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还是降息?这是一个问题!

降准还是降息?这是一个问题!

央行10月份金融数据出来了,有两个数据让人深思。

第一个数据是M2:10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179.56万亿,同比增长8%,创今年6月份以来新低。

解读:

1、广义货币(M2)创新低,表明金融监管层货币政策改“紧信用+紧货币”为“紧信用+宽货币”,精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2、企业与个人贷款紧缩。M2代表货币创造量,货币创造量是由银行存款与货币乘数的乘积组成,而银行存款部分来自企业与个人的贷款,所以M2创新低,表明企业向银行的贷款难度高,个人从银行的贷款意愿低。

3、企业贷款难度高,个人贷款意愿低,两者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第二个数据是社会融资增量: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288亿元,而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21亿;分部门看,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3730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增加142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064亿元。

解读:

1、社会融资规模锐减,表明企业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企业开工率不足。

2、资管新规实施之后,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得以部分缓解,但并未真正解决,民营企业同样需要银行的表外资金来续命。

3、企业(包括小微企业)与其他非金融及团体机构中长期贷款增加,此长彼消,房贷、消费贷增速自然下降。

这两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并没有从衰退期中走出来,金融监管层需要实施与财政政策相匹配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当然,刺激经济发展肯定不会实施大水漫灌式货币政策,历史早已证明这种方法后患无穷。刺激经济更不是宏观财政政策的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与面子工程,这样只会造成资金的“虹吸”效应,大部分资金沉淀在国家的那些大型基建项目中,市场流动性匮乏。

而国家必须要进一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不仅用于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同时能够释放个人信贷与消费。

那么,如何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同时使中国的房地产企业不至于崩盘呢?我们在货币政策方案中,只会有降准、降息两种方法。

但是两个方法各有利弊:

1、如果降息的话,企业的融资成本会相应降低,但是会不会使一些房地产企业以及僵尸企业死灰复燃?这样会不会造成中国房价的进一步上涨?会不会阻碍国内落后产能的出清,功亏一篑,这是国家所担心的。

2、如果是单方面降准的话,又不能解决企业的融资成本问题,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进行了4次降准,降准的边际效应在逐步降低。

3、近期人民币汇率相对疲软,如果贸然降息的话,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而利用降准与人民币贬值相匹配的话,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人民币相对贬值,能够为国内企业提供一个相对缓和的缓冲期,就已经部分起到降息的效果,而目前最重要的是释放流动性到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中去。

“两害相权取其轻”,个人认为后期央行会选择进一步降准,而非降息。不管怎么说,无论降准还是降息,都不是拯救中国经济的良药,未来降准还是降息,还真是一个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