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的區別在哪裡?

呵呵5701010589795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如果給以艦炮作為主要武器的水面作戰艦艇做個排行,那麼戰列艦無疑是老哥大,戰列巡洋艦就是二當家的,重巡洋艦就是老三,上述三種戰艦都是二戰時期除航母之外的主力戰艦,其主要任務是在水面交戰中以強大的艦炮火力摧毀目標(不過在二戰時期,隨著海戰模式的變化,水面炮戰的地位有所下降,主力艦之間的交戰很少出現,戰列艦大多去幹岸轟的活去了。)

二戰時期的英國“聲望”號戰列巡洋艦。


戰列艦的概念可以追溯到風帆戰艦時代,其名稱就源於風帆時代的戰列線戰術,現代戰列艦是指由1906年英國“無畏”號戰列艦開創的無畏型及超無畏型戰列艦,其最主要的特徵是採用統一口徑的重型艦炮,可以實施統一火控,同時採用蒸汽輪機推進,提升航速,配置厚重的裝甲以抵禦對方重型艦炮的轟擊。戰列艦作為海上霸主的地位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航空母艦和潛艇的崛起。在二戰時期,各國戰列艦其實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1922年《華盛頓條約》之前設計建造的舊式戰列艦,經過現代化改裝升級後繼續服役,另一類是在《華盛頓條約》簽訂後設計的新型戰列艦,在條約框架內(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406毫米)設計的通常被稱為條約型戰列艦,但條約失效後各國新造戰列艦多有超出條約規定,比如排水量7萬噸,裝備460毫米艦炮的大和級。

史上最強戰列艦: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


戰列巡洋艦其實是英國海軍在20世紀初葉基於自身的戰略需求和當時的技術水準創造出的主力艦類型,是作為“裝甲巡洋艦殺手”的角色出現的,具有與戰列艦相當的噸位和火力,但航速更快。英國人的主要目的是用戰列巡洋艦打擊敵對國家海軍的裝甲巡洋艦,以保護海運線,而在主力艦交戰中擔任己方戰列艦隊的前衛或後衛。戰列巡洋艦的最大特徵就是航速快,在20世紀初葉,戰列艦的普遍航速在21節左右,而戰列巡洋艦的航速能夠達到25節以上。但是,由於當時船舶引擎技術的制約,為了提高航速只能加裝更多的鍋爐,佔用更多的重量,導致戰列巡洋艦隻能削減裝甲,因此戰列巡洋艦的裝甲防護較同期戰列艦薄弱。日德蘭海戰中,3艘英國戰巡的瞬間爆沉暴露出戰巡防護不足的弊端,同時,隨著船舶動力技術的進步,採用燃油鍋爐和新型蒸汽輪機的戰列艦在保持強大裝甲的同時也可以將航速提高到25節以上,甚至30節以上,成為性能更為均衡的高速戰列艦,這使得戰列巡洋艦逐漸消亡了,實際上在一戰後各國基本不再建造戰列巡洋艦。到二戰時期,真正的戰列巡洋艦僅有英國海軍的2艘聲望級和1艘“胡德”號(沉了2艘)。日本海軍的4艘金剛級本是戰巡,在兩次大戰間經過改裝後成為高速戰列艦(其實舷側主裝甲比一戰英國戰巡還薄,在戰時沉了3艘),此外,德國海軍的2艘沙恩霍斯特級和法國海軍的2艘敦刻爾克級也被歸為戰巡(1沉1癱2自沉),不過更多地是從作戰使命進行界定,從技術上已經與最初的戰巡概念頗有不同,更傾向於高速戰列艦。

二戰最悲催的戰列巡洋艦:英國海軍“胡德”號。


重巡洋艦這一艦種源於兩次大戰之間簽訂的《華盛頓條約》和《倫敦條約》,它並不是巡洋艦技術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由國際政治決定的技術限制下出現的艦型。《華盛頓條約》規定各國新造巡洋艦排水量不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203毫米,這種艦型被稱為條約型巡洋艦,於是各國競相建造了大批203毫米艦炮巡洋艦,競爭激烈,為了遏制這種勢頭,《倫敦條約》又限制了巡洋艦的噸位比例,同時將條約型巡洋艦區分為兩類,主炮口徑在155毫米以上的為A級巡洋艦,也就是重巡洋艦,主炮口徑在155毫米(含)以下的為B級巡洋艦,即輕巡洋艦,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重巡洋艦的概念直到1930年才正式確立。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的區別僅在於口徑,與噸位、裝甲無關。

德國海軍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其標準排水量高達14000噸。


在二戰時期,區分戰列艦和重巡洋艦主要看噸位和艦炮口徑,戰列艦的噸位通常在30000噸以上,裝備283毫米口徑以上的艦炮8~10門,舷側主裝甲帶在300毫米以上。重巡洋艦的噸位通常在9000~15000噸,裝備6~10門203毫米艦炮,舷側裝甲的變化較大,早期重巡僅在要害部位敷設輕量裝甲,後期重巡加強防護,但舷側裝甲帶也基本在100~150毫米,遠遠無法抵禦戰列艦炮彈的攻擊。至於戰列巡洋艦僅限於上文提到的少數級別,它們與戰列艦的區別不是太明顯,其舷側主裝甲帶已經達到戰列艦的水平,但水平防護仍比較薄弱。


崎峻戰史


在辨明這三種艦種之間的關係之前,我們對戰列艦(BB)和巡洋艦(CL)(CA)之間的關係。

二戰參戰的戰列艦由主要由《華盛頓海軍條約》(即一戰結束後列強國家對彼此海軍的總噸位、建造規格、火炮口徑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規定限制的公約)失效後改造的一批老式條約艦以及二戰期間下水的更為先進的戰列艦組成,它們的噸位基本都在30000噸以上,主炮口徑絕大多數在365mm以上,裝備有厚實的主裝甲帶(除了沙恩霍斯特和敦刻爾克這種奇葩戰列艦),在戰艦隊中承擔最主要火力輸出任務,也是一個國家國力象徵和震懾敵國的主要工具。

相較於戰列艦國之重器的地位,巡洋艦就是一個幹髒活累活的老牛。巡洋艦,顧名思義,就是需要兼具遠洋航行能力與強大火力的艦種,因為對補給和泊岸的要求相對較低,所以具有很好的適航性,因此被歐洲老牌強國委以鎮壓及支援殖民地的任務。而在艦隊對抗中,巡洋艦因為火炮口徑小(通常在152mm到203mm之間),裝甲薄弱卻有比戰列艦更高的航速,因此主要出任火力支援、機動艦隊護航及防空等角色。

那麼說完戰列艦和其小弟巡洋艦,我們就來說說戰列巡洋艦,戰巡這個概念最早起源於英國,因為英國需要大量艦隊維護其在世界殖民地的權益,故而需要一種兼具戰列艦主炮威力同時又具備巡洋艦遠洋適航性和航速的軍艦,所以戰列巡洋艦應運而生,他兼備火力與航速,其防護能力也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二戰參戰的戰列巡洋艦主要集中於英日兩國,譬如英國的胡德,日本的金剛、比睿,但戰列巡洋艦的構想在實戰中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戰巡這種軍艦早於戰列艦退出歷史舞臺。

圖片依次為:美國戰列艦依阿華號,英國戰巡胡徳號以及日本重巡洋艦愛宕號。





王魯九班


戰列艦是貫穿於工業革命後各國主力戰艦的統稱,現代意義上的戰列艦定位在1906英國的無畏級戰列艦。而這時的戰列艦秉持著大口徑艦炮、厚重的裝甲、較低的航速。由於這一時期的巡洋艦噸位都在4000噸左右,主炮口徑都在155左右,就是一個大號的驅逐艦

而英國人想能不能有一型只針對對方巡洋艦的軍艦,它擁有戰列艦的主炮也擁有巡洋艦的航速,於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戰列巡洋艦就誕生了。由於當時技術還不夠完善。在軍艦體積一定的情況下,要增加速度就必定要增加鍋爐,而在主炮口徑不變的情況下,那隻能削減軍艦裝甲的厚度和主炮的數量。而為了給鍋爐騰出位置就必須把艦體拉長,所以相信,所以相較於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的身體更為修長。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一戰結束之後,各國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條約大大限制了各國大力發展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於是各國就將精力放在了巡洋艦身上,將原來4000-7000噸的巡洋艦提升到10000噸左右,這時就被稱為重型巡洋艦,而後來又為了限制重型巡洋艦的發展,又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限制重型巡洋艦的數量,而大家又發展輕型巡洋艦,注意輕型巡洋艦和重型巡洋艦並無大小之分,而是按照口徑來分的,重型巡洋艦口徑一般在200毫米以上,而輕型巡洋艦口徑一般在155毫米以下。


這應該是美國波特蘭級重型巡洋艦滿載排水量10200噸
日本最上級輕型巡洋艦滿載排水量為13668噸,因為超出了條約規定被稱為最嚴重的違約艦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戰列艦,重炮重甲;戰巡,重炮輕甲;重巡,輕炮輕甲(相對前者)。

戰列艦是傳統主力艦,二戰時期戰列艦多在3萬噸以上,火炮口徑通常在305-460毫米,並配備同檔次(可防禦一定距離戰列艦主炮)的裝甲。條約型重巡洋艦,主炮在155毫米以上至203毫米,排水量萬噸上下。配備同檔次裝甲(可防禦一定距離巡洋艦主炮)。戰巡是個介於二者之間的艦種,有著巡洋艦的速度和防護,同時擁有戰列艦的火力和噸位。戰巡既可以補充戰列艦數量不足,輔助己方戰列艦一起對付敵軍戰列艦,也可以壓制對手重巡以下輔助艦隻。簡而言之就是遇見敵軍戰列艦跑得了(跑不了也可以拼一下),遇見敵軍巡洋艦打得贏(也追得上)。在英軍的戰術想定裡,以戰巡作為前哨,可以憑優勢火力掃蕩對方的前哨的巡洋艦,從而遮斷敵人耳目,讓己方戰列艦搶佔有利戰位。然後還可以憑藉不亞於戰列艦的火力和超越戰列艦的速度提升己方的輸出,甚至夾擊敵人的戰列線。但實際使用中則並沒有什麼太搶眼的戰績,反而屢有折戟沉沙。雜而不精,如果遇不到理想的預定場景,反而地位尷尬。


錫兵中士


偽軍迷,隨便講講。

戰列艦噸位在二戰而言,噸位從3萬多噸至6,7萬噸,主炮口徑從305毫米到460毫米,航速一般從23節至30餘節。裝甲較厚,主裝甲帶一般可以抗住自身主炮從交戰距離發射的穿甲彈。

戰巡排水從兩萬多噸至四,五萬噸,主炮從280至381,航速往往大於30節,有的甚至能跑到35節。裝甲相比戰列艦削弱,往往只能抗住次一級甚至次兩級主炮的射擊。

重巡排水從6,7千噸至近兩萬噸,主炮以203為主。航速在30節上下。裝甲配置也是抗住自身火力級別。


foxfool


這三種軍艦都是重型水面艦艇,都可以作為水面艦艇編隊的旗艦。

這三種重型水面艦艇中,二戰前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已經都合併成了戰列艦或者叫快速戰列艦,重巡洋艦是成為了水面艦艇編隊的主要力量。

按照倫敦海軍軍備限制條約的分類,戰列艦是在排水量在一萬多以上,主炮口徑大於8英寸的重型軍艦,當時條約規定戰列艦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16英寸,這種戰列艦叫做條約型戰列艦,像英國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都是這種,但是二戰中的戰列艦排水量和艦炮口徑都遠遠超過了這些規定,但是這些規定可以瞭解戰列艦的基本情況。

而重巡洋艦則是排水量1萬噸以下,主炮口徑是8英寸就是203毫米以下,但是大部分的重巡洋艦都是用203毫米作為主炮口徑,輕巡洋艦的排水量限制和重巡洋艦一樣都是1850噸到10000噸,主炮口徑小於155毫米,大部分國家都是用152毫米作為主炮口徑。

這三種軍艦的主要區別就是排水量的大小和主炮口徑的區別。

而戰列巡洋艦是早期由於艦船動力系統的技術水平的限制,在裝甲和火力上進行取捨的結果,簡單的說就是戰列巡洋艦具備戰列艦的火力和速度,但是隻具備巡洋艦的防護能力。一般來說戰列艦設計的時候,都是遵循一個自己的裝甲不能被自己的艦炮打穿的原則,但是巨炮和重甲的代價就是重量,而當時的鍋爐系統是沒有辦法提供所需的動力,於是當時的戰列艦的航速普遍不高,一般只有20節左右,而巡洋艦的航速一般可以有30節,為了追上敵方的巡洋艦,英國人提出製造一種有巡洋艦的航速但是有戰列艦的火力,為了這個目標,那麼犧牲的就只有防護了,戰列巡洋艦的主要作戰對象是巡洋艦,那麼裝甲只要能扛得住巡洋艦的主炮就可以了。

戰列巡洋艦在一戰以前風靡一時,但是在日德蘭海戰中,戰列巡洋艦大部分都是被編排在主力艦隊中,這樣戰列巡洋艦速度的優勢無法體現,但是防護力差的毛病卻突出的暴露了出來,英國和德國被擊沉的都是戰列巡洋艦,這次海戰證明,用速度換防護的思路被證明是行不通的。而隨著技術的發展,能夠提供充沛動力的鍋爐系統被開發了出來,這樣使製造火力速度防護均衡的戰列艦成為可能,就是跑得快,大炮猛,能扛揍,但是海軍的軍備競賽使各國均不堪重負,於是各國開始坐下來談判,通過了為期十年的倫敦海軍軍備限制,限制新的戰列艦製造,這段時間被叫做海軍假期。

在假期裡邊,不能造新的戰列艦,但是各國也沒有閒著,各國使用新的技術,把原來戰列巡洋艦都改裝成快速戰列艦,這樣的戰列艦也就相對性能更加均衡,這裡邊日本的4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最有名,這四艘老金剛在二戰的太平洋戰場非常活躍,屬於勞模級別,參加的海戰遠遠超過大名鼎鼎的大和武藏。

二戰中,戰列巡洋艦這個艦種已經沒有了,原來的戰列巡洋艦已經全部被改裝成快速戰列艦。不過在二戰的海戰中,戰列艦已經是成為了海戰的配角,航空母艦在海戰中確立了自己的戰場地位,而到了二戰結束後,曾經的鉅艦大炮紛紛退役,海戰空戰化成為了海戰的主要特徵。


有痰


戰列艦實海上的霸主,兼具火力,防護力,機動性的平衡,火炮口徑在14到18英寸之間;戰列巡洋艦是在強調機動性但犧牲防護力的產物,一般航速要比戰列艦高3-5節; 重巡洋艦是噸位比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次一級的大型作戰艦艇,噸位多在2萬噸一下,火炮口徑一般是8英寸,航速比戰列艦高,與戰列巡洋艦差不多,防護力一般。


南嶺春曉


名稱字少的死得快



土豪、中產、小康的區別


艦艏行處是長城


噸位、口徑、艦員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