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名勝」清涼山走一走,涼涼人生我木有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

我點燃燭火溫暖

歲末的秋天”

秋天涼涼,週末想出遊,小編帶你去個好地方~

清涼山

地理位置

清涼山位於南京市鼓樓區清涼門內,是南京城西的丘陵山崗,山勢橢圓,蜿蜒伸展於漢中門至定淮門一帶。山高100多米,方圓約4公里,建有清涼山公園。跨虎踞路石頭城與之遙相呼應,一雄渾壯闊,一寧靜深沉,互為映襯。

「金陵名勝」清涼山走一走,涼涼人生我木有

由來

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石頭城,踞於南京城西隅,相傳諸葛亮曾稱金陵形勢為“虎踞龍蟠”,虎踞就指今清涼山。戰國時楚威王於此置金陵邑,山存有城,名石城山。三國時,東吳改築石頭城,亦名石頭山。另說自江北而來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北宋時更名清涼山,至今。

「金陵名勝」清涼山走一走,涼涼人生我木有

景點

駐馬坡

駐馬坡是清涼山最早的遺址,關於“虎踞龍盤”最早的說法最早來自於諸葛亮。公元208年,曹操率領的千里船隊把賣草鞋出身的劉備逼的走投無路,多虧諸葛亮及時出使江東,遊說孫權,才使兵力稍遜的孫、劉得以結成聯盟,並勝拒曹操,演義了精彩絕倫的赤壁之戰。史料記載:諸葛亮有一次經過秣陵(今南京),曾經騎馬仔細的考察了當時南京的地形,他看到了以鐘山(紫金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樣蜿蜒盤附於東南,以石頭山(清涼山)為終點的諸山,又像猛虎似的雄踞在長江之濱,這樣的天然風光氣質使他不禁感嘆到“鐘山龍盤,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金陵名勝」清涼山走一走,涼涼人生我木有

於是回去力諫孫權,孫權於211年遷都於此,在金陵邑的基礎上修建了“石頭城”,清涼山因此稱之為“石頭山”。史料記載;駐馬坡在清涼山東大門內,此處以立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所寫的“駐馬坡”刻石。

掃葉樓

掃葉樓在西側山坡上,是座三開間二層翹角木結構建築,為龔賢舊居。龔賢(1619~1689年),字半千,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詩人,明亡後在清涼山定居。他曾作自畫像,手執掃帚作掃落葉狀,因之稱掃葉樓。

「金陵名勝」清涼山走一走,涼涼人生我木有

清涼寺

清涼寺又稱石頭清涼大道場、清涼陟寺,位於南京城區西部清涼山上,法眼宗祖庭,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該寺前身為五代十國楊吳順義三年徐溫始建的興教寺。南唐聖元元年(937年),李璟在此避暑納涼,改寺名為“石頭清涼大道場”,後主李煜親題“德慶堂”。

「金陵名勝」清涼山走一走,涼涼人生我木有

文益長居此寺,並建法眼宗。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重建。明建文四年(1402年)由朱棣重建,改額為“清涼陟寺”。後歷經太平天國、中日戰爭、文化大革命等劫難破損。2003年,重建並於2009年開放。

崇正書院

崇正書院在清涼寺東側山坡上,明嘉靖年間修建。整個建築依山勢而宜,綠樹掩映,古雅清靜,院內假山、水池、涼亭、徊廊相連,以及隨宜點綴的花草、竹絲,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書院共三進,前兩進兩側有遊廊相連。第三進稱“清涼勝境”,築於高處,正殿是一座高6 米、寬16米、深20米的重簷翹角古建築,殿前有水池與石刻的流水龍頭,西側是二層的“江天一線閣”,東側有假山、水池、六角亭。現崇正書院闢為中華奇石館。館東邊有駐馬坡、翠薇園等景點。1980年,南京市政府撥款重修崇正書院,由著名建築專家楊廷寶親自指導設計方案,歷時兩年竣工。

「金陵名勝」清涼山走一走,涼涼人生我木有

魏源故居

魏源於清宣宗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在龍蟠裡購下草房一處,緊鄰烏龍潭,取名小卷阿,在這裡著書立說,其中受林則徐委託編纂的《海國圖志》影響最為深遠。魏氏後人世居於此。今龍蟠裡20號尚存小卷阿遺址,而魏氏後人已絕。惜陰書院揹負盔山,1910年由繆荃孫主持,據此創建江南圖書館,以鉅款購入錢壙丁丙八千卷樓藏書六十萬卷,及武昌範月槎木樨香館藏書四千五百餘種。江南圖書館名稱多次變易,後歸入南京圖書館,現址為該館特藏部。

「金陵名勝」清涼山走一走,涼涼人生我木有

獨特秋景-銀杏谷

銀杏谷處於清涼山公園內山體的一處平地,落葉較多的時候,整個銀杏林鋪滿黃色的銀杏葉,像一張天然的地毯,令人陶醉不已。預計到本月中旬,銀杏谷將進入最佳觀賞期。

「金陵名勝」清涼山走一走,涼涼人生我木有

本文部分內容收集於網絡,如有侵權,版本權歸原作者所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在24小時內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