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的騰訊:危險與救贖


二十歲的騰訊:危險與救贖


騰訊的創始人團隊,居中為馬化騰

騰訊二十歲了。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騰訊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與百度、阿里巴巴被稱為“BAT”。

中國互聯網也被人稱為“三足鼎立”。但如果從市值和規模來看,騰訊和阿里巴巴的雙寡頭格局才符合實際情況,百度被甩在兩位巨頭身後。

關於騰訊生日和阿里的雙11,阿里和騰訊曾發生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在2016年,馬雲和阿里巴巴將天貓雙11晚會搬到了騰訊的大本營深圳,在媒體中心的大屏幕上,交易總額正在一遍又一遍刷新。

馬化騰則在當天給所有騰訊員工(包括前員工)派發了總計3000萬元紅包,併為在職員工配送300股騰訊股票,慶祝騰訊十八歲成人禮。

按照當時的騰訊股價,這些股票價值約為6萬港幣,在騰訊股價的巔峰時期,這些股票價值超過13萬港幣。

剛剛過完47歲陽曆生日的馬化騰,將在明年春節後迎來人生中的第4個本命年。“本命年犯太歲,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故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即度過本命年如同邁進一道檻兒一樣。

不過馬化騰的本命年彷彿提前來了,進入2018年,騰訊股票每股價格一度攀至476.6港幣,在那之後便一蹶不振,市值縮水超過萬億,市值規模跌出全球前十。

在10月2日國慶長假期間,騰訊宣佈進行第三次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調整後全新成立了CSIG(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和PC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將原來的七個事業群整合為六個,全面推進“TO B”戰略。

在騰訊公司的弱冠之禮前,重新出發。

五個青年的創業故事



1998年11月,馬化騰、張志東、許晨曄、陳一丹和曾李青五位創始人共同創立了騰訊公司,地點就在深圳賽格科技園一間狹小的辦公室內。


二十歲的騰訊:危險與救贖


騰訊創立之初的辦公室

馬化騰1993年從深圳大學的計算機專業畢業,此後進入了深圳潤迅通訊發展有限公司,工作是編程工程師,主要負責是尋呼機軟件的開發。此後,他一路升遷至開發部主管。

這段經歷也讓馬化騰明白,軟件開發的最大意義在於實用,而不是開發者的自娛自樂。這段主導產品開發的經歷,也影響了他的一生。

2018年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在主持馬化騰和李彥宏的對話中講了一個故事,平時他在微信上邀請馬化騰參加一個飯局或者聚餐,馬化騰一般都是幾天也不回覆,但是如果是說到哪款產品有問題,馬化騰在10秒鐘之內就會回覆。

也是因為這段工作經歷,在創業之初馬化騰選擇了做尋呼系統。

當時騰訊的主營業務是為尋呼臺建立網上尋呼系統,這種針對企業或單位的軟件開發工程是所有中小型網絡服務公司的最佳選擇。但是,1998年年底,摩托羅拉的尋呼機部門整體被裁掉,宣告了尋呼機時代的結束。

尋呼機的時代結束,那麼肯定要有另一種通信工具來替代。

手機和計算機在當時依然是奢侈品,但是其所帶來的高效率通信,讓馬化騰感覺到手機的時代遲早會來。

在1999年2月,騰訊選擇做即時通信服務,與無線尋呼、GSM短消息和IP電話網互聯,這就是OICQ,也就是QQ的前身。

此時,騰訊從一家“TO B”服務機構用戶的公司,變身為一家“TO C”服務個人用戶的公司。

OICQ起初靠模仿以色列人做的ICQ,其是商標所有權在一家美國公司手中。2000年,ICQ的母公司美國在線將律師函發給騰訊,要求OICQ改名,騰訊不得已將OICQ改名為QQ,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2000年,第一次網絡泡沫席捲整個中國互聯網,本來就沒有風險投資支持的騰訊,進入了最為困難的時期。當時騰訊想把剛開發出來的ICQ軟件賣給深圳電信數據局,價格為60萬元,即便價格如此之低,最後交易仍然失敗了。不管是搜狐還是網易,也都不屑於購買這個軟件。

交易不成那就只能繼續做下去,OICQ雖然是模仿來的,但是以馬化騰的性格,是不可能一直模仿。

ICQ當時只有好友在線是才可以聊天,而且一但用戶換電腦以前添加的好友就會消失,這並不符合大量網吧用戶的使用習慣,而QQ則採取的雲端儲存解決了這2個問題。

ICQ當時通過給企業定製通訊軟件盈利,而QQ則免費為消費者提供基礎服務。並且不斷根據國人的使用習慣進行更新、優化。

隨著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QQ的用戶數量也得到了快速增長。那段時間馬化騰和其他工程師們最擔心的不再是倒閉,而是服務器支撐不住。


二十歲的騰訊:危險與救贖


2000年的聖誕晚會是騰訊第一次晚會,臺下僅坐著50多人


2000年6月,騰訊QQ的註冊用戶數突破千萬。2001年2月,騰訊QQ註冊用戶數增至5000萬。2002年3月,騰訊QQ註冊用戶突破1億。


而2002年,中國網民總數量僅為5910萬,幾乎人手一個QQ號。隨著用戶的增長,馬化騰開始要考慮獲取資金以支撐業務發展。

QQ用戶規模雖然龐大,且保持高速增長,但是無法單獨產生收益,還需要每天輸血。後來選擇加入了通信運營商的“移動夢網”,得以實現了盈利,但也為後來遭遇的一次危機埋下了伏筆。

另外一方面,馬化騰也開始準備商業計劃書四處尋找國內國外的風險投資,最終得到了盈科數碼和IDG的第一筆投資。彼時,IDG和盈科數碼分別向騰訊投資220萬美元,各佔騰訊20%股份,馬化騰及其團隊持股60%。

2004年6月16日,馬化騰帶領騰訊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發行價3.7港幣。後來馬化騰曾回憶當時的上市時的騰訊,市值6億美元,融資2億美元。

騰訊的危險與救贖



騰訊QQ在早期沒辦法獨立產生收益,只能依賴於運營商的移動夢網,甚至嚴重到騰訊當時得不到互聯網人的認可,其戰略定位也是一個即時通信服務商。

就在2004年騰訊上市前一天,運營商業務遭到整頓,騰訊的收入遭到重大打擊。雖然上市成功,但馬化騰並未覺得大功告成了,反而讓他開始認真思考騰訊的未來,過度捆綁運營商,是無法長久發展的。

2005年,馬化騰提出“在線生活”的新戰略主張,把騰訊定位為“全方位滿足人們在線生活不同層次的需求”的互聯網公司。

在此基礎上,馬化騰將公司30個部門重新組合,梳理出5個大的業務模塊。此外,騰訊還決定引進了一批全新的人才。

那段時期是騰訊人才的井噴時期。現任騰訊總裁劉熾平在2005年加入騰訊;同一年加入的還有現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董事長湯道生,現高級執行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現任高級執行副總裁、騰訊廣告主席、集團市場與全球品牌主席劉勝義則在2006年加盟騰訊。

經歷過一系列的調整,騰訊終於擺脫了上市之初的局面,內部的業務規劃更加清晰;劉熾平、湯道生等國際化人才的加入也帶來了公司規範化。

只有競爭對手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這句話在騰訊的身上體現得更加明顯。

2007年之後,中國互聯網在2G上網和智能手機的推動下,開始進入平臺模式。

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分別佔據了搜索、即使通信和電子商務三個領域,多面出擊的騰訊最終成為即時通信之王。

從2005年到2009年,騰訊終於開始確立了自己的主航道,並且自我調整結束之後加快速度前進,BAT格局初成。

2010年對於騰訊來說是一個更有紀念意義的年份。2010年9月27日,360發佈了其新開發的隱私保護器,專門蒐集QQ軟件是否侵犯用戶隱私。隨後,QQ立即指出360瀏覽器涉嫌借黃色網站推廣。

2010年11月3日,騰訊宣佈在裝有360軟件的電腦上停止運行QQ軟件,用戶必須卸載360軟件才可登錄QQ,強迫用戶二選一。

這場各自為了各自利益的鬥爭一直持續到了2014年,雙方最終走上訴訟之路。

2014年10月16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判定:認定騰訊旗下的QQ並不具備市場支配地位,駁回奇虎360的上訴,維持一審法院判決。

這場360和騰訊的用戶爭奪戰被稱為“3Q大戰”。


二十歲的騰訊:危險與救贖


3Q大戰不僅僅是騰訊,也可以稱為中國互聯網的轉折點之一(來源:網絡)

在法律層面來說是360失敗了;但是在商業層面來說,360獲得了比騰訊更大的利益,巨大的關注度和用戶增長讓其稱為事實上勝利的一方。

但是這件事引起了馬化騰在產品層面的思考,他認為騰訊不僅僅是要做好的產品,還要做能夠讓人接受的產品。

就在3Q大戰結束之後沒多久,騰訊迎來了12週年,馬化騰給員工寫了一封公開信《打開未來之門》,在其中他闡述了開放的重要性。騰訊的戰略也調整為要做一個開放的平臺。


2010年之後的騰訊,進入到了另外一個全新的階段。

最具標誌性的事件是——張小龍團隊在2011年1月正式推出了微信。微信用戶數在2012年3月29日突破1億,僅僅耗時433天;突破2億則只用了6個月;2013年7月,微信的國內用戶超過4億,海外用戶超過1億。

微信很好的詮釋了騰訊的開放理念——平臺提供連接能力。

微信公眾平臺於2012年08月23日正式上線,曾命名為“官號平臺”和“媒體平臺”,這個舉措引發了媒體新一輪的革命,許多寫作者加入微信的公眾號平臺,成為自由媒體人;2013年8月,在微信5.0版本的更新中,推出了遊戲中心、微信支付等商業化功能;次年3月份,微信支付接口正式對外開放;1個月後,微信智能開放平臺對外開放。

2017年1月9日,微信團隊正式上線了第一批小程序,為商家、開發者和用戶提供更快速的服務能力。在2018年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宣佈微信小程序的日活躍用戶突破了2億。在2018年3月8日,騰訊公佈的當季度財報上,微信的月活躍用戶已經突破10億。

在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同樣談到了媒體變革。他還透露,微信公眾號的訂閱用戶總人數已經突破了23億。

微信之於騰訊的意義在於,不僅僅賦予了騰訊真正平臺化的能力以及實現開放和連接的戰略目標,也打破了新浪微博當時在社交領域獨步天下的局面。

微信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標誌性且無可替代的應用之後,騰訊也隨之成為無可爭議的霸主。

在企業層面上,在過去的8年,騰訊也四處出擊,以劉熾平為首的投資部門為騰訊投出了一個“帝國”。

劉熾平是高盛出身,精於資本運作。在整個2017年,劉熾平操刀騰訊超過120例投資案,包括入股唯品會、永輝超市等。平均每三天就要投資一家公司,這個頻率不僅僅超過眾多一線和老牌投資機構,也遠遠將阿里拋在身後。

如果再往前推,還有知乎、快手、搜狗、京東、大眾點評、美團、滴滴、58同城等投資案例,近的來說,則有在今年成為焦點的拼多多。

可以確定的是,中國互聯網的大半壁江山和騰訊都有交集。其中兩個比較經典的案例當屬搜狗和京東。

騰訊除了對於二者進行財務投資外,還將旗下的業務納入了他們的業務體系內,把難成氣候的搜搜給了搜狗,把看不到希望的拍拍和易迅網給了京東。而自己則迴歸到主業來,發展包括遊戲、內容娛樂和廣告等業務。


二十歲的騰訊:危險與救贖


在2017年烏鎮峰會上,王興和劉強東為馬化騰組了一場“興東飯局”

2018年3月,騰訊市值39897.38億港元(約合5085億美元),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企業。全球範圍內,騰訊市值排名第5位,僅排在蘋果、Alphabet、亞馬遜和微軟之後。這也是騰訊最為高光的時刻。

從10月到現在,馬化騰很忙,首先是進行了騰訊史上第三次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他在知乎上提出的問題,多少也代表了騰訊調整之後的方向——“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互聯網科技產業?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會帶來哪些改變?”

在烏鎮,他同樣談到了這個話題。馬化騰說,“問題主要是來源於我們過去的經歷,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這麼一個簡單終端的改變,但是卻造成一個產業界的重大轉型。基本上,我們在講的互聯網,我們90%以上都是講的移動互聯網,尤其是現在在5G推出的前夜,我相信可能這是未來很大的一個轉變的基礎。”

如果就一個人來說,二十歲的年紀對於一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禮記·曲禮上》將男子二十歲稱為“弱冠”,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且比較年少,故稱“弱”。

二十歲的騰訊,四十七歲的馬化騰,的確到了該變一變的時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