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皇帝“放逐出皇宮”的瓷器,最後的歸宿其實是這裡

現代人看瓷,官窯、名人、皇室成員使用過的古瓷,最值錢。你想想,皇上用的,肯定都是層層篩選出來的,那肯定都是當時最好的,所以我們就會先問這個瓷器的身份,是皇上身邊的紅人,那肯定是有其優秀的原因的,這樣如此下來,越來越多有身份的瓷器成為了現代的寵兒,但當年那些,明清皇帝的御用瓷器,從燒造到使用中產生的殘次品、落選品、損耗品都怎麼處理的,你知道嗎?

這還要從“源頭”說起:明清兩朝於江西景德鎮設置御器廠(清代改稱“御窯廠”),專門為皇家燒造御用瓷器。為保證御用瓷器所體現的權威性,宮廷對御窯瓷器的燒造一直有嚴格的管理制度。

那些被皇帝“放逐出皇宮”的瓷器,最後的歸宿其實是這裡

據文獻記載,燒造御用瓷器成品率極低,明代琢器成品率大致為十分之一二,到清代御窯瓷器成品率也僅提高到三分之一。而御用瓷器的揀選標準非常嚴格,僅有部分瓷器最終進入宮廷,其他均成為落選品。從窯址出土的落選御窯瓷器來看,御用瓷器的挑選標準包括造型是否端正、釉色是否純正、彩料髮色優劣、紋樣工整與否等等。

那些被皇帝“放逐出皇宮”的瓷器,最後的歸宿其實是這裡

生產時出現的殘次品、挑選後的落選品都必須被處理掉。有意思的是,不同時期處理方式並不同:

明代洪武到宣德時期是將器物打碎後集中掩埋;

正統到弘治時期是打碎後隨窯業垃圾傾倒而不再掩埋;

嘉靖以後直到雍正六年是將其存在窯廠庫房內;

雍正七年至乾隆八年,落選品隨大運瓷器一起運到北京,變賣或賜人;

乾隆八年以後,除黃釉瓷器和禮祭器外,其他類別落選品均直接在景德鎮變賣。

那些被皇帝“放逐出皇宮”的瓷器,最後的歸宿其實是這裡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江建新介紹,2014年以來發現的部分遺物,不見於傳世品和以往的考古出土品,具有填補御窯瓷器空白的重要學術意義。如在相關發掘區域出土了明代正德釉上彩瓷器半成品,包括花盆、渣鬥、成摞的碗盤等。這些瓷器的內壁和外底施白釉,已經瓷化。但外壁不施釉,是為了在澀胎上施低溫釉彩,然後入爐進行二次焙燒。這種半成品,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很少見到。

那些被皇帝“放逐出皇宮”的瓷器,最後的歸宿其實是這裡

而在御窯廠珠山北麓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明正統至成化時期的地層,並出土了豐富的瓷片。明正統至天順時期,御窯瓷器多不署正規年款,因此學者對這一時期瓷器的認識很少,甚至稱之為明代御窯瓷器生產史上的“空白期”。本次發掘出土的瓷器,不僅可以證明“空白期”並不空白,且不乏質量精細的產品。展品中的礬紅彩獅紋盤、綠彩獅紋盤、鬥彩繡墩、青花雙獅戲球圖繡墩等,堪稱御窯瓷器中的精品。

那些被皇帝“放逐出皇宮”的瓷器,最後的歸宿其實是這裡

在故宮博物院內考古中,南大庫清宮庫房區域發掘一處御窯瓷器殘片埋藏坑,出土了大量明、清御窯瓷器殘片。這是在景德鎮御窯遺址外第一次集中發現明、清御窯瓷器的殘器埋藏堆積。其中,雍正瓷胎畫琺琅黑地梅竹紋盤,在傳世品中未見完全相同器物。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一對清宮舊藏的黑地梅花紋盤,與之相近但又有所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