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聆听工美大师的声音|钱利淮:年轻篾匠的竹编情怀

记者 孙乐怡


天工·开物 聆听工美大师的声音|钱利淮:年轻篾匠的竹编情怀


钱利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镇竹编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嘉兴市工艺美术大师,桐乡市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2008年创立“竹芸工房”品牌,2010年成立竹芸工房工作室。

位于乌镇南栅外的陈庄村,曾是有名的竹编之乡,数百年来,祖祖辈辈做着同一种扁圆形、用来盛放东西的器物——竹匾。乌镇竹编,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2017年,它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芸工房”是乌镇竹编的传承基地,700多平方米空间划分为展示区、手作区和教学区,除了展示箩、筐、篮、箕畚等生活日用品,还有极为精细巧妙的艺术品。从桐乡到乌镇,“竹芸工房”搬家最终安置在陈庄村,离不开它的创始人,一个“80后”篾匠——钱利淮。

创新传承竹编工艺

深入百姓生活

钱利淮是嘉兴市级非遗传承人钱鑫明的儿子,说起竹编,钱利淮一直很敬佩自己的父亲:“他从年轻时就很爱学习,一样东西不做好不罢休。”编制竹篾的各种技法、长期训练而成的手艺,以及父亲辈的老手艺人非常珍贵的钻研精神,一直激励着钱利淮为技艺的传承做着自己的努力。

天工·开物 聆听工美大师的声音|钱利淮:年轻篾匠的竹编情怀


18岁,钱利淮考上浙江科技学院,离开乌镇。在浙江科技学院学习工业设计专业时,发觉工业设计的理论都是西式的,还是传统手工艺更加符合自己的审美理念,因此在大学里,他的所有设计作品都跟竹子相关。“当时的条件不足,单单是寻找设计图案、图片素材,就相当费工夫。虽说当时的作品并不成熟,但还是想和竹有更加紧密的联系。”钱利淮说。

天工·开物 聆听工美大师的声音|钱利淮:年轻篾匠的竹编情怀

大学期间,他拜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胡正仁为师,从竹子的品质观念、竹子制作,一点点学起。2010年浙江科技学院毕业后,他带着几个实习生回到乌镇老家,找来四五个老篾匠,便开始了他的工作室“竹芸工房”。从不会竹编技术到精心设计出造型现代的竹制品,这成功的背后,是钱利淮辛勤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天工·开物 聆听工美大师的声音|钱利淮:年轻篾匠的竹编情怀


中国竹编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大量使用传统的竹编材料,让竹编深入百姓生活?他做过田野调查,他走访了温岭、东阳、嵊州、安吉、四川等地,通过搜集材料、实地拍摄,学习了解各地竹编技法,挖掘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乡间手艺人。在钱利淮看来,一是要制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更加精美的竹编器物,二是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体验竹编这门工艺。

“创新,何去何从?”这是钱利淮一直反复思考的问题,“除了要在材料、技艺上‘求精’,更要学会如何在大众创新上做深度。2013年起,钱利淮将竹编教学带入学校,在乌镇植材小学、无印良品、诚品书店、北京798、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授课。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钱利淮曾与凤岐茶社平台合作进行网络直播授课,在竹编课程中,把一件产品分解成DIY材料包,釆用视频演示分解竹编制作流程。而他做的“竹编锦盒”,更是被来乌镇游玩的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一眼相中,以2万元的价格买下收藏。

文化价值

推动乌镇竹编年轻化、产业化

2016年、2017年,钱利淮的竹编手工艺品连续两届在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舞台上亮相。乌镇竹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

天工·开物 聆听工美大师的声音|钱利淮:年轻篾匠的竹编情怀


“年轻手艺人进入这个行业有饭吃吗?”这是目前工美行业遇到的普遍问题。在80后篾匠钱利淮的眼中,未来的传承之路要朝着年轻化、产业化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竹编本身来创造价值,发掘其文化价值、艺术内涵才是真正根本。”钱利淮说,“乌镇竹编作为一个文化载体,烘托起当地文化旅游,DIY材料包和竹编精品在竹编体系中是作为其中一个环节,我们还是要进一步发掘竹编的技艺高度、文化高度。”如今,他的团队共有11人,个个都是全能型人才,“手艺只不过是年轻人长期的技术培养,除了精研手上功夫,还必须同时具备演讲能力、文字、绘画功底。”

天工·开物 聆听工美大师的声音|钱利淮:年轻篾匠的竹编情怀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大部分时间在手机上度过。其实很多人想要慢下来,那么竹编器具正是让生活慢一点的方式之一。”除了入门级别、体验级别的讲课、游学、工会活动之外,在钱利淮的脑海中,早已浮现出乌镇竹编的未来:进一步拓展旅游路线,以竹编工艺带动乌镇的旅游产业,通过竹编、竹刻、竹材料的衍生,或者举办系列讲座,让乌镇竹编扩大出去,让手艺真正融入生活,更加生活化。

天工·开物 聆听工美大师的声音|钱利淮:年轻篾匠的竹编情怀


此外,钱利淮一直想建一座竹编博物馆,拥有自己的竹编学校,为乌镇竹编文化的弘扬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站在非遗的角度,从长期发展来看,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手艺传承,打造一个更好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接触、体验、参与进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