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選舉·趨勢|美國政治極化方向與兩黨2020大選策略

在美國中期選舉結束數日後,此次選舉帶來的衝擊仍在持續。從選舉結果看,民主黨時隔8年重奪聯邦眾議院多數席位,而共和黨保住了聯邦參議院的多數席位。由於競爭激烈, 一些關鍵州席位啟動了重新計票程序,選舉的最終結果仍未完全出爐。但選舉所體現出美國政治生態的變化已經較為清晰,並將對接下來的美國政治運行和下次總統大選帶來深遠影響。

選舉體現出美國政治生態的三種突出趨勢

此次中期選舉時間節點非比尋常。選前,美國先後出現“郵包炸彈”和“猶太教堂槍擊案”兩起惡性政治性暴力活動,讓選舉的氣氛變得非常緊張,也起到了一定的催票效應。兩黨為了選舉也不遺餘力,耗費巨大資金開展政治動員。據統計,兩黨為此次選舉花銷超52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此次中期選舉的投票人數和投票率也有明顯上升。據統計,中選投票人數達到1.14億人,比2014年中選增加超過3000萬人,投票率創下近50年新高。這種高熱情、高投票率使得選舉所表現出的趨勢變得更加明顯。

第一個趨勢是政治動員舉國性不斷提升,選民情緒在投票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傳統觀點認為,美國選民更關注地方事務,對聯邦層面的政治活動和政客並不關心。各州立法、行政受到聯邦政府黨派輪替的影響較小。這種認識已經不再符合美國政治的現實。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調查,過去幾十年裡,美國選民對其州長和州議員變得愈發陌生,但對參議員或總統候選人有著更強烈的感情。從1998年到2012年,投入參議院競選的資金翻了一倍,而州長競選投入幾乎沒有變化。美國媒體普遍認為,本次中期選舉也不再聚焦地方議題,選民的投票意圖是評判特朗普總統的施政表現。

這種趨勢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選民不再關心候選人提出的具體主張,而是針對每次選舉的突出議題做出情緒性的選擇

第二個趨勢是兩黨支持者的分層愈發清晰。從選舉結果看,兩黨基本延續了2016年大選的選情態勢。民主黨繼續在東西兩岸、城市地區、青少年、女性、少數族裔和高等教育人群中佔優;而共和黨則在中部、鄉村地區、中老年、男性、白人和低教育人群中佔優。這種清晰的分層限制了兩黨的政治動員方式和政策主張,使得傳統的紅、藍州劃分不再起效。兩黨需要根據支持者的政治偏好設計策略。例如,民主黨推行“民粹化”主張很難吸引政治上較為溫和的城市、高收入和女性選民支持。而共和黨的政見如果過於複雜,則很難被其支持者接受。

第三個趨勢是民主黨的人口結構優勢正在不斷擴大。2016年大選,雖然特朗普在選舉人得票上明顯勝出,但希拉里的普選票比特朗普多了200萬張。分析機構普遍認為,隨著少數族裔出生人口的不斷增多和美國進一步的城市化,民主黨的選民人口優勢將不斷擴大,甚至將在2030年左右建立起絕對優勢。從此次選舉情況看,民主黨在選區劃分仍十分不利的情況下,仍然在眾議院翻盤,人口結構因素在其中產生了重要作用。據美國相關統計,18歲至29歲選民的投票率相比2016年增幅超過50%,而民主黨在這一人群中佔優。在佛羅里達、德克薩斯等共和黨的傳統地區,受益於少數族裔的增多,兩黨的差距正在顯著縮小。

政治極化正向碎片化、部落化方向發展

與2016年大選一樣,本次中期選舉展現出極為亢奮的政治氛圍。兩黨均展開了積極的政治抹黑行動。選後形成的兩黨各控制國會一院的情況,未來兩年兩黨在國會的黨爭將持續上演。從總體趨勢看,從2010年開始的美國政治極化浪潮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

政治極化的領域與兩黨核心政見差異偏離。2009年至2010年的“茶黨”運動是美國傳統保守勢力的一次反彈,其核心議題主要針對“大政府”、“奧巴馬醫改”等傳統政治議題。奧巴馬任內,兩黨也主要為這些政治路線上的“左右”之爭爭論不休,甚至造成政府關門等嚴重危機。但如今,美國國內政治中的極化已不再聚焦於“政府大小”的問題,而是如何對待非法移民、如何應對少數族裔對美國傳統價值的衝擊、如何平衡安全和隱私、如何評價政治人物等一些更為具體的議題。

政治極化正在變成各種政見群體的極端化、激進化。雖然兩黨爭鬥的色彩在減弱,但在移民、族裔、女性等具體問題上,美國民眾的極端化、激進化程度並未減少。基於這些具體議題,選民在互聯網上組建了各種陣營和聯盟,熱衷於傳播政治憤怒言論和不知真偽的轟動性新聞。選舉前發生的“郵包炸彈”和“猶太教堂槍擊案”正是這種政治憤怒的極端情況。去年以來,美國已經發生多起類似具有政治目的的暴力極端事件,美國政府和兩黨似乎都沒有能力阻止此類行動。女權運動“我也是”(me too)則是另一種代表,該運動沒有清晰的黨派指向,卻有著強大的否決政治能力。

這種趨勢繼續發展將形成美國媒體擔心的“政治部落化”情況。即各政見群體均採取防禦性姿態保護本集團的利益訴求,不願通過妥協方式解決問題。移民、族裔等議題上的激烈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兩黨對其他傳統議題的關注,加強了美國政治的內向化趨勢。

政治右轉面臨變數,經濟右轉仍在持續

此次中期選舉結果將成為兩黨預估2020年大選、調整策略的重要依據。共和黨方面,特朗普總統認為其既定策略基本起效,黨內的保守派、“特朗普派”議員在增多,政治搖擺的議員在減少。這有助於共和黨在下次選戰時團結一心,減少內耗。但是,共和黨在佛羅里達和得克薩斯兩個大州的優勢縮小、丟掉堪薩斯州州長席位、丟掉艾奧瓦州眾議院席位等新情況也將讓特朗普微調其策略,重點做傳統“紅州”的工作,運用其政治資源維護上述地區的選民利益。特朗普也將避免將非法移民問題與族裔問題掛鉤,改善其移民政策在中間選民的形象。

民主黨方面,該黨的既定策略與實際結果出現一定出入。民主黨本希望用帶有鮮明進步主義色彩的“藍色浪潮”重點衝擊共和黨的傳統選區。但從實際效果看,“藍色浪潮”並沒有成為一場政治海嘯,進步主義色彩鮮明的民主黨候選人多是在民主黨的固有優勢選區勝選。與之相對,溫和的民主黨候選人是搖擺選區的最大贏家,他們不僅奪走了眾議院28個關鍵選區的近半席位,並且贏得了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堪薩斯州和伊利諾伊州在內的關鍵州長競選。選舉結果讓民主黨的內部力量更加平衡、多元,但溫和派和“左翼”存在內耗的可能。

兩黨圍繞2020年大選所做出的策略將直接影響美國政治的整體方向。在政治層面,兩黨的民粹主義路線在本次選舉中都遇到了一定波折,兩黨均發現極端性民粹言論“弊大於利”,樹敵過多。兩黨均可能主動降低政策主張的極端色彩,開展差異性的政治宣傳。美國政治的民粹化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稀釋,政治右轉的趨勢或許將告一段落。

在經濟層面,兩黨的共同點正在增加。此次選舉中,經濟和貿易議題重要性顯著下降,兩黨很難在經濟議題上形成激烈爭執。特朗普執政後兩黨以絕對多數通過減稅和預算案也體現出這種階段性共識。以被廣泛視為民主黨2020年總統大選熱門人選的參議員謝羅德·布朗為例,其在經貿、關稅、多邊貿易協定上的主張看法與特朗普如出一轍。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