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的無法逃避的12個矛盾

1、集中與分散的矛盾。關於這個問題,我已經精神分裂過很多回了。這方面有太多出自投資大師金口的各類原則,比如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比如投資於一個行業應當買一家最好的公司和最差的公司。目前我的選擇是儘可能持有40只以上的個股。去年茅臺、平安、格力都是大漲,我全年一股都沒有淨賣出,但每個只股年初持倉應該都不到10%。要利潤最大化,當然是要集中投資於少數幾隻個股,甚至是滿倉加融資於1只個股。問題是股市是比足球比賽不確定性更強的一個領域。大盤也好,個股也好,會有太多事前幾乎不可能無法預測到的利空因素。誰會預測到2008年中國的牛奶行業普遍有三聚氰胺的非法添加?誰會想到百年老店雷曼就崩盤了?所以集中持有一顆即將爆炸的地雷,後果就不堪設想。當然有人能對具體的上市公司研究得非常深,而且股市對這隻股票的認識是理性的,則可以集中持股。就怕對個股研究得非常深入並且是正確的,但市場長期抱有偏見。安然、銀廣夏等公司崩盤前太多的人曾堅定看好。

2、風險與收益的矛盾。最典型的就是倉位的問題,往往是上漲後才後悔為什麼在低位的時候不對自己狠一點,在下跌後罵自己為什麼那麼貪。潛在風險與預期收益是互相矛盾的,不敢冒險必然賺不了大錢,但膽子太大,融資甚至10倍配資、股指期貨,就大大縮小了可承受的最大下跌,顯然是不明智的。

解決這個矛盾有很多很多方法,比如參考某個標的指數的市盈率,接近歷史高點就減倉,跌到歷史低點就加倉甚至融資。關鍵還是投資能力,有持續獲得超額收益的能力就長期重倉,沒這個能力就要謹慎。就比如巴菲特長期就是加0.5倍的槓桿,如果沒有這個槓桿,他的伯克希爾公司長期複合收益率其實就是13%多一點。倉位紀律也要與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預期收益率、生活習性相關。比如索羅斯就喜歡長期耐心等待機會。風險承受能力差的就不要幻想高收益率,要控制好倉位,追求高收益的就不要在市場下跌後罵證監會要罵要也先罵自己豬頭。高買低賣是非常重要的原則,一切與這個原則相悖的做法恐怕都是錯誤的。

3、老辦法與新市場的矛盾。

以美國來看,大宗商品、債券、大盤價值股、小盤成長股等資產,在20世紀基本上10年一個週期就要換一個風口。在2000年的時候有多少人把網絡股當作必然長到天空中的長青樹?當時羅傑斯發現在財經報紙上幾乎找不到大宗商品的報價。結果中國需求被大範圍炒作,石油價格從不到20美元一桶漲到了147美元一桶。不光是市場風口會轉移,投資方法也是如此。根據三五年前市場總結的“投資規律”,未必是長期有效的投資規律。個人曾在2014年上半年發現了一個“投資規律”,剛開始每隻搞大概0.5%的倉位,每天建倉5只,結果發現平均表現幾乎每天都要領先股指2個百分點。用這個方法,我在2015年第四季度的反彈中,收益率創了年內新高。又在2016年第二季度的反彈中,不少一季度買入的個股紛紛大漲40%,到年中的時候居然不虧了。可惜的是這個方法目前已經不適用了。

另外根據60日均線,上證指數或滬深300指數的周MACD等技術分析方法可以有很高的勝率來成功逃頂或抄底,但目前市場波動率降下來了,自然也不適用,或效果沒那麼好了。

4、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的矛盾。價值投資和趨勢投資基本上是相看兩相厭。價值投資者非常鄙視趨勢投資者,如同東林黨人看不起宮內的公務員一樣。問題是很多價值投資者其實是偽價值投資者,是初期虧損後捨不得止損以價值投資的名義意淫罷了,這些人往往不知道價值投資有哪幾種要素。當然趨勢投資說起來和價值一樣簡單,但奇怪的是很多趨勢投資人在累累虧損後最後發現還是價值投資是靠譜的辦法而趨勢投資是巫術。

個人感覺價值投資是好方法,長期肯定跑贏股指,收益率不可能太高,但睡得踏實。真正的價值投資者很少聽說因此而破產或老婆因為家庭貧困而跑掉的。中國民間有極多長期踐行價值投資,業績遠超王亞偉的個人投資者。他們對行業、個股的分析水平之高,讓我感覺到這方面沒有競爭力而不再做單純的價值投資。

趨勢投資相對於價值投資其實也有一些明顯的優勢,比如價值投資往往對研究透徹的個股產生長期持有的感情,但趨勢投資人在熊市初期就勝利大逃亡了。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波動幅度比較大的市場,趨勢投資很可能10年收益率是合格價值投資人的10-100倍之間。反正和一些趨勢投資的高人比起來,我這個價值投資與趨勢投資一起搞的機會主義者,我是抬不起頭來的。

世界上沒有完全的投資策略或方法。一些價值股的虧損可能要跨越一個五年計劃,一些趨勢投資的方法會在振盪市中反覆被打臉。不論哪種投資方法,下手之前就要研究透。不論哪種方法,只要掌握得好,在中國股市都非常容易賺錢。

5、宏觀經濟與股市表現不一致的矛盾

。對這個問題我說過很多次,奇怪的是多數人搞不清二者的關係。

經濟和股市長期來看是密切相關的,比如選擇20年內的兩次股市底點或高點,看看這2個時點一個經濟體GDP的漲幅,基本上是相同幅度的上漲。比如彼得林奇的書中就提到二戰後到1990年代美國股市和GDP都漲了大概50倍。

但即使是5年甚至是10年的股市,也可能和一個經濟體的經濟完全沒有關係。巴菲特在1999年特意舉過美國股市的例子。從1964-1981年,美國GDP漲了370%,道瓊斯只漲了1點,都是不到900點的水平。1981-1998年,另一個17年,美國GDP只增加了170%,股市大漲10倍。

股票投資中的宏觀經濟分析之所以是多餘的,就是因為一兩年的股市和經濟可能完全是相反的。1996年和1999年,中國GDP增速都是下滑的,股市卻是大漲的。2014年也是如此。搞不懂這個基本事實,不瞭解中外股市的這種普遍現象,說起股市一張嘴就談宏觀經濟,令股市策略分析成為一門庸俗的學問。股市分析報告當然是可以看的,價值在報告中的數據和事實,而不是結論。

有人經常抱怨說2007年到現在,美國,印度等國家的股市紛紛創出新高,中國的上證指數只有當年高點的50%。股市基本面分析基本是多餘的,不過還真要掌握一些基本常識以避免犯大錯。2007年以來中國股市的市盈率降了三分之二,而美國和印度等國應該不會降甚至是升了。美國的利率也比2007年低得多,而中國利率降得不多。

經濟和股市還有一個關係,那就是股市往往是經濟的先行指標,最簡單的道理,股市會反應未來的預期,降了利率,推出了財政刺激方案,GDP還沒有升上來,股市就能提前反應一部分。

中短期的股市,經濟形勢好只是股市的利好之一,並非充分條件。經濟形勢好,股市估值低,股市相對於債券、信託、房地產、實體經濟投資具有更好的相對投資價值,利率下降提升股市的估值水平,都是股市的利好,不同的時期,決定性的利好是不同的。

6、個股經營業績與股價脫節的矛盾。不僅股市往往不能成為經濟的晴雨表,好公司股價節節下跌而潘金蓮股持續大漲也很普遍,不僅中國股市如此,國外股市也那鳥樣。就比如說1998-2000年(區間情況記不太清楚了,有興趣可以詳細搜索一下),當時美國的價值股表現低迷,而很多根本沒有經營利潤並且可持續經營能力有很大疑問的公司股價大漲特漲。於是擅長價值投資的老虎基金的羅伯遜的基金被不斷贖回,在價值股最低迷的時候被迫清盤。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股價也是不斷下跌,有投資者表示要在股東大會上向老巴扔西紅柿。結果網絡股崩盤了,價值股表現相對不錯,老巴沒有迎來西紅柿,倒是小布什被扔了鞋。

這裡正好說說我投資已經有六七年的貴州茅臺。茅臺當然是好公司,紅軍長征經過了茅臺鎮,於是大量開國功臣非常喜歡茅臺,尤其以周恩來為首。茅臺可以說是世界獨一無二的酒。但因為所謂的打擊三公消費和塑化劑事件,2013年茅臺全年跌幅高達39%,從最高位算最大跌幅高達45%,但當年茅臺的利潤增幅達13%。2014-2016年,47%、15%和53%,但利潤增幅只有1%、1%和8%。

格力長期以來就是全球空調行業的老太,平安的綜合管理水平很強,上汽當然是中國汽車業的龍頭。這些企業競爭能力很強,估值還很低,為什麼長期就是不漲呢?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半夜醒來後,一想到這些股票,就再也睡不著了。有時候甚至想,要不然我開始吸菸吧,每天吸1根,吸個十條八條的,這些股票就要進入牛市了。

上一段最後一句為杜撰。

反觀中國有大量的垃圾股,因為有重組的傳聞,有一些敢於拉漲或是各類運作的資金在運作,能從100倍市盈率漲到1000倍市盈率。

其實股市這種現象在各個領域都普遍存在。忠臣可能最後的結果是全家滅門,奸臣能四世同堂享盡人間富貴。老老實實堅持貨真價實的最後結果可能是破產,以次充好缺斤短兩的說不定能發大財。20年前985高校畢業的才俊,目前的收入說不定不如同村初中未畢業的二狗子因為拆遷發的財多。股市不是講道理的地方,要了解市場的客觀事實,賺自己高概率可以賺的錢,而不是長期當股市中可憐的批評家一篇文章只賺200元。價值投資會以極大的概率收穫超額收益,垃圾股的炒作在與狼共舞的同時做到假顛不痴。

7、成本價與現價的矛盾。不少人對於持有的股票虧損賣出心理上無法接受,也有人習慣對買入的股票設定一個盈利目標,比如30%,50%,100%。顯然這些做法都是把成本價當作一個非常重要的錨。問題是個股的價格受上百上千個因素的影響,股票投資人只能順應這個市場,而不能決定這個市場。怎麼可能市場上成千上萬的投資人會集體出手讓某個具體的投資人實現他預期的收益率呢?

忘記成本價是一種境界,以成本價為錨決定何時賣出是典型的投資錯誤。未來如果大概率有進一步的下跌,即使已經有50%以上的虧損也要乾淨利落地賣出,公司經營前景良好,估值仍然較低或雖然估值已經不便宜但市場情緒高漲大概率將進一步推高估值,則雖然已經盈利一兩倍也不著急賣出。憑技術分析交易的,則形態破壞就要止損,上升趨勢未變不管賺了多少都可以耐心持股。

8、極端情緒與市場拐點的矛盾。絕大多數人終生都要面臨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缺錢,所以進入股市這個可以不勞而獲場所的人必然受市場漲跌的極大影響,在極端行情的末期的貪婪與恐懼大概率將導致錯誤的操作。比如998點當天滬市成交量只有四五十億,6124點當天成交量高達兩三千億,早幹什麼去了?真正具有股市基本常識的人在2005年的998點,在2014年的2000點前早就滿倉加融資了(比如說偶)。不僅個人散戶如此,金融市場的大量偽專家也這鳥樣。牛頓、凱恩斯等人在股市中都曾鉅虧。不僅中國如此,股市歷史更長的美國也這樣。2000年互聯網泡沫末期對所謂新經濟的追捧達到了頂峰。1981年前後美國近20年的超級大牛市啟動之前,某全球知名的財經雜誌封面文章是《股市已死》。美國福特基金會曾於1980年在《華爾街日報》上特意做了一次廣告詳細披露了曾經受情緒影響犯的大錯:

我們犯錯你受益

金錢投資是一場零和遊戲。每有一個贏家,就必有一個輸家!如果你賣出的是我們買入的,或是你買入的是我們賣出的,就發財了!

1968年我們大量投資於股票,到1974年我們下跌了將近50%!在1973年到1975年期間,我們在地產上投資了超過1.5億美元——不是任何房地產,我們的投資集中在亞特蘭大——我們輸了個精光!1978的,我們從哈佛僱用了一名聰明的理論家顧問,他的“收益傾斜”模型告訴我們:能源股的價格被高估,而汽車股十分便宜。聽起來十分有理,於是我們在8美元賣出了得克薩斯油氣公司,在60美元買入了通用汽車。我們損失了33%。如果你與我們所做的正相反,你就能賺進430%!

所有投資者都會做出一些錯誤決策,但我們借得特別多——而且經常不斷。如今,你們終於有機會從我們的錯誤中獲益。一年只有1萬美元,你就能收到我們的財務委員會季度會議紀要,從中你可以看到我們的投資哲學。每年再多花2.5萬美元,我們就會每月用電話告知你我們對市場的見解。一年只要10萬美元,你就能夠收到我們的交易記錄單副本,這樣,你就知道每天不該做什麼了。這就是我們的“反向理論”。

這樣的邀約可能顯得奇怪,你不妨這樣去理解:我們總是無法做出對的決定,但如果你讓你從我們的錯誤中受益,我們也就終於找到了一種從錯誤中受益的方式。現在就註冊吧。時間有限。我們馬上就要重組我們的投資組合,我們不想看到你們也犯下同樣的錯誤。

福特基金會

由於中國股市80%多的成交量由散戶完成,因素中國的公募基金普遍能取得跑贏股指的業績,但唯獨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大行情的初期。公募基金年度業績不如指數的發生在2006年、2009年和2014年,都是大漲行情剛起步的時候。2006、2007、2008、2009、2011、2014年,券商在第一年末對這些年的預測是被全面打臉的。熊市末期的思維市場和牛市末期的牛市思維,多數人都要在未來的行情中犯大錯。

再發一段劉姝威2015年第二季度說的一段話:“當我發表《股指萬點不是夢》第一篇文章時,我估計需要三年到五年的時間滬指能夠上漲到萬點。但是根據目前股指上漲速度,我估計2016年上半年滬指可能上漲到萬點,而且在向萬點上漲的過程中,股指不會發生大幅度回調,因為鉅額資金不斷湧入股市。目前大量資金湧入股市是無法阻擋的,股市已經成為居民唯一的投資渠道。”

9、勤奮與收益率容易成反比的矛盾。在其他領域,勤奮一般與成就是正成比的,銷售、體育、工業生產、學生的學習尤其如此。不過股市中的勤奮如同科研一樣,勤奮未必是好事,關鍵要在正確的方向上勤奮,否則可能就是南轅北轍。1999年我入市的時候,股市的知識和信息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如果不去券商商業部,得看第二天早上的報紙才能看到個股的收盤價。到了現在要看股評之類的信息,恐怕應有盡有,券商的投資報告汗牛充棟,大量的垃圾信息即使看到噴血也未必賺錢。

紫荊十三去年10月的一篇大數據分析文章中,對2016.11.26至2017.9.30,各家機構的分析師總共發佈了43,146篇A股公司分析報告,排除三種報告:針對新股的報告、前120個交易日全都在停牌中的股票(反正也買不著);前120個交易日內上市的次新股(對評價前120個交易日的回報有擾動); 所有諸如“迴避”、“中性”、“謹慎/審慎推薦”等偏負面的評級和所有下調評級的報告。分析的“正面的、能買的老股”報告共15,085篇。從超過滬深300的相對回報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研報發佈之後相對回報一路走低,到100個交易日後(約5個月)平均會輸滬深300將近8%:

從絕對回報來看,分析師推薦股票有三大規律:一是漲了才推;二是推完就快見頂了;三是跌了40個交易日左右(約2個月)見底開始反彈,但120個交易日(約6個月)才堪堪回本:

可見投資報告的作者也普遍因為個人情緒的干擾而普遍犯錯,這類報告的結論就是垃圾。當然報告中整理的一些數據和基本面材料還是有價值的。

股市投資和科研都是需要勤奮的,關鍵是努力要在正確的方向上。股票投資的一些常識性知識,普遍適用的投資方法、投資策略,股市歷史知識等才是有價值的信息,是應當勤奮演習的。要不要調研呢?彼得林奇喜歡調研,巴菲特不喜歡調研,他們都挺成功。調研是講究方法的,沒有這個方法,與其花這個時間到上市公司聽一些正確的廢話,還不如做間接基於公開信息的研究。我在目前的崗位上做股票投資,管理的產品能在基金中排名接近前四分之一,從不去調研,從不參加券商投資策略會,也基本不看券商的行業、公司報告。

10、絕對收益與相對收益的矛盾。這個矛盾和前面說的風險與收益的矛盾有些相似之處。入市投資或是投機當然是為了取得正收益即絕對收益,只有極少數情況例外(比如不久前流傳一個痴情小男生牽掛不下他一個叫嘉婕的前女友,全倉買了江南嘉捷的故事,這種情況下買入就不是為了賺錢)。不過很多明白人恰恰把絕對收益的最終狀態和其中的過程搞混淆了。絕對收益是一個追求的最終過程,而不是全過程都要達到的一個狀態。人類社會有很多大矛盾,是必須要通過比較極端的方式來達到目的的。比如說戰爭,不想死人不想受損失,乾脆直接投降。再比如說市場競爭中企業對市場份額的爭奪,價格戰、技術升級的競爭甚至是各類拿不上臺面或違法的不正當競爭。如果不想承擔本金的浮虧,那也很簡單,中國有大量實際上可以剛性兌付本金和收益的各類理財、信財產品,就不要到股市中以一個只要絕對收益不接受虧損的巨嬰的面目出現。風險與預期收益正成比是基本的金融市場規律之一。

可惜的是最終金融市場將令不接受本金浮虧的投資人面對越來越低的無風險收益。麥道夫只給投資人長期年化10%的回報就吸引了數百億美元的鉅額資金,一手打造除了部分國家養老金制度、永遠無法還清的國債等國家層面的疑似龐氏騙局之外的最大龐氏騙局,中國前幾年信託產品普遍可以有12%的年化回報,這不是笑話嗎?任何一個笑話聽得多了毫不可笑,同樣金融市場上的笑話不會長大期存在。

當然,有些機構比較巧妙地設計出一定程度的浮虧由自己承擔,但客戶的收益部分要拿出來分享的安全墊模式,算是一種雙贏。出資承擔了對方更多的風險,當然要分得超額收益。

個人的理念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只要在一定的經驗和正確的理念之下,通過對投資品種的深入瞭解,按一定的策略進行投資,承擔看起來很大的風險,卻是取得長期超額收益的必要選擇。對於中國的底層人士(當然我也是底層人士),與其抱怨社會固化,不如勇於面對挑戰,適度放大風險,同時通過深入研究、遵守一般規律,在機會出現的時候可以考慮放手一搏。競爭和市場博弈是比較殘酷的,但金融市場自以為是的中高層人士有太多的人其實市商低得如豬頭一般,要想戰勝他們,還是非常有希望的。打個不太適當的比方,戰爭中投降確實可以避免傷亡,但弄不好投降後被屠城。中國的金融市場還是有很多機會的,真正中國如果成為發達國家了,社會階層更加固化了,金融市場的機會就更少了。那時候自己的子女成年了想拚爹,結果發現自己不成器的爹當年被手遊、紋身、網購、出國拍照發朋友圈所耽誤而不是把小資本投入在金融市場的大機會中,那真是兩代人的杯具了。中國如果自甘墮落,甘心當個農業國行不行?不甘心就要冒大量的風險,大飛機、半導體芯片哪個不是一大堆的風險還前途未卜?國家要追求超額收益,實現經濟奇蹟要冒險,個人怎麼就要追求四平八穩的絕對收益?

11、擇時與買入持有的矛盾。按巴菲特的理念,股票投資就是買入好公司的股票長期持有。巴菲特的不少語錄是被修改過的,巴菲特的投資媒體報道的往往是片面的,開嘴就是巴菲特的恐怕九成的人根本沒有讀過巴菲特一年一度的給投資者的信。巴菲特手上除了可口可樂、政府僱員保險公司、富國銀行等少數公司外,絕大多數股票的持有期限不到10年,普遍就是三四年。另外巴菲特資金量極大,美國股市的換手率很低,資本利得稅高達20%,巴菲特當然要長期持股。在中國可未必如此。2008年的大熊市中,之前表現極好的但斌(我2007年看了他在牛市頂點附近出的書後非常羨慕有300萬元可以申購他基金的人)以高倉位伴隨了整個熊市,據說被投資人毆打。但斌的理念是不錯的,就是他看中的公司擁有長期的核心競爭力,股價大概率將在中國經濟的成長中不斷創出新高。問題是這些公司在2007年的估值實在是太貴了,另外在比較明顯的大熊市中一動不動是否合適?打仗就不能戰術後撤退保全實力以覓更好的戰機?公司經營不善就一定要硬挺直到流動資金耗光從而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

中國股市一定是可以擇時的,當然主要是大週期的擇時,而不是要躲過100點下跌的那種擇時。方法當然多得很。即使在香港、美國這樣的成熟資本市場,都有令人信服的擇時方法。最簡單的A股也適用的就是根據指數在歷史高點和低點的市盈率。不知道方法可以學,但因為錯誤的理念或是懶惰而不擇時,就太可惜了。

12、長期投資與短期投資的矛盾。據一些公開報道,2014年下半年的上漲行情初期,不少大機構,特別是追求穩定收益的大機構,在市場剛開始起漲的階段就大幅減倉,因為全年的任務完成了,又到了下半年甚至是第四季度,先把當年的獎金鎖定再說吧,免得最後一兩個月戀戰導致獎金落空。沒想到當年11月和12月恰恰是數年不見的大漲行情。當年公募、私募如果取得上證指數漲幅相同的收益率,就能在行業中排名前20名。犯這種愚蠢的錯誤,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把短期投資目標的重要性排在了長期投資目標之上。

一些比較經典的投資,長期來看收益率高得驚人,其實算下來年化複合收益率普遍不到30%,甚至不到20%。比如說中國一些名聲大噪的私募基金,如果成立時間在8年左右或以上的,未必年化複合收益率能達到20%。中國房地產價格自從1998年以來漲幅驚人,但多數城市的複合年化漲幅在20%以下,甚至15%都沒有。對於有較好前景的投資標的,如果僅僅是短期漲幅較大就賣出,就往往錯失長期更大的驚人漲幅。不要說李嘉誠次子在漲了幾倍後把騰訊的股份賣給南非一家機構的例子了,就說大概在1960年代美國德州儀器的例子,從5美元一股漲到250美元一股,隨後的大跌至50美元一股,即使暴跌80%,也是當初起漲點的10倍。

一般金融機構在市場上的年度考核目標是錯失較大行情普遍的誘因,而個人投資者反正沒有人給自己發獎金的,就不要執著於自己賬戶的年度收益率,這是相對於機構投資者的另一個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