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马拉松递国旗事件”说爱国与不爱国

2018“奔跑中国”苏州(太湖)马拉松女子组比赛发生的“志愿者递国旗事件”,引发出网民关于“爱国”主题的讨论,引人关注。

目前这场马拉松赛事的组织方尚没有做出正式回应,但侧面了解到说是有“在运动员到达终点前递国旗”的规定,如果真是如此,那真是荒唐。

实际上,可从网上看到一些运动员双手高举或身披国旗的冲线的图片,真不明白这样的规定制定者的根据是什么。

借“马拉松递国旗事件”说爱国与不爱国

志愿者干扰运动员

仅就马拉松赛事而言,目前许多省会城市以及一些诸如苏州这样的名城,都在举行规模不等的马拉松比赛,有的还冠名“国际”。

从个别发生非专业参赛者猝死事件中了解到,一些地方的马拉松赛事有很浓很浓的商业气氛,其中也有的地方添加了很强的政治色彩。

笔者以为,一场体育赛事没有必要添加太多的政治色彩,比如这次苏州太湖马拉松比赛,虽然有外籍运动员参赛,但充其量还是属于一场地方性体育赛事活动,有必要如此兴师动众吗?

一位当地的体育界资深人士说,举办体育赛事,应该按照相关赛事规则行事,即便想拍出一些“好看”的图片,也要在运动员冲线后再递国旗拍照。

借“马拉松递国旗事件”说爱国与不爱国

何引丽落在后面

我认为,在运动员冲线后最应该做的是送上一瓶水,供运动员蔌口(这时候不能多喝水),而不是递上国旗,能不能少一些这样的表面文章,而多一些人性化的关怀?

1月18日,苏州太湖马拉松赛事在雨中进行,看到那两位志愿者先后违规进入赛道,硬给运动员递国旗,即便不是为了一个“好看”的镜头,而“饱含”爱国意义,呈现的却是一个精疲力竭的运动员手举一面湿漉漉国旗的画面,会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

或许正是这样的长期习惯性的灌输,使得国民也习惯于政治化思维,不管什么事都联系到国计民生,不管多么小的事情也习惯于联系制度和体制来评价。这就是一种“国旗效应”的反面效应。

其实,体育就是体育,马拉松就是马拉松,太湖就是太湖,其自身的内涵已经足够丰富,做好其本身比什么都好。

还需要指出,曾有这样两句话:“凭党性干工作,看政绩用干部”,前一句没错,后一句会给干部们带来很大压力啊!

借“马拉松递国旗事件”说爱国与不爱国

差一点差很多

可以说关心这场马拉松赛事并对“递国旗事件”进行评说的大多数人都是爱国者,绝大部分人的心中都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而大多数人给予递国旗的志愿者以差评,就是希望不要把表面化的东西做得太过火,更不要以爱国与否进行道德绑架。

因此,不应该对在马拉松赛道上掉落国旗的运动员何引丽进行指责,令人欣慰的是,网上除了极少量杂音外,更多的人都表达了爱国从心的愿望,这才是主流民意。

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让马拉松回归马拉松”,正确!有网站评论“马拉松递国旗,别拿添乱当爱国”,赞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