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农民种地时把田边路头沟沟坎坎都开了荒种上粮,现在反而大块大块的拋荒?

大圣157743350


这话说的很对,以前农民种地,只要能种上庄稼的地方都不会浪费一寸土地,可见那时的农民对土地有多爱,那时的农民把庄稼当自己的孩子,把粮食看作自己的生命,这话一点都不为过。

小时候,我们收获粮食,几乎可以做到颗粒归仓,麦子收获以后我们还要到地里捡上一遍。以防止有麦穗漏到地里。几乎一眼望去全是庄稼,看不到荒废的土地。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被荒废,有些人也只是象征性的在地里种些什么,有的草比树都长的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这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现在的年轻人种地的很少,会种地的,爱种地的年纪也大了,干不动了。即使再热爱土地,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年轻人也不爱种地,在他们眼里金钱比粮食还要重要,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而靠种地是挣不了多少钱的,想靠种地致富真的很难,还不如到外面打工挣钱多。

第三,就像大家所看到的,出现了很多大块大块的荒地,很多人都到外面打工,或做些生意,别说出现了大块大块的荒地,有的农村都成了空心村,正所谓事在人为,人都到外地去了,地也自然是无人可种了。

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别说开荒种地,就是自己家里的地都没有人种了!

当然,这种现象不合理,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的浪费,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种现状吗?你觉得会不会重新整合土地。欢迎大家进行讨论!


乡村小二哥


为什么以前农民种地时把田边路头沟沟坎坎都开了荒种上粮,现在反而大块大块的拋荒?

记得80年代初期,农民种地积极性普遍高涨,惜地如金的心理作用下,一些田边地头,河岸沟边等荒地都被开出来,种上了粮食,就是为了能够多打粮,增加收入。再说,那时候工厂企业用工都是分配,很少有从农村招工的,所以农民主要以种粮为主。

那是80年代末的时候,父亲通过“叫行”,将村东北耩的2亩地叫到手。说起这2亩地,泥土还算是肥沃,就是没有一条正儿八经的路可走。每到粮食收获的时候,靠的就是肩挑人抬,就是牛车也无法通过。可就是这样一片地,在那片耩的斜坡上,周边长满山枣蒺藜。闲来无事的时候,父亲便会扛起大镢、铁锨,将这片地周边的山枣蒺藜刨起来,防止它的根延伸到地里,影响庄稼的生长。

就这样,一来二去,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块地下边又被父亲开垦出能有接近2亩地。后来,家里养猪积攒的那些农家肥,又将这开出来的地喂得“肥肥”的,俗话说“人勤地不懒”,这块地还真回报了我家不少的粮食呢。那时候,卖粮的钱基本上够供我们姐弟仨上学的学杂费了。

那时候不仅是父亲开荒种粮,所有的村民都会将地边地角利用起来。我们这里属于丘陵地带,一些土地的地块都不是很大,地块之间有落差,每家都将地堰也利用起来。有的在地堰的斜坡上种上芝麻、豇豆等,这些地方利用起来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总之,能利用的地方都不会闲置着,不是种上粮食,也能种上瓜果等。

近几年,粮食价格低迷,加上农村年轻人员外出流动打工或者经商的居多,农村剩余人员老龄化越来越明显。一些老年人无力打点耕地,加上各种费用上涨,每亩地所剩利润太少,导致一些地块撂荒严重。

针对农村土地撂荒现状,国家也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一些种粮大户或者涉农企业来耕种,以此获得相应的租金。这样,既保证了土地的正常种植粮食,又能促进农民增收,可谓是一举多得。


建行渐远


  • 确实是这样的。这实际上和每次改革,也就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有着必然联系的。。

农业改革,土地下放到户,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加上那时物质匮乏,农民收入单纯,人们更加爱惜土地,珍爱粮食。以前不起眼的三角地,沟沟坎坎,都被种上粮食,有的人家甚至把原来3米5的生产路都被今种点,明种点,最后成了3米不到的路面了。以我家来说,老爸老妈对自家的三亩地看得比啥都重要,料料庄稼精心耕作,侍弄。粮食收益在村里数一数二的。依靠三亩庄稼解决全家6口人的吃饭问题和我们的上学大事呢。



农业改革的巨大成功,温饱问题不再是人们生活的目标,吃穿住行得极大改善,更加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城乡差距太大)。

随着城市工业改革轰轰烈烈的展开,人们也看准了城市打工来钱容易,时间短。吸引着大量精壮劳力涌向城市。加上农业,特别是近十年受国际国内影响,粮价一直低迷,农资却在上涨,收入不抵支出,种地不再是人们生存的主宰。这些导致了农村形成空心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土地荒芜也见怪不怪了。

农村的这些现象也正是当前农村改革的重点。相关农村1号文件连续出台,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大变样。‘


一树一世界刘


安徽亳州利辛县,今年大豆颗粒无收,有人关心吗?种地亏欠,7毛钱一斤玉米晒的干干的,一瓶矿泉水2块,农民就该累死义务劳动吗?活该进口外国食品,自己的农民都不关心,还有就是医保,进口药 手术费 住院费 各项检查费,等等都不报销,报销的寥寥无几,还那么贵,感冒发烧都能花一两万,吃的老是出问题,奶粉,疫苗,瘦肉精,各种添加剂,让人活不,气死了,顶我上去


Sophia1676796


为什么以前农民种地时把田边路头沟沟坎坎都开了荒种上粮,现在反而大块大块的抛荒?

这问题确实问的好,也反映出了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后的这几十年中,出现的从城市到农村的各种大变迁、大改变现象。

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是为了生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奋斗,能多一粒粮食就多一份收入。以至农村中所有能够利用的土地,不管是山沟中、水渠旁只要能开荒、有土壤的地方就能见到辛勤劳动的农民。特别是田埂边、土地旁到处都是绿油油茂密的高梁、大豆、花生、红薯等农作杂粮,一小块一小块如见缝插针似的,就差恨不能一块土地分成两层使用。

而其主要原因是以前的农村能够随便养猪养鸡鸭,农民养了猪鸡鸭就能卖钱、换钱。农民在当时是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的,家庭所需的一切开支来源都是从农业中来,所以农民只能各自把自己家的土地发挥到极致,也就有了农村沟沟坎坎遍地是绿的现象。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民有了其他的收入来源,且这种收入比农业种植更赚钱的的情况下,抛荒就以不可阻挡的现象而出现了!

如今的农村

。因为农民不能随便搞养殖,以被很多的环保打败了,想养也难。不能烧秸秆、火土灰等,因为没有了各种养殖,秸秆也就没有了出路,以前农民养猪养牛完全能够把秸秆利用得干干净净,制出所需要的农家肥。

如今源头断了,其他的一切也就很难继续下去了。秸秆不能烧就只能堆砌或者是倒入沟沟坎坎河流之内。而沟沟坎坎所种植的那一点点小得可怜的农作物,已与实际付出完全不相符,这种抛荒现象就随着慢慢的展示开来,从沟沟坎坎到小块耕地,再从小块耕地到产量不高的大片耕地。总之,只要是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的都被荒弃了。


至于耕地被荒弃的原因也没必要大说了,总之农作物的价格、成本是其中最大的两大杀手锏。只要这两种现象不能改变,农村的抛荒现象还会如往一样的坚持下去,直到反弹的机会来临。

大家说我国如今农村的春天是会离我们越来越尽,还是会越来越远?


小之草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不是年龄太大的农民都洗脚上田,进城找事做,70后出生的长大一批进城一批,农村为城市源源不断地输出劳动建设者。进城者不断,回乡人极少,现在农村里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和小孩,我所在的生产小组总人口有170人,现在只有老少20人在家。百亩土地路通水通的好田地,有外地老板承包租耕,不好的基本荒芜了。

迈进新世纪,农房改造如火如荼,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困难户国家有补贴,五保户国家建好保住,几千年来,历代住的泥砖土壁在短短的十多年里消失了。但农村的新房子很多夜晚是不亮灯的,人仍然在大城市里挣钱,只有过年或清明节才会热闹几天。耕田种地的人虽然少了,但粮食农产品还是大丰收,粮价不贵,这些都和国家改革开放分不开的,农业现代化有了化肥农药良种,和先进的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因而农民才有可能进城务工,加速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

新中国七十年来,农村经历了人民公社前的十年单干,人民公社集体化二十年,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四十年。未来承包期到了再延长三十年,现有的承包土地已完成了确权。集体化二十年,农民是生产队的社员,每天在队集体劳动,没有时间也不准开荒自种,如果去种了就叫搞私利或搞自发,会挨批判,当作资本主义尾巴铲除掉。但队里会分一点土地给各家各户,叫自留地,用于种蔬菜杂粮。五边地是改革开放后的产物,就是把田头地尾,房前屋后,水沟边山脚下河坝可以种作物的零星荒地开垦出来,谁种谁得,我家有上亩这样的开荒地。因为那时的农民穷怕饿怕了,又是我国人口高峰期出生的孩子已长大,有劳动力不怕辛苦,能种多少就种多少。因而在短短的十多年,我国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快速迈进小康生活。现在,农村人进城的多,这些荒地又荒了。

新中国七十年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在前进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进,使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愈加美好。小时候大人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壁上蜘蛛会说话”的生活理想,现在在中国农村都已经变成了现实。


我也有话说123


看待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去看。

从全国情况看,确实有部分撂荒现象。但在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土地贵如金的地方也不少,农民为争一分地都上了法院。

为什么会岀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就是那里的土地是不是有价值的问题。

在效区,或者是更远一些的地方,大部分好地,成片的地都修建了塑料大棚,几乎四季生产,基本是旱涝保收,一亩地大约每年收入四五万元。按一家平均三口人,怎么也分一两亩地,算起来种地的收入生活还是不错的。这种情况,农民就非常珍惜土地,当然越多越好。

撂荒的地块大部分都是以种粮食为主,这几年粮食价格一直不涨,而生产资料却年年增涨。正常年头农民还多少有些赚头,遇有干旱水涝等灾害年头,也许血本还要搭进去。所以这部分农民拿土地就不会在意。

在农村全面实施振兴战略的同时,应当把提高土地产能效应,当作一件大事考虑,加大对土地的投入。为什么保护地生产能每年丰收?关键是保障措施得利,抗风险能力强,一般灾害不会岀大问题。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唯一保障,全社会都应关注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加强扶持力度,把钱花在刀刃上,把土地整治好,把配套设施配备足,农民会热爱这片土地的。相信农村未来的前景一定会很好。


沐浴祥光689


因为以前农村人口多、亩产量低,没有杂交水稻,除了预留谷种、交公粮,剩下的粮食每年都不够吃,现在农村人口少、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老弱病残种一两亩就吃不完


543yu


农民现在自给自足就行了,种点粮食养活着自己,不买商品粮就己经很好了!城市的粮主要靠各大科技机械化农场,和农庄供给,不足再进口点粮就补齐了,城市还是要发展高科技强大共和国,只有国家強大了,咱们才能在这胡喷乱片,发表自己的观点,国家要穷了,谁有机会在这胡片早去谋生活了,该种地的种地,不种没啥吃,因国家穷了,你想出去打个工都没人要,城里人只有配给制,每人每月供应多少,但会给每个人工作的机会,让你有钱购买你的配给粮,人口由于粮食的配给制,根夲不可能流动,农民只能在家务农种地,想出来打工根夲不可能,感谢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吧!使共和国这样強大富有,大家才有时间在这闭片。


城河边上1


作为一个90年的农民我要说的是:以前农民种地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工作,所以地是能多重一点就多重一点,而且在自己的承包地之外种出的粮食是不用交公粮的。但是现在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农民都有班可上,有的还能做个小买卖。所以第一农民的闲时时间少了,第二就是现在的的人力物力都很贵,农民也会算这样的一笔账。就拿我自己的地给大家算一下吧:我有一亩地,刚收完稻子收了不到1500斤就按1500斤算一斤1.5元是2250元。耕地花了60元,种子花了45元,化肥花了300元,农药花了200元,每次浇水打柴油花了50元(以前浇水是水利局来水不用花钱)人工从播种到收总算7天(要是细算绝对不止7天)我是做装饰的每天工资是180元7天就是1260元。最后结算是335元,这就是这一亩水稻的收成,从开始到收要接近3个月,而且我们自己不这么客观算的话都是要赔钱的。所以说现在是真的都不想种地了,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光我们90后的不想种地现在越来越多的70 80后都不想种地,在我们这还在坚持的就是50 60后了。但他们我是感觉坚持不了几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