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喀秋莎》的音樂聲中通過紅場。為此,他們利用一切時間突擊學習,在訓練間隙找感覺,空閒時戴著耳機聽,連午休都有樂譜陪著。

郝衛堅說:“練外國那個《喀秋莎》的音樂,不能聽中文版的,但我也不懂俄語,怎麼辦呢?我就用漢語標註上。你像這個‘啦’字,人家是波浪音什麼的,我們也不會,但是我可以寫一個‘啦’字,然後心裡就有數了。”

談到喊口令最難的地方,郝衛堅說:“心理素質要好,喊錯就完蛋了,我剛開始聽這音樂的時候就喊錯過一次,這時最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就跟下餃子一樣,一說踏步,然後噼裡啪啦噼裡啪啦。回想一下,當時如果在這個紅場現場,所有的媒體都在拍著,往大了說你還代表著國威軍威呢。”

另外,郝衛堅還得注意自己與隊伍的一致性。為此,他進行了反覆的練習,戰友老畢每次都會在旁邊觀察,並糾正錯誤。郝衛堅說:“在有音樂影響的情況下,包括有噪音的情況下,你得讓大家都要聽見,然後一喊口令,我的下顎就容易探出來,景況就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