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抗生素有講究 一文讀懂抗生素的“前世今生”

小王最近比較勞累,出現了發熱、流涕等症狀,又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去醫院就診,就買了些頭孢類的藥物口服;張阿姨最近幾天總感到有些腹痛並出現腹瀉症狀,自認為是吃了不潔食物引起的,也買了些頭孢類藥物口服。頭孢類藥物中的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是目前廣泛使用的一種抗生素,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見到這些應用抗生素的例子。如今我國抗生素應用管理越來越嚴格,在很多城市的藥店中,如果購買抗生素就一定需要醫生處方,醫院開抗生素也有劑量和適應症的規定限制。但在很多情況下,很多患者一有發熱、腹瀉,甚至頭痛、頭暈等症狀,就認為自己是被細菌感染了,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先吃些抗生素,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在這裡讓我們對抗生素的相關知識做些簡單瞭解。

服用抗生素有讲究 一文读懂抗生素的“前世今生”

2012年8月15日,在河南省內黃縣一家醫院,醫務人員在為病人配藥。

(劉肖坤/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3647或021-63519288。)

很早以前,人們發現某些微生物對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抑制作用,就將這種現象稱為抗生。在古代,古人會用中草藥治療傳染病。雖然這些中藥不能被稱之為抗生素,但它們對造成疾病流行的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 殺滅作用。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從某些微生物體內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稱為抗生素。由於最初發現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對細菌有殺滅作用,所以人們一度將抗生素稱為抗菌素,但是隨著抗生素的不斷髮展,陸續出現了抗病毒、抗衣原體、抗支原體,甚至抗腫瘤的抗生素,顯然抗菌素這個稱呼不妥,還是抗生素更符合實際。

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培養葡萄球菌的營養瓊脂平皿受到了青黴菌的汙染,青黴菌菌落卻能將葡萄球菌溶解,並抑制周邊葡萄球菌的生長。經過實驗驗證,1929年6月,弗萊明把他的發現寫成論文並發表,他把這種青黴菌分泌的殺菌物質稱為青黴素。在牛津大學主持病理研究工作的澳大利亞病理學家佛羅理和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共同努力,經過過濾、濃縮、提純、乾燥,終於得到了一種黃色粉末,在1941年2月12日,一位43歲患有嚴重敗血症的倫敦警察成為青黴素臨床試驗的第一人。青黴素的臨床應用使一些傳染病的死亡率大大下降,無數人的生命得到了拯救。1945年,弗萊明、佛羅理和錢恩三人因在青黴素發現利用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青黴素那近乎神奇的療效使所有人為之振奮,醫生以為千年來禍害了無數人性命的細菌感染將從此可以控制。然而,在青黴素應用了一段時間後,醫生髮現它的效果變得不再如原來那樣好了,曾經用很小劑量青黴素就能控制的肺炎,到後來用很大劑量都仍然毫無效果。大家逐漸認識到,細菌在因適應青黴素而產生變化,這就是現在經常提到的“耐藥性”。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後人們不斷髮明、合成新的抗生素以對付各種病原菌。現在常用的抗生素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β-內酰胺類抗生素,主要包括有青黴素類,如青黴素、阿莫西林;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又分為Ⅰ-IV代;碳氫黴烯類和青黴烯類,如亞胺培南;單環類抗生素,如氨曲南。

2.氟喹諾酮類抗菌素藥物,如環丙沙星、氧氟沙星。

3.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黴素、羅紅黴素。

4.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慶大黴素、丁氨卡那黴素。

5.其他類,如四環素類、氯黴素類、林可黴素類、利福黴素類、多肽類、磺胺類、甲硝唑類等。

抗生素是抗感染的有力武器,但對任何藥物都應一分為二來看待,用的不合理也會產生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使用抗生素應持慎重態度。我們該如何選擇及合理應用抗生素?

1.正確選擇抗生素。根據疾病種類,應選擇針對此病常規的有效藥物,並考慮疾病在當地的耐藥情況,合理選擇抗生素。如病程較長或病情嚴重,應該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擇有效抗生素。如僅為流涕、鼻塞、發熱等感冒症狀,沒有明確細菌感染可能可以不用抗生素。如本文提到的小王和張阿姨,在沒有醫生指導和明確疾病原因的情況下,自行服用抗生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選擇適當的給藥途徑。治療輕、中度感染時儘量口服給藥;對嚴重感染則應採用靜脈給藥,靜脈給藥有間斷給藥法、持續給藥法等。

3.合理掌握劑量。一般患者可按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抗生素的劑量,對新生兒、腎臟、肝臟功能不全者需做劑量調整。

4.掌握療程。一般抗生素宜使用至體溫正常、症狀消失後2~3天。有研究認為,用藥4~5天能夠產生最大的抗菌效果,但超過10天就有耐藥的風險了。

5.如果急性感染在用藥48~72小時後臨床效果欠佳,可考慮調整用藥,使用抗生素不可用用停停、停停用用,也不能過於頻繁調換抗生素,這樣不僅達不到治療效果,還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造成疾病的反覆,延誤治療。

6.對於腎功能不全、燒傷、膿毒症、肥胖患者和新生兒來說,因為這類人群體內環境變化、血管組織間隙液體分佈改變、藥物代謝排洩能力的改變,他們與普通患者有著不同的藥代動力學特點,對這類患者我們可以根據PK/PD合理調整抗生素的劑量及給藥方式,比如使用時間依賴性抗生素(β-內酰胺類)時,可以用持續給藥的方式代替間斷給藥的方式,用更小劑量的藥物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達醫曉護”供稿

服用抗生素有讲究 一文读懂抗生素的“前世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