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地宮裡設置的“弩弓”,有人說歷經千年後的今天還會發射傷人,是真的嗎?

歲月都江堰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描述的“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我們不能指責太史公在信謠傳謠,因為我們沒有證據,秦始皇陵不讓挖,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永遠無法對質。

司馬遷生活在秦始皇死後的一百多年裡,即便他是按照道聽途說在猜想,那個時代的武器製造水準,他多半是清楚的,所以,他老人家既然說秦始皇陵內有機關,萬一盜墓賊進入,萬弩齊發,給他來個萬箭穿身並非不可能。

但這種殺傷力肯定有時效性。

太史公生活的年代裡,弩弓機關仍然可以啟用,或許還有一丁點可能性,兩千二百多年後的今天,絕無任何可能。

一、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二、彈性勢能可轉化為動能。

以上兩點就是弓弩或任何類似弓弩的機關能夠發射弓箭或暗器的原理。

假設如太史公所說,這些埋伏在秦始皇陵地宮(假如的確有地宮)裡的弓弩機關一直繃緊著弓弦,就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他們進入觸發機關,他們這套設備的保養是個大問題。早點去盜墓興許真能碰上並享受到這種待遇,去晚了一定趕不上。

很簡單,從原理上來講,“力”沒了,產生不了彈性勢能了。

使弓弩產生彈性勢能的材質都是用竹、木、動物皮、骨、肌鍵製作的,都屬於有機物,在空氣中,有機物會腐爛分解。

兵馬俑中出土的弓弩實物

那位說了,古墓中空氣難道不是隔絕的?

當然不是,秦朝沒有真空機真空泵,墓門關閉的那一刻,一定有空氣在裡面,有空氣就一定會滿足腐爛的條件。

只有一種可能性,地宮關閉前,把裡面所有物質進行超高溫殺菌,持續一段時間,然後再把墓內空氣抽走,使之成為真空狀態,然後地宮的上下前後左右六個角度,使用的必須都是能隔絕空氣的建築材料,具備絕對的密封性。

哈,這不就是一包UHT瞬間超高溫工藝處理過的純牛奶或叫花雞嘛!

然而,不管是奶是雞,它的保質期肯定比他標註的要久一些,不用兩千年,兩年就會腐壞變質。

古代缺乏這種操作能力。

但毫無疑問,裡面的有機物腐壞的速度要遠遠慢過暴露在大自然中。

可能兩年,也可能二百年,有機物中的氫和氧以水分子的形式會脫掉,蛋白、脂肪會被微生物吃掉,支持彈性勢能的水分子、蛋白、脂肪全部流逝,最後只留下含有多數是碳、也含有少數磷、硅的混合物,這就是我們說的“碳化”過程,當它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可能還保有一定原來的形態殘骸,但內部結構早已破碎。

隨著盜墓賊帶來的空氣的湧入,它們會迅速地老化、脆化、粉化,只會比定陵發生的那一幕更加嚴重。


歷來現實


也許秦始皇的陵寢墓地之中設有弓弩機關,但時隔兩千多年,這些機關別說啟動,恐怕在墓地中能否還留有完整的殘骸也是未知之數。

秦始皇皇陵有機關控制的弓弩,這個信息的第一次出現是在100多年之後的西漢時期,在司馬遷的史書中有過記載,但較為遺憾的是並沒有經歷秦朝的司馬遷是如何得到這個信息,卻並沒有文件記錄,是他通過當時還存在、後來因故損毀的其他文獻進行過考證,還是他自己的個人理解?我們無從得知,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以秦始皇皇陵的規模,秦始皇生前在修建皇陵時,也必然會考慮到未來遭到盜墓的可能,對皇陵選擇佈防也絕對是必備的工作,其中目前已經通過技術勘探而發現的皇陵水銀就是其中防衛之一,所以理論上來講,皇陵內部設有弓弩機關是完全可能的。



尤其在戰國、秦朝時期,弓弩的發展也到了一個高峰,秦朝軍隊的弓弩天下聞名,因此也完全有可能借用到保護皇陵的任務中,而問題所說,假設說皇陵存在這樣的機關弓弩,在時隔兩千年之後,是否還能繼續使用,來殺傷探尋皇陵的盜墓人員,我個人的看法是:基本沒有可能!



至少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弓弩必然離不開木、竹材料,以及牛筋等材料做的弓弦,除非金屬物件可以保存,而木竹材料隨著時間的推移、風化等因素,必然也會腐朽不堪,至少從秦陵兵馬俑中的情況來看,遺留在現場的弓弩也只剩下腐朽不堪的木質輪廓,更談不上去使用,皇陵當中即便有機關,在上千年歲月的流逝下,恐怕早已只剩下痕跡。



當然很多人也有這樣一個想法,秦始皇陵上千年會不會一直處於絕對的密封當中?在這樣密閉之下,裡面的物件會盡可能地完整得到保存,在絕對的密封之下也許會延長墳墓內各個物品的保存週期,可畢竟經歷了上千年的保存,未來如果開啟皇陵,皇陵內部必然會重見天日,尤其是空氣,結合當年挖掘秦始皇兵馬俑和馬王堆漢墓,在打開的一瞬間墳墓內部除了金屬物件之外,其他的物件會瞬間損毀甚至消失,例如兵馬俑的顏色迅速消失,馬王堆漢墓中的藕片化作空氣,本來栩栩如生據說與真人無異的辛追夫人遺體也迅速膨脹腐化,造成現在的形象。所以史書中所記錄的弓弩機關,在未來可能進行的秦始皇黃陵挖掘過程中,恐怕也不會剩下什麼。

當然如果沒有得到絕對的密封,即便只有少量空氣進入,在經歷兩千多年的緩慢摧殘之下,這種機關也早已不復存在。


遼寧資深球迷


是真的,秦始皇陵地宮裡肯定有弓弩,機關,肯定好用。

有人說以前的材質,歷經千年,什麼木頭,牛皮,竹子早已經爛了,無法發射。

你們是太小瞧古代人的智慧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改變了人類的歷史發展。自己不會好好利用,反而被洋鬼子利用造出洋槍洋炮來侵略我們。




秦朝有恢復記憶的劍,壓彎了,可以自己恢復原樣,現在有嗎?現在的科技能做出來?

西漢,見日之光銅鏡,陽光照射到鏡面反射到牆上,銅鏡背面的字花紋都會出現在牆面,利用現在的科學技術也無法複製。


千年古木橋,現在還在使用,千年古木房屋建築依然健在,怎麼沒有腐爛?

秦始皇陵為什麼發現了還沒挖掘?古代就沒有盜墓的去挖掘?

只因為秦始皇陵裡面的各種機關,複雜精巧。秦始皇陵修建了38年,動用了70多萬人,多少能工巧匠在其中?

皇帝的陵墓都是要傳世的,一個小小的防腐功能也不知道?那些工匠都是吃素的?什麼不懂?

秦始皇陵裡的弓弩依然好用,依然可以連發,依然可以讓你有去無回。


龍飛鳳舞九天遨遊


這事一半真一半假,說他是真的,太史公司馬遷《史記》裡面記載的很多歷史事實通過考古發覺已經得到了證實,說他假,前面證實的都是存在和不存在的問題,但至於說某個東西,比如說“弩弓”能不能用,則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比如說秦始皇陵地宮裡可以肯定的是存在“弩弓”這種在古代來說十分先進且殺傷力十足的東西,但這種被塵封兩千多年的東西會不會已經壞掉了,或者說已經發揮不出原來的功效了,現在根本不能下任何定論。

除非說打開秦始皇陵地宮,在這過程中誰被射傷了或者說射死了,這是還可以說秦始皇陵地宮的“弩弓”不孬、很好,秦始皇陵的建造技術真高明,兩千多年的東西,還能一劍封喉……只要出了事說什麼都是真的。


但是秦始皇陵地宮的發掘在現在來說根本沒有任何計劃,也就是說從官來說根本沒有發掘的意向,雖然民間各種猜測各種推論甚囂塵上,但也僅僅是停留在口頭階段,裡面都是沒有證據證詞的信口開河之說。

當然,在眾多的不可能之中,很多人寧願相信太史公司馬遷《史記》記載的準確性,畢竟秦朝的事情,讓漢代的人寫出來,什麼可能性都是有的,即使秦始皇陵地宮的修築是當時的最高機密。

但那是在秦朝,對於身居漢代的司馬遷,一個滅亡了的朝代是藏不住任何秘密的,尤其是處在司馬遷的位置上,很多常人得不到的秘密,在他來說,已經不再是秘密。話說回來,要是秦始皇地宮裡的“弩弓”真的管用,人進去被射死怎麼辦?


歷史三日談


我認為這只是人們為了誇大秦始皇陵的神秘而編造的一個傳說。

首先,秦始皇陵至今尚未打開,究竟有神神秘暗器用來防止盜墓,沒有人見過,只是史書的一些記載,在未見到實物前,我們只能將其當做故事聽聽。

其次,從現代材料學的角度講,秦始皇時製作弓弩所用的材料無非是竹子、牛皮等材料,這些材料在歷經百年都徹底變質腐敗了,更不用說2000多年了。就是現在的科技製作的設備,要在張緊的情況下經歷2000年,估計都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茶後史話


先回答問題,秦始皇陵地宮裡有沒有設置能射人的機關,存疑;即便設置了,兩千年後也絕無殺傷力可言。

我們先看看這個說法的來源是什麼。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初卽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機弩矢,很容易讓人想到那種輕輕一碰就會發射出箭矢的機關暗器。

後來,這種說法被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發揚光大,很多關於古墓的筆記小說裡,都經常出現類似的機關。

這裡舉個《聊齋志異》裡的例子:

《聊齋志異》中有一篇

《曹操冢》:“許城外有河水洶湧,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屍斷浮出。後一人亦如之。轉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遏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

這段記載說了個什麼故事呢?說許昌城外有一條河,靠近一個懸崖,有人進去游泳,忽然就死了,身上還有被刀斧劈砍的痕跡。又一個人下去,也這麼死了。地方官聽了,讓人在上流截斷水流,一看,乖乖!可了不得啊。山崖下邊有個洞穴,裡面有一個轉輪,輪上密佈利刃。人們把這個轉輪拆掉,發現裡面有個小石碑,刻著曹操之墓。後來這些人打開棺材,扔掉屍骨,把隨葬的金銀珠寶拿走了。

這種記載是不是說的有鼻子有眼,彷彿親眼看到一般?但是今天我們憑藉考古學的材料可以知道,曹操墓既不在許昌,也不在河裡,更沒有這種能殺人的設備。

秦始皇陵的地宮本身並沒有發掘,裡面究竟有沒有這種機關?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要不要相信太史公司馬遷?

因為沒有發掘,所以呢,在這裡我們只能看看其他結構類似的墓葬。

下圖是陝西鳳翔的一座秦公大墓,墓主人是秦始皇的祖先,時代是春秋時期。這座墓規模很大,兩側各帶一條墓道。古人挖好這個大坑,放入棺槨和隨葬品,就把整個墓回填了。換言之,它並不像明清帝陵那樣有一個像房子一樣的地宮。早期的帝王陵墓裡沒有“屋頂”,自然也就不具備安放機關暗器的空間,考古發掘時也沒有找到這樣的東西。

如果覺得春秋距離秦始皇有點遠,我們可以再看看西漢的皇帝陵。

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一個詞——“漢承秦制”,西漢王朝雖然是踩著秦朝的屍體建立的,但是它的很多政策都延續了秦朝舊有的。西漢皇帝在修建陵墓和陵園時,也在很大程度參考了秦始皇陵。

下面是漢高祖劉邦陵墓的結構,最中間是個方形大坑,也就是墓室,周圍各有一條墓道。埋葬方式其實跟秦公大墓一樣,也是全部用土回填,不具備設置機關暗器的空間

由此我們推測,秦始皇陵的地宮結構應該跟他祖先的以及漢代皇帝的陵墓差不多,很難安放這樣的機關裝置。


假如有人選擇相信司馬遷的記載呢?那也無妨,我們來看看秦弩的結構。

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發掘清理過完整的秦弩。弩弦、弩身雖然腐朽得很嚴重,但是基本外形還在。其中,弩身彎曲,長度145釐米,弩弦長度在120釐米至130釐米之間。

兩千年過去了,在關中地區的自然條件下,這些有機質的東西很難保存下來。

另外,我們知道,弓弩的基本運作原理是先積蓄能量,再釋放能量。在沒有高性能彈簧的秦朝,積蓄能量只能依靠弩身的彈性。但是,秦弩畢竟是用竹、木、動物筋腱製成的,弩身長久彎曲之後勢必會逐漸定型,無法保持彈性,自然也就沒有了殺傷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