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十一”,增速下滑几成定局,电商面临“天花板”

又是一年“双十一”,增速下滑几成定局,电商面临“天花板”

再过30个小时,即将迎来第十个“双十一”。

十年来,从淘宝2009年首创“双十一”购物节,到其他电商平台的参与跟进,到各类线下商家的搭车活动,联同广大消费者,共同创造了一个全民购物的狂欢节。

盘点历年双十一的销售数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十年增长数3000多倍的商业奇迹。

2009年:5200万元

当年,网购刚刚兴起,淘宝用户刚刚破亿。而11月份恰逢销售淡季,前有十一黄金周,其后有圣诞节,天猫希望策划一个活动既能打开销路又能让人们记住天猫。双十一由此拉开序幕。事后阿里张勇回忆说:“创办双十一的初心,仅仅是想通过这次活动让人们记住天猫(此前叫淘宝商城)”。

2009年,仅27个品牌参加促销,销售额为5200万。

2010年:9.36亿元

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与电商行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双十一销售额成爆发式增长。这一年淘宝双十一销售额出现大幅增长,当年共有711家店铺参与活动,总销售额高达9.36亿,同比

增长1772%

双十一抢购的习惯开始逐渐养成,人们被激发的购买狂潮,甚至直接导致当时不太健全的物流体系的爆仓,也推动了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

又是一年“双十一”,增速下滑几成定局,电商面临“天花板”

快递爆仓

2011年:52亿元

2011年,淘宝双十一销售额又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飞跃,淘宝商城和淘宝网总支付宝交易额突破52亿,为2010年同日双十一活动交易额9.36亿元的5.5倍。同时,在这一年,京东、苏宁、国美、凡客、一号店等知名电商也纷纷加入战场,电商狂潮正式开始。

2012年:191亿元

2012年1月1日,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2012年双十一当日,天猫与淘宝的总销售额达到191亿,其中天猫达到132亿淘宝也有59亿。当天,有1万家店铺参与活动,参与品牌超6万。

这一年,“双十一”也有了一个正式响亮的名字“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当日淘宝系总订单达1.058亿笔,其中无线支付笔数超过900万笔,一年增长了4倍,而2012年也是电商向移动端转移的元年。

2013年:350亿元

2013年,淘宝双十一销售额继续攀升,再次达到新的高峰350.18亿元。这一年,阿里首次打通线上线下,实体店参与双十一。与此同时,阿里也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大并购与大投资,包括虾米、友盟、微博、高德、UC、日日顺等,以此来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然而,从销量增速来看,达到百亿级别之后,2倍以上的年增速已经不大可能。

2014年:571亿元

2014年是阿里上市之后的第一个双十一,共有2.7万家店铺参与,最终双十一总销售额达到了571亿元,增幅为57%。这一年,阿里抢注双十一商标,天猫和京东开始就“双十一”进行口水大战。

2015年:912亿元

2015年,淘宝系的双十一有3万多个品牌参与,销售额达到912亿,同比去年的571亿增长60%,与上一年度增幅57%基本持平。此外,这一年移动端销售占比达到68%,电商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6年:1207亿元

2016年的双十一,全球有235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总销售额1207亿元,无线端占比达到82%,然而,从这一年的销售情况增长来看,增幅进一步下滑到了30%左右。

2017年:1682亿元

2017年,天猫双十一总成交额超过1682亿元,然而在这一年,淘宝系为了拼数据,大量采用的提前预下单,双十一当天成交的模式,客观上产生了不少的数据水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京东发起了11.11全球好物节,其累计下单金额超过1271亿元。随后,天猫和京东开始掐架,一个说对手11月1日-12日的数据累积到双十一公布,一个则说对手半个月预售的最后在双十一公布。

2018年:???

2018年的双十一即将来到,阿里也推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活动,加上最大竞争对手京东的掌门人刘强东深陷性侵风波,人设近乎崩坍,在竞争方面形成一定利好。然而,随着用户红利时代的结束,和人们对网购的新认识,预计电商行业已经接近“天花板”。小编预计,今年的双十一,淘宝方面出于维持气势与股价的需要,必然会在销售数据上做到2000亿元左右,然而实际销售增速,很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又是一年“双十一”,增速下滑几成定局,电商面临“天花板”

制约今年双十一销量增长的原因除了最根本的用户增长红利的“天花板”,可能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对经济预期的担忧,导致人们消费上的收缩。近年来,所谓“消费降级”的词眼时常见诸报端,“拼多多”等主打廉价物品的电商平台日益崛起,包括淘宝系的二手物品平台闲鱼也非常火爆。一个可以佐证消费收缩的例子是,今年10月的汽车市场一片惨淡,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10月份的总体零售量同比下降了25%。

其次是部分商家的双十一套路日益不得人心,从此前的实打实5折,到如今的各种双十一套路,消费者在上当多次后,也日益理性。这些套路包括而不限于:先提价后打折;折扣产品以次充好;预售的商品必须单独购买,无法合并订;“优惠券”限制多,大多用不上;优惠券限制人数等等。

第三是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新零售的兴起,一些线下的消费场景有了复苏的迹象;以“拼多多”、微商为代表的“社交电商”日益崛起;而一些有故事、有情怀,有来龙去脉,有大V信用背书的“内容电商”也在慢慢兴起。这些都使得购物行为脱离了之前简单的买与卖,而进一步升级到产品、情感、价值观的认同层面。

在小编看来,尽管电子商务的确改变的世界,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形态,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社会进步的价值。何况,毋庸直言,中国电商的爆炸式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电商远远低于实体商家的税费成本。

相对于电商的繁荣,我们更期待中国在先进制造2025,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区块链技术等领域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