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地區的開山鼻祖——李國輝

金三角地區的開山鼻祖——李國輝

李國輝(1910—1980),河南蘭考人,金三角當地人稱“小李將軍”,國軍陸軍第八軍七零九團團長,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在中國大陸基本上沒有人知道這個名字,但在金三角,這個人物卻赫赫有名,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如果你在金三角不知道李國輝,就像法國人不知道那拿破崙,中國人不知道孫中山一樣。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國民黨團長是金三角的開山鼻祖,沒有李國輝,就沒有後來世界聞名的毒品王國金三角。

1950年初,李國輝率領的著一千人是隸屬李彌第八軍的一支隊伍,當時第八軍奉令據守滇南。但蒙自一戰,第八軍勢如山崩,元江追擊,兵團主力數萬人被殲於元江河谷東岸。剩下殘部四分五裂,紛紛南逃。

在此後長達一個多月的超級馬拉松追擊中,國軍大多數成了散兵,要麼做了俘虜。

而李國輝率領的行軍的隊伍卻是少數免遭覆滅的隊伍之一,他們從四川西昌越過大小涼山,進入莽莽蒼蒼的滇南叢林,目的地是直線距離只有一百多公里小勐捧,中間隔著一架被土著稱為“野人山”的大山。

1950年2月下旬,這隻隊伍在惡夢般的大森林裡整整掙扎了半個月後終於到達目的地。團長李國輝率領第8軍237師709團的700餘人和早幾天過境的譚忠及他的二七八團600多人會合了。另外,與他們會合的還有流亡於緬甸車佛南的原中國遠征軍第6軍93師200餘人。後來,從雲南外逃的散兵、土匪、地主武裝紛紛前來投靠,殘軍很快由1500餘人擴充至3000餘人。增設了特務大隊、搜索大隊和獨立第一、二、三大隊,成為老緬泰邊境地區最大的一股武裝力量。

金三角地區的開山鼻祖——李國輝

1950年旱季中的一天(1950年4月20日),在金三角東北部一處荒涼地方,一群國軍指揮官聚在一起召開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這次會議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但是對於未來的毒品王國金三角來說,這次會議卻意義極其深遠,它表明國軍作為一支重要力量主宰和統治金三角的開始。會議結束時,李國輝走出房間,他以總指揮身份宣佈,第七零九團與二七八團實行合併。

殘軍合併後共有戰鬥員一千六百餘人,步槍卡賓槍千餘枝,數十匹騾馬,輕重機槍數十挺,迫擊炮兩門。李國輝出任總指揮兼第七零九團團長,譚忠任副總指揮兼第二七八團團長,錢運周任參謀長,下轄三個支隊和兩個特別大隊,總部暫時設在小勐捧。

緬甸政府得知有支國軍駐紮在自己的領土上,自然十分氣憤,通牒要求殘軍在十天內撤走,否則訴諸武力。李國輝等人不為所動,結果,三千人的殘軍,痛擊緬甸政府軍二萬餘人

此後,緬甸政府軍多次“進犯”,都被殘軍擊退。緬甸政府拿殘軍沒辦法,只好視而不見。殘軍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生活越來越繁榮穩定,並開始種植鴉片,開展鴉片貿易。世界著名的“金三角”就這樣出名了。

金三角地區的開山鼻祖——李國輝

其後李國輝發動了一場“軍民聯姻”運動,動員沒有家室的軍官娶當地民女為妻。孟薩大土司也怕漢人軍隊翻臉不認人,會把政權連同夫人、小姐一起“接管”,所以積極配合,把他的一個小女兒嫁給了參謀長錢運周,叫小兒子認李國輝做乾爹,還鼓勵頭人和百姓把女兒嫁給漢人。──李國輝當然知道政府軍是大土司請來的,但是當地的頭人和百姓都聽大土司的命令,收服大土司,就等於把東撣邦所有的頭人和百姓都網羅到自己麾下來了。

此後,李國輝坐鎮孟薩,土匪武裝紛紛歸附或紛紛外逃,護商也就是武裝走私鴉片幾乎成了李國輝一統天下的獨家行業。可以這樣說,金三角武裝販毒的行當,是李國輝和錢運週一手創辦並發展起來的。後來的李彌時代、羅星漢時代和坤沙時代等等,都是“摘桃派”,都是李國輝的事業繼承人。

金三角地區的開山鼻祖——李國輝

李彌時代國軍部隊最後集結的兵力達到35000人。

後因緬甸多次向聯合國提交申請,臺灣方面陸續分七批次撤回20000餘人,但仍留5000餘精銳組成志願軍,柳元麟任總指揮,李文煥任第三軍軍長,段希文任第五軍軍長。

在多次與政府交戰後,李國輝的部隊達成和平協議,並釋放所有俘虜。還幫助泰國政府剿滅部分反政府武裝,因此,他們獲得了永久的居住權和公民證。至今在留在那裡的後代仍有6萬餘人。

李國輝的“光輝業績”,震驚了東南亞,震驚了全世界,特別震驚了臺灣。

1950年秋天,李彌到達泰北。他是坐船先到香港,在香港停留了一些日子,與一批舊部接觸之後,這才飛到曼谷,在清萊打扮成馬幫,到達泰緬邊境的孟板,在一家小布店裡會見了李國輝和譚忠。他不敢立刻就到孟薩去。他這個“新任總指揮”,依舊是一個兵也沒有的光桿兒司令。他怕現任總指揮和副總指揮不肯交出軍權。如果李國輝和譚忠不肯交出兵權,那他可是一點兒辦法也沒有的。幸虧李國輝和譚忠都是黃埔出身的正統軍人,得到命令,就堅決服從,表示一定效忠校長和老長官,把軍權完全交出。

金三角地區的開山鼻祖——李國輝

交出軍權後的李國輝飛回臺灣,至此“小李將軍”的時代結束,李國輝終老臺灣,於1980年逝世,終年70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