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發生在挪威的恐襲事件,值得銘記與反思

當挪威人得知佈雷維克案件將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很快便在該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很短的時間內,就有超過兩萬人聯署反對影片拍攝。

2011年7月22日由安德斯·佈雷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發動的“獨狼式”恐襲事件,是自“二戰”結束以來,挪威發生的最為嚴重的刑事案件。這個極右翼分子先是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市中心首相辦公室附近引爆了汽車炸彈,造成9人死亡,30人受傷,隨後轉往奧斯陸附近的於特島,襲擊挪威工黨青年營,導致68人死亡,66人受傷的慘案。

7年前发生在挪威的恐袭事件,值得铭记与反思
7年前发生在挪威的恐袭事件,值得铭记与反思

安德斯·裡耶(上圖)飾演佈雷維克(下圖為原型)

佈雷維克讓挪威這個犯罪率非常低的國家遭遇了一場浩劫,許多人的心理創傷,並未因其被判處21年監禁得到緩解。這個揹負77條人命的“殺人魔”,仍然時不時跳將出來,比如他公然在法庭上行納粹禮,比如他抱怨在監獄內遭遇“非人待遇”(現實情況是挪威的監獄條件非常好),還比如歐美極右翼都將其奉為英雄。

因此,雖然客觀從創作角度看,佈雷維克案件非常適合改編成影視劇,但它需要過兩關:一是如何敘述這起事件的前因後果,而不被有些勢力所利用或美化;二是如何過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心理關。

7年前发生在挪威的恐袭事件,值得铭记与反思

《挪威7·22爆炸槍擊案》海報

片名“22 July”(《挪威7·22爆炸槍擊案》)的電影,還有另外一個困擾,那便是該片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這位英國導演以其執導的《諜影重重》系列聞名於世,不過他還有另外一個專長——善於在一個密閉時空設定裡拍出一部驚悚片來,比如講述“9·11”事件的《顫慄航班93》、以伊拉克戰爭為主題的《綠色地帶》、記述索馬里海盜劫持人質的《菲利普斯船長》等。

許多挪威人擔心的就是這位英國導演會將佈雷維克案件拍攝成一部“消費”受害者的驚悚片。不過顯然挪威人的擔心有點多慮了,格林格拉斯這回試圖用更宏大的尺度記錄這起慘案,他運用的是戲劇裡經典的三段式結構,用以講述慘案本身,倖存者如何在生理和心理上覆建,以及挪威所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7年前发生在挪威的恐袭事件,值得铭记与反思

格林格拉斯(右)在片場

所以,格林格拉斯這次並沒有把電影拍成《顫慄航班93》,在那部電影裡,詳細講述了美聯航93號航班在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後,機上乘客與機組人員與之搏鬥,最終飛機墜毀在賓夕法尼亞的始末。

而在《挪威7·22爆炸槍擊案》裡,7月22日的故事差不多隻有30分鐘的篇幅,隨後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與其說在討論案件或者說佈雷維克這個兇手,不如說它在試圖探尋事件的根源,即歐洲的極右翼主義。

這種嘗試並不能說是成功的,正如一些影評人指出的,該片的節奏感出了問題,或者這麼說,由於存在多中心敘事,影片的故事線有些散。

7年前发生在挪威的恐袭事件,值得铭记与反思

《挪威7·22爆炸槍擊案》劇照

當然,影片最後讓受害者與行兇者兩條線產生了交集,還是能夠看出導演的努力。同時也能隱約看出,影片拍攝初期的那次聯署反對運動,對於電影本身產生了影響,主創者多少有點縮手縮腳,陷入了必須還原現實的束縛中。

7年前发生在挪威的恐袭事件,值得铭记与反思

《我們中的一員》書影

格林格拉斯多次在媒體上表示,他在創作這部影片時,主要參考了挪威女記者阿斯內·塞爾斯塔德(Åsne Seierstad)所著的非虛構作品《One of Us: The Story of a Massacre in Norway -- and Its Aftermath》(我們中的一員:挪威大屠殺的故事及其後果)。正因此觀看《挪威7·22爆炸槍擊案》,總有一種觀看紀錄片的感覺。還有一點不可否認,格林格拉斯在1980年代曾在英國獨立電視臺(ITV)擔任調查記者。

《挪威7·22爆炸槍擊案》入圍了今年第75屆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很湊巧的是,另一部有關該事件的電影,《於特島:7月22日》(Utøya 22. juli)也入圍了今年第68屆柏林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

7年前发生在挪威的恐袭事件,值得铭记与反思

《於特島:7月22日》海報

相較於《挪威7·22爆炸槍擊案》,《於特島:7月22日》似乎更受到挪威本地觀眾的偏愛,這部電影在2018年的挪威國際電影節上收穫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兩項大獎(共獲得8項提名)。

《於特島:7月22日》把視角僅截取在佈雷維克襲擊挪威工黨青年營的始末,導演艾瑞克·波普的大膽之處在於,他試圖把這部90分鐘的長片一鏡到底,該片連續5天嘗試一鏡到底的拍攝,最終版本採用的是第四天的拍攝素材。

有關於2011年7月22日發生在挪威的系列案件,未來還會有影視工作者嘗試拍攝。因為這一次次的拍攝有助於讓世人瞭解極端主義的危害,同時也是一種警醒。正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一戰”結束百年紀念儀式上稱:“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完全相反,民族主義是對愛國主義的背叛。”許多分析家認為這是馬克龍在含蓄批評特朗普的相關言論,但這何嘗不是對於歐洲日漸氾濫的納粹思潮的警告,這種針對猶太人、同性戀、殘疾人、羅姆人等少數族群以及外來移民的極端思潮,並沒有因“二戰”終結而消亡,如今基於對全球化的恐懼,這些極右翼思潮在大西洋兩岸聯合得越來越廣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