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配”生產變速箱的齒輪廠

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曾經被世界遺忘的中國市場再次迸發出新的生機。那一年,上海汽車廠造訪了德國大眾,時任中共中央委員會副主席鄧小平同志參觀了日本日產汽車,現代化的造車理念和生產技術刺激著中國人的內心,中外合資這個新政策拉開了中國乘用車製造的大幕,同時也對中國本土品牌和供應商鏈的建立產生了深遠的促進和影響。

“不配”生產變速箱的齒輪廠

1978年德國大眾在國內考察時,考察團的德國記者曾經諷刺中國,認為中國沒有任何零部件供應商,工人造車都是靠錘子長板凳。這確實是事實,也從側面反映出國內在汽車供應商方面的薄弱。包括之後進入中國的Jeep、本田等廠商也發現了這些問題,本土化供應商的培養成了個不容緩的問題。

歐洲廠商偏向開發自己的供應鏈,也就是培養中國本土上游供應商。日本廠商為了更好的成本控制,也進行了本土廠商的培養,但核心技術把控的更為嚴格,核心零部件只能由日本供應商生產,中國供應商連代工廠都不算,在這個艱難的環境下,中國齒輪廠企業基本扮演"偷學"的角色。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術、管理水平,以此滿足合資廠商的要求,不被合資廠商扶植起來了供應商壓倒;另一方面還需見學習國外先進的生產方式和製造理念。低三下四和受制於人對於那個時代的齒輪廠都是常態。

●1990年:"時刻準備著"汽車行業同樣適用

從1990年到2000年,國內的變速箱行業迎來了改革的轉折點,當時做乘用車變速箱的中國企業幾乎沒有,大部分的供應商都是齒輪廠起家,這些廠商其實都是商用車廠商,完全沒有開發、生產過乘用車齒輪或者是變速箱。但真正的中國品牌(包括奇瑞、吉利)開始起步,與合資廠商不同,這些中國品牌更需要國內供應商的支持,同時為了不受制於人,這些中國品牌也有意建立自己的供應商體系,這對乘用車供應商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不配”生產變速箱的齒輪廠

“不配”生產變速箱的齒輪廠

“不配”生產變速箱的齒輪廠

這款10萬元左右的經濟型轎車最大的貢獻就是將捷達、富康、桑塔納等車型的價格拉下"神壇",使更多中國老百姓買車的願望得以實現。

當時雖然國產車質量不夠穩定,外觀也以模仿為主,但供不應求的市場現狀和極具性價比的價格優勢,讓國產車並不擔心銷量問題,反而會受到產能制約。首先就是供應商層面,類似行星架、軸承等核心部件的供應商體系是十分薄弱的,甚至手動變速箱的企業都很少,只能依賴瀋陽三菱、唐山愛信、南京依維柯等合資變速箱企業。以奇瑞為例,它的變速箱最早是由奇瑞江西贛州齒輪廠製造,同時還要依靠杭州依維柯等公司進行設計,整個乘用車變速箱剛剛起步。

●曇花一現的AMT

進入2000年,更多的中國品牌新車如雨後春筍,當時國產車主要以手動擋和AMT為主。比如奇瑞QQ,奇瑞A1等,但國人的駕駛習慣和對頓挫感的高要求斷絕了AMT發展的契機,而且在加油平順性和經濟性上也不如CVT變速箱,用曇花一下形容AMT在國內的發展再準確不過了。

“不配”生產變速箱的齒輪廠

●2003年中國CVT之路正式開啟

如果說到中國自主CVT變速箱的開山鼻祖,那必然要聊到奇瑞汽車。早在2003年,奇瑞就成立了奇瑞精機,也就是專注於研發自動變速箱的部門,從名稱上不難看出,當時的奇瑞要打造的是中國版的愛信精機。在該部門成立的背後,除了客觀條件的推動之外,其實也有一些迫不得已的無奈,大體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

“不配”生產變速箱的齒輪廠

“不配”生產變速箱的齒輪廠

“不配”生產變速箱的齒輪廠

●異軍突起的邦奇CVT變速箱

在2003年-2010年奇瑞埋頭潛心自主研發CVT變速箱的這段期間,比利時邦奇在國內自動變速箱CVT領域開始發力,其CVT產品覆蓋到東南、海馬、吉利、比亞迪、長安等眾多中國品牌車企,幾乎等同於JATCO在日本CVT變速箱供應商的地位。

“不配”生產變速箱的齒輪廠

邦奇CVT的前身是荷蘭DAF集團旗下的一間工廠,之後在1975年被沃爾沃收購,並在1999年位於歐洲成立了研發中心。但是,主打CVT業務的邦奇CVT部門並沒有受到歐洲市場的眷顧,在業務停滯不前以後,同年,該部門又被採埃孚收購,成為了採埃孚旗下的CVT部門。2006年,比利時邦奇集團收購了ZF的CVT部門,之後眼光獨到的決策層看準中國市場,並在2007年成立了邦奇自動變速箱(南京)有限公司。在這樣的背景下,邦奇CVT變速箱才大量出現在各個中國品牌的車型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