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选调生纪实|林思宇:去最艰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怀的事

耶鲁毕业生村官秦玥飞的故事感动着你我,其实在我们身边,和他一样选择扎根基层、选择回到农村的青年人还有很多。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青春的汗水,埋下理想的种子。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携手南大基层研究会倾情推出“选调生纪实”栏目,采访广西、贵州、四川、浙江、江苏、上海、河北等地的选调生校友,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会,感受最真实的基层工作生活,带领大家深入了解选调生的酸甜苦辣。希望大家能对这份工作和这个群体有了解,对未来的择业有所帮助,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贵州省定向清华、北大等名校应届毕业生选拔选调生工作开始于2013年,2015年贵州省向南京大学选拔了第一批定向选调生。2016年,南京大学又一批毕业生奔赴贵州,他们经过将近一年的贵州基层的工作和生活,将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南大学子带来真实的基层选调经历分享。贵州篇首先要介绍的是南大基层研究会创始人之一,理论经济学专业2016届博士研究生林思宇。

基层选调生纪实|林思宇:去最艰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怀的事

2016年,林思宇博士毕业,秉持着自己贡献社会、贡献国家和民族的人生信念,他成为一名贵州定向选调生,就职于贵阳市委组织部,目前主要负责农村的扶贫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弃学弃商,不远千里来到扶贫一线,我的立场就是党和人民的利益第一,这是我的选择,不用犹豫,更不能犹豫。”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百忙之中的林思宇,听他分享职业选择的点点滴滴,听他讲述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听他畅聊未来的工作规划。

关于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林思宇的回答坚定而坦然。从本科到博士,读书十载,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其实他的心中早已写好了答案——选择选调生,选择到西部,到扶贫一线参加工作。他说,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在性格成型以后树立了比较明确的理想信念,那么理当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偏好选择自己的职业,如果仅仅是为了糊口而去从事一项工作,那回首一生怎能不觉遗憾?因而他毫不犹豫地追随了自己的理想信念,选择了贵州,选择了经济欠发达地区,选择了这个我们国家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如果能够深入实际,找到贵州发展的好思路好办法,我认为这是自己知识和人生最好的归宿。”

同时他也谈到,在南大学习和生活的时光对自己的影响巨大,校训里讲的“励学敦行”的南大气质熏陶和重塑着他。他给我们讲了两个可以影响自己一生的小故事。“博二的时候,商学院的刘志彪教授曾给我们讲过为人做学术的态度,只有九个字‘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这句话至今让我受用,即使之后的工作不从事学术,这九个字也时常警醒我,保持独立思考,保持自己的信仰,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还有我的导师黄繁华教授,毕业论文成文后,老师反复指导我修改,前前后后一共对论文进行了20次修改,过程当然是痛苦的,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撑不下去,毕竟十来万字的论文这样反复改动对人的意志和精力都是很大的挑战,但是当最终稿成型,回头去看,才能深深的感到老师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这种言传身教的良苦用心,我想这种“工匠精神”将会影响、伴随我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

刚到贵州时,林思宇是在贵阳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从事文稿工作。他坦言,自己在高校待了10年,由于党政机关的政策、规定等都跟高校的体系有很大差异,所以从高校到政府部门的转变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而这项工作恰好给他提供了一个打基础的机会,在研究室他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党的理论知识,对于党的根本、党的工作、党的制度、党的体系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感慨道“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国家命运的成败,紧紧的维系在执政主体之上,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所以对于党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尤为关键。”

今年二月,林思宇服从组织安排,到贵州开阳县毛家院村开展扶贫工作。作为一个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人,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看到中国贫困山村的模样。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他的乡村之行一开始并不顺利,不是工作上,而是身体上。刚到乡村的第二个星期他身上就起了四十多个泡,晚上痒的睡不着觉。可他并不觉得苦,不把身体的不适应放心上,反而觉得心里和意志得到了满足,因为这正是他去贵州的真正目的——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扶贫解困的一线去,看看那里是什么模样,想想未来的发展出路,好好验证自己的所学所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当地老百姓办点实事。末了,他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基层选调生纪实|林思宇:去最艰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怀的事

基层选调生纪实|林思宇:去最艰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怀的事

基层选调生纪实|林思宇:去最艰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怀的事

贵州省开阳县毛家院村农家风貌

“基层的真实面貌只有当你真正的住在这里,吃这里的菜,喝这里的水,和这里的人交朋友之后才能从内心深处有客观的了解。”谈到在基层的工作感悟,他引用了陆游的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在恰当不过。他告诉我们,山村的百姓淳朴可爱,走访每一户他们都会热情的跟你攀谈,挽留你在家吃饭,知无不言的讲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这些百姓也是现实的,扶贫工作队带着扶贫项目来,如果不能给老百姓一个稳定可靠的收益,工作的开展就会受到质疑。这些工作都涉及到一个方式和方法问题,给老百姓做工作你不能谈凯恩斯,不能谈亚当斯密,你要学会实实在在的讲接地气的话,讲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这些都是在高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这些工作的经历和方法是一辈子的财富。

基层选调生纪实|林思宇:去最艰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怀的事

林思宇在贵州省开阳县毛家

谈到对未来工作的憧憬,林思宇早有规划。近期来说,他希望能够帮助毛家院村完成扶贫项目,理顺村集体公司长效化的扶贫机制、办法。长期来说,他希望能够留在基层,理论联系实际,为老百姓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同时,在基层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他也在筹划写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经济”的书,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想所思进行一些整理,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把中国基层经济的运作模式和方式方法传达给更多有志于扶贫工作和基层经济建设的人们。

基层选调生纪实|林思宇:去最艰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怀的事

引导村民种植大葱1000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每个人的模式都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我想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不会有具体的东西。我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出发点,或者叫立场。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想清楚自己的立场,究竟是为了什么?值得不值得?是不是和自己的立场冲突?这种以立场为出发点的思考方式在今后大家参加工作以后可能会有更深入的体会,好比我现在是一名公务人员,如果有人要我去做一些损害老百姓利益的面子工程,我的立场是什么?是自己的前途?还是老百姓的利益?既然我弃学弃商,不远千里来到扶贫一线,我的立场就是党和人民的利益第一,这是我的选择,不用犹豫,更不能犹豫。身为一名南大人,如果连我们都没有立场,都不敢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坚持原则,我们南大人百年来为国家和民族所做的贡献岂不是要被辱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会有希望吗?”

“这么大一片山村,我们要做就是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倾听百姓的要求,就是要甩开身份包袱,把自己转变成一名真正的村民,不这样又怎么能设身处地的想出扶贫致富的好办法呢?”这是谈到在基层的工作时,林思宇的肺腑之言,也是他在基层工作的写照。现在他住在村里,生活和工作早就融为一体。走家串户,翻山过河,带动百姓发展产业,指导参与村集体公司的建立和运作都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他也乐在其中。正如他所说,谁说工作和生活一定要分开?

基层选调生纪实|林思宇:去最艰苦的地方,做最有情怀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