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遠方》:生活沒有詩意的逃離,是義無返顧之前的掙扎

《我要去远方》:生活没有诗意的逃离,是义无返顾之前的挣扎

在看到這部地震題材的電影之前,提前了十多分鐘入場。

我很好奇這部電影的主題會是什麼?

首先想到的是一部關於英雄的話題,如震災英雄?又或是一項科研的發明?

總之,我千想萬想沒猜到這是一部關於“地震人”的電影。

《我要去远方》:生活没有诗意的逃离,是义无返顾之前的挣扎

怎麼說“地震人”呢?我小時候讀過周易的地攤本,大概是講地震來臨時的幾種徵兆,裡面不乏一些鬼神傳說。大概是山神預警、飛禽走獸的變化,書上詳盡了一些奇異變化,以算命的視角來訴說這些怪象,充滿了荒誕的獵奇以及大千世界變化。

對於百姓來說,大部分人沒有“地震人”的概念,他們只知道氣象臺。在《我要去遠方》第一次聽到了“地震人”的概念,也是第一次知道在一些偏僻的地方還有這樣的工作存在。

《我要去远方》:生活没有诗意的逃离,是义无返顾之前的挣扎

從片名來講,《我要去遠方》是一種詩意化的逃離。對於想要擺脫某些現狀的人來說,遠方充滿著新鮮、未知和詩意。

對於地震專業的學生來說,遠方意味著從事地震工作經常要去野外,條件很差,比較艱苦。比如電影的開鏡就是三個人搞勘測工作,野外測量、記錄。

《我要去远方》:生活没有诗意的逃离,是义无返顾之前的挣扎

如果這是一部日本電影,它該是充滿文藝質感的小清新片。《我要去遠方》包含著生存的成長和掙扎,在義無反顧之前的徘徊。

畢竟,苦讀十年寒窗,從金字塔的校無跳到社會,他們可以想象社會的競爭和殘酷,卻無法面對與世隔絕的重複。他們有著大好的青春要去奮鬥和拼搏,怎麼可以被這樣接近退休狀態式的工作絆住腳步。這是片中楊凱所排斥的,他無法想象著未來的悽苦。

《我要去遠方》也正是代表了一部分中國大學生進入機關底層生活的一種狀態,與他們想象的公務生活相差千里之遙,一輩子與面朝黃牛的放羊娃為伴似乎辜負了這四年的大學生活。

《我要去远方》:生活没有诗意的逃离,是义无返顾之前的挣扎

以什麼樣的身份進入這個社會,對於我們這種工作十多年的人來說並不重要。對他們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意義重大。他們的成長需要肯定,需要儀式感。

在《我要去遠方》的故事線裡,不光有著事業的主線,還有一條頗為重要的愛情線。楊凱的女朋友和他因為實習地方不同,一個去了偏僻的小鎮,一個去了大城市。自從去了大城市以後,女朋友變得越發的忙,她覺得他不成熟,沒有事業感,提出分手。

正是女朋友的分手,徹底掐斷了楊凱奔向大城市的熱情。因為以前想著逃離,所以他的心思全用在如何把車胎的氣放掉、如何翻牆頭、如何對付安臺。這盆冷水澆下來的時候,他開始冷靜的思考了這份工作的意義。

《我要去远方》:生活没有诗意的逃离,是义无返顾之前的挣扎

如果說從物質角度來講,我是不希望楊凱留在山裡氣象臺。就是對比同學在氣象臺的優越環境 ,也希望這個青年有一個更好的出路。

但是,艱苦的工作總是需要人來執行、完成的。艱苦工作能鍛鍊一個人的意志,這是事業所給你超過物質的部分,是值得一生追求的。

《我要去远方》:生活没有诗意的逃离,是义无返顾之前的挣扎

當然,楊凱留在臺裡還有一個原因是廖星。一個能沉下心來做事業的女人是值得被肯定的,也是值得相守一生的。

從這條愛情線來講,它又有點像《山楂樹之戀》。現實中,也有很多表現好的公職人員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肯定,成為單技術骨幹,獲得晉升。

每個人的際遇並不會因為你的起點低,或是你的工作偏遠而被否認,真正能影響你一生的是恆心與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