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正楷筆勢的方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直筆為努,不宜過直 ,太挺直則木僵無力,而須直中見曲勢;鉤為趯(tì),駐鋒提筆,使力集於筆尖;仰橫為策,起筆同直劃,得力在劃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筆為磔(zhe),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劃,以諸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瞭。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永字八法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豎為弩(用力也);

(4)鉤為趯 (跳貌,與躍同);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8)捺為磔(磔音哲,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1.點法

點,也就是"側"。在書寫時需要把毛筆的筆鋒側過來,因此得名。點是漢字的根源,橫、豎、撇、捺等筆畫都始於一點。

點有上點、下點、左點、右點、左上點、右上點、左下點、右下點等。

2.挑法

挑,形狀像鈍角三角形。"策"、"啄"、" "三者的書寫都與挑法類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橫法

橫,也就是"勒"。所謂"勒",原意指馬韁的末端銜在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狀相似。橫畫在書寫時,起筆和收筆需要勒住筆鋒,因此得名。

橫有平橫、凹橫、凸橫、腰粗橫、腰細橫、左尖橫、右尖橫等。

4.豎法

豎,也就是"弩"。在書寫時筆鋒猶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豎有直豎、右弧豎、左弧豎、腰細豎、腰粗豎、上尖豎、下尖豎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習慣稱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細撇、腰粗撇、彎頭撇、彎尾撇等

6.捺法

捺,也就是"磔"。在書寫時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頭捺、方頭捺、長捺、短捺等。

7.厥法

厥,筆畫形狀像人彎腰的姿勢,因此得名。古人又稱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鉤法

鉤,筆畫形狀"如長空之新月"。與" "末端相似。古人又稱為"戈法"。

鉤有直鉤、弧鉤、高鉤、矮鉤、斜鉤等。

永字八法其實就是「永」這個字的八個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分別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劃,以諸宗元所著中國書學淺說一書中解說較為明瞭。

(1)點為側(如鳥之翻然側下);

(2)橫為勒(如勒馬之用韁);

(3)豎為弩(用力也);

(4)鉤為趯 (跳貌,與躍同);

(5)提為策(如策馬之用鞭);

(6)撇為掠(如用篦之掠發);

(7)短撇為啄(如鳥之啄物);

(8)捺為磔(磔音窄,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也)。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意義淺釋

中國書法藝術,修身養性,傳承千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書法造型雖形態紛繁,莫不以"點"為基始。由"點"引伸則橫、豎、撇、捺各種筆畫應運而生,得氣象萬千。"永字八法"流傳至今已二千餘年,成為習書者的學習寶典。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永字八法", 教學獨特,方法簡便,強調從書寫大字入手,由大而入小,可培養紮實的書法基本功底。同時以基本筆畫「右側點」為筆法之基,依照筆畫進階順序:點→橫→豎→撇→捺→勾→挑→折,循序漸進,詳實分析用筆、行筆、力道、勁道及用墨等心法。讓初學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筆特質,靈活駕馭毛筆,在短時間內熟識永字八法的基本運筆方法,再配合十種基本字體結構的分析,瞭解字型組合間架要領,觸類旁通,逐漸契入書學的無窮妙境。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同時,將太極樁功以及太極運氣理念與書法練習相結合,學習體會在身體放鬆的狀態下,如何將身體的力量送到筆端,充分體會指法與筆法的運用。依靠太極原理,學員能自如調整書寫的疲勞,保持長久良好的學習狀態,令書法學習事半功倍。待基本筆畫了然於胸,可進一步臨摹楊老師書法字帖。將基本功穩紮之後,即可臨習歷代名家書帖,隨心應手寫就一手好字,遨遊翰墨之海。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本套學習方法,肩擔一份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不但融匯老師所學之精華,亦傾盡老師悲憫當代人心情浮躁,心無所依,快樂難求的窘境。悉心研究,推陳出新,令此套書法教學課程,日趨完善,幾乎人人可修,老少皆宜。小孩子能安住下來,培養靜定功夫,提升專注力。成年人在學習中,不但能讓身心獲得寧靜的歡喜,同時個人修為,性情,學養亦能得到提升。老年人則在這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不但心情得到舒展,身體亦能在書法與太極的相輔相成下,處於和諧狀態,不會覺得勞累。於此輕鬆愉悅的狀態下,不失為身心同修的養生妙計。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一支簡單的毛筆,一組樸素的文房四寶,如果能得到明師指導,就能令人沉浸其間,應定生慧,涵養性情,享受書法藝術的深沉與靜美,這就是傳統書法藝術贈予我們的無窮意義。願廣大書法愛好者,在書法求索的道路上,歡喜與成就同在,邁向智慧而喜樂的人生。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另外,也可用永字八法來解字,解字的過程會讓人產生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此時看到的字就已經不是單單的一個字,而是一個完美的結構,一個充滿線條感的畫。練字過程中運用該法,可以單單從字的結構組成來聯繫字的意思,從而得到自己對於這個字的獨特感悟,創造出對於這個字的獨特寫法,長此以往就能形成自己獨具風格的書法。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精解

點為側

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如鳥之翻然側下)

橫為勒

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於弩(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筆,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如勒馬之用韁)

豎為弩

努是有力的意思,豎畫取內直外曲之勢,如弓弩直立,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所以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體之全局,於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無力。(同努)

鉤為趯

謂作鉤時,先蹲鋒蓄勢,再快速提筆,然後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躍,需先蹲蓄力,然後猛然一躍而起。鋒不平出,為的是與策(挑)畫起筆相呼應。(躍的樣子,同躍)

提為策

策本義是馬鞭,這裡其引申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如策馬之用鞭)

撇為掠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簷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掠是拂掠之意)

短撇為啄

謂寫橫撇應如鳥之啄食。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如鳥之啄物)

捺為磔

這裡有兩層意思:其一指磔畫在字體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體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體開展舒暢、開放。其二是說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後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裂牲為磔,筆鋒開張之意)

八法結語,盧肇說:"永字八法,乃點畫爾。"但八法並非孤立存在,我們在考慮每個點畫如何安排,實際已涉及字的結體法則。因此,八法作者意圖,在想通過永字的剖析,來說明基本點畫的寫法和組合。

八法淵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點畫寫法為例,說明楷書用筆和組字的方法。其來源有以下幾說:

王羲之說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後漢崔子玉曆鍾、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這裡的隸,不是隸書,是指楷書,唐代楷書稱之為隸書,東晉時王羲之也以此稱,我們認為的隸書,稱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歷代以下,書者工於筆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晉之鐘繇、王羲之,唐之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顏(真卿)之輩,亦各家有書,所傳之,惜乎淪沒日久,真跡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傳在世。"

《法書苑》:"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智永說

宋陳思《書菀菁華》:"隋僧智永,發其指趣,援於虞秘監世南,自茲傳授遂廣彰焉。"

張旭說

宋朱長文《墨池篇》、《張旭傳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頌》及《顏魯八法頌》。

清馮武《書法正傳》中《書法三昧》雲:"凡學必有要,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永'字者,眾字之綱領也,識乎此,則千萬字在矣。"

論八法

唐李陽冰

"昔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

--唐·李陽冰

《翰林禁經》(唐·李陽冰)論永字八法

1、點為側,側不得平其筆,當側筆就右為之;

2、橫為勒,勒不得臥其筆,中高下兩頭,以筆心壓之;

3、豎為努,努不宜直其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下,最要有力;

4、挑為趯,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

5、左上為策,策須斫筆背發而仰收,則背斫仰策也,兩頭高,中以筆心舉之;

6、左下為掠,掠者拂掠須迅,其鋒左而欲利;

7、右上為啄,啄者,如禽之啄物也,其筆不罨,以疾為勝;

8、右下為磔,磔者,不徐不疾,戰行顧卷,復駐而去之。

清包世臣

《藝舟雙楫·述書下》:"聚字成篇,積畫成字,故畫有八法。唐韓方明謂八法起於隸字之始,傳於崔子玉,歷鍾、王以至永禪師者,古今學書之概括也。隸字即今之真書。"又云:"以'永'字八畫而備八藝,故用為式。"

--清·包世臣

包世臣論八法:夫作點勢,在篆皆圓筆,在分皆平筆;既變為隸,圓平之筆,體勢 不相入,故示其法曰側也。平橫為勒者,言作平橫,必勒其筆,逆鋒落字,卷(這個字不甚妥當,我以為應該用鋪字)毫右行,緩去急回;蓋勒字之義,強抑力制,愈收愈緊;又分書橫畫多不收鋒,雲勒者,示畫之必收鋒也。後人為橫畫,順筆平過,失其法矣。直為努者,謂作直畫,必筆管逆向上,筆尖亦逆向上,平鋒著紙,盡力下行,有引弩兩端皆逆之勢,故名努也。鉤為趯者,如人之趯腳,其力初不在腳,猝然引起,而全力遂註腳尖,故鉤末斷不可作飄勢挫鋒,有失趯之義也。仰畫為策者,如以策(馬鞭子)策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著馬即起也;後人作仰橫,多尖鋒上拂,是策末未著馬也;又有順壓不復仰卷(我以為應當用趯字)者,是策既著馬而末不起,其策不警也。長撇為掠者,謂用努法,下引左行,而展筆如掠;後人撇端多尖穎斜拂,是當展而反斂,非掠之義,故其字飄浮無力也。短撇為啄者,如鳥之啄物,銳而且速,亦言其畫行以漸,而削如鳥啄也。捺為磔者,勒筆右行,鋪平筆鋒,盡力開散而急發也;後人或尚蘭葉之勢,波盡處猶嫋娜再三,斯可笑矣。

現代沈尹默

書法上有講究,所謂"永"字八法,這個包含了8個筆法(筆畫:點橫豎撇捺提鉤,撇有兩種豎撇、斜撇)的永字,代表了練習書法的起點和功底究竟有多深。我們引申為:

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點",昂首,充滿自信和朝氣;

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豎",挺胸,充滿力量與美;

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飄逸瀟灑,看輕一切成績和榮譽;

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課;

1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2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3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4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5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6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7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8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9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10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11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12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13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14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15<>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16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17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18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19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20

看看這幾位書法大家對《永字八法》的解釋(建議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