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歡迎關注“環球情報員”,更多有趣的環球地理、歷史、人文知識待你發現


提及資產階級革命,一定會想到英國的光榮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然而英國和法國,這兩個隔海相望的鄰居,在革命後卻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英國建立了保留國王虛銜的君主立憲制,而法國則把國王送上了斷頭臺,建立了共和制

於是,就有了一個長久以來困擾人們的話題,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沒有選擇和英國一樣,走君主立憲的道路呢?

解釋這個問題,需要稍微梳理一下法國大革命。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君主立憲下的英王室只是名義上的元首



一、時代逼迫資產階級不得不革命


首先,在1789年大革命爆發之前,法國的資產階級已經通過掠奪西非塞內加爾,北美新法蘭西(現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等殖民地,積累了大量財富。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大革命前,法國在北美的殖民地

革命前夜的18世紀6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率先在對岸的英國開始,法國由於地理優勢,最早受到影響,使得資產階級財富呈幾何級數爆增。

資產階級雖然富裕,但地位並沒有因財富的增加而得到提高。大革命之前進行的三級會議,資產階級僅被列入平民的第三等級之中。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西班牙王室以及整個歐洲帶去了無盡財富

不光是在參與政府行政管理上,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對資產階級的稅收,關卡制度,工業法規等,都給他們造成了極大負擔,令資產階級對封建統治者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資產階級財富與政治地位的倒掛,直接催生了啟蒙運動的興起。

啟蒙運動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及封建特權主義,宣揚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在康德(德國)、洛克(英國)等重要人物的奔波宣揚下,啟蒙思想遍佈整個歐洲。尤其是在法國,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人更是把啟蒙運動推向了高潮。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伏爾泰堪稱啟蒙運動的旗手


1783年,冰島火山爆發,歐洲形成了短暫小冰河期,農業歉收,社會矛盾徹底激化,在這個時間點上,啟蒙運動這個思想武器,配上資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慾望,一下子引爆了大革命的炸藥桶,法國的君主統治岌岌可危

然而大革命中,奪權的資產階級,卻不知道要把法國帶往哪個方向?因為在當時的世界上,能提供現成的參考方案寥寥無幾,法國資本家環顧四周,希望能看到一套能馬上照搬過來的政治制度。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法國大革命標誌事件:攻佔巴士底獄


而且這個問題很是迫切,國內外封建勢力摩肩擦掌,都要扼殺法國大革命執政當局於搖籃之中,給法國資產階級整合國內的時間,其實並不多。就在此時,他們找到了兩個榜樣:英國和美國。


二、向鄰居英國學習如何?


法國和英國隔海相望,歷史上多次相愛相殺,既是老朋友,又是老對手。

英國經過光榮革命(1688年)和第一次工業革命,實力突飛猛進,成為世界第一個工業國。尤其是在第四次英荷戰爭中(1780-1784)打敗了有著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

日不落帝國的太陽冉冉升起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取得決定性勝利


從1688年光榮革命,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的100年時間,

英國君主立憲政體不斷完善,似乎也在向法國示意“跟大英帝國學,沒錯!”

雖然說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推翻了腐朽封建階級,但法國國王在民眾之中威望極高。這極高的威望,拜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所賜,他們率領法國橫掃歐洲,尤其是路易十四,贏得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等一系列戰爭,更是被法國人民愛稱為太陽王。

即使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巴黎人民都是高喊著“國王萬歲”,他們堅信國王是好國王,壞的都是腐朽的貴族階級。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英國人有多愛王室?圖為倫敦市民為女王慶生集會


實際上,大革命爆發後,法國資產階級也確實是按照英國君主立憲模式進行的,吉倫特派掌權後製定的《1791年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也在1791年9月14日接受憲法,成為國家名義上的元首

可是法國與英國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是,英國是由孤懸海外的島嶼組成,獨立於歐洲大陸之外,按照英國人的話來說,自諾曼征服之後,根本沒有任何外國勢力染指過英國。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率軍登陸英國建立諾曼王朝,史稱諾曼征服


可是到了法國這兒,問題就變得十分嚴峻起來了。法國位於歐洲大陸的西部平原,西歐腹地,四周鄰國眾多,是整個歐洲所有國家中,唯一能夠同時向這幾個方向施壓的國家。同時也意味著周邊國家都可以對法國施壓,十足的四戰之地。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法國處於西歐的地緣中心,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是大國


法國大革命很快影響到周圍國家,法國廢除封建義務和沒收教會財產將損害到周邊各國貴族們的利益。

於是,在大革命爆發不久,距離法國最近的兩位德意志兄弟奧地利和普魯士便聯合發表聲明威脅法國大革命,宣稱:他們要解救國王,如果王宮被觸動,他們將處決全體巴黎人。

簡單說,就是他們不允許法國的王室受到任何傷害,即便是君主立憲也不行,這根本就是吹響了武力干涉的號角。

路易十六本人,也不甘心和英國國王一樣,成為君主立憲制度下的花瓶,他也在試圖勾結外國勢力奪回實權。

為此,路易十六在1791年6月20日帶著全家試圖出逃到奧地利,藉助哈布斯堡家族力量重新奪回實權,但是卻被發現並遣送回了巴黎。

這次未遂的出逃事件,直接暴露了自身對大革命的牴觸情緒,引發了資產階級的不滿,更是在1793年1月21日處死了路易十六。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法國國王被送上斷頭臺

隨著路易十六的人頭落地,終結的不單單是他的性命和法國的君主制,還意味著法國學習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政體徹底失敗。

這個時候,法國人的目光,越過了浩瀚的大西洋,望向了遙遠彼岸的美國。


三、向美國學習如何?

在國王路易十六人頭落地後,資產階級只能向美國學習了。因為在當時,除了美國外,再也沒有一個國家的政體裡沒有國王。

法國深深介入美國獨立戰爭之中,在1789年出任法國國民軍總司令的拉法耶特侯爵,就第一個志願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而在美國建國史上里程碑意義的約克鎮戰役中,法國海軍司令更是不遠萬里從法國西印度群島殖民地調集艦隊封鎖海面,擊退了英國皇家海軍的支援。

法國的助攻,為之後美軍的大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是在後來美國建立的政體之中,是帶著幾分神學色彩的。

以美國建國的根基《獨立宣言》裡的一段為例: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仔細看原文,“Nature's God”(造物主)赫然在列,這類宗教色彩的政治綱領(這個宗教色彩實際上為政治制度給與了補充),在美國不存在問題。

因為打第一批載著清教(基督新教)徒的移民船“五月花號”進入美國後,清教思想就深入人們內心,而清教徒本身,強調的就是人人平等。

可同樣的都是說“Nature's God”,到了法國,這個老牌的天主教國家,味道立馬改變,天主教本身就是說等級森嚴,如人民是羔羊,教士是牧羊人……

尤其作為聖徒克洛維後裔的法王,更應該是神聖不可侵犯。

因此,美國的那種思想,是信仰天主教的法國資產階級根本不可能接受的。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提交《獨立宣言》草案


而正是因為在宗教上清教徒的色彩,故打美國建國開始,就一直強調著平等,不單單是簡單的人和人平等,還包括州與州,地方州與中央政府之間的平等,通過地方州的力量去平衡中央聯邦的力量。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美國議會制之中,議員扮演著的是代表本州制衡中央的角色,甚至可以說總統都被架空了。

可到了法國,尤其大革命後,境內諸多封建領地取消,根本沒有地方勢力能夠制衡中央權力。

關鍵是法國大革命政府面對國外勢力入侵,確實是需要一個強力的中央進行統一調度,這也是羅伯斯皮爾,拿破崙這樣強勢人物出現在大革命舞臺上的原因。

另外,從美國1783年正式成立,到法國1789年爆發大革命,

這隻經歷了短短的6年時間,美國模式到底是不是成功,法國資產階級仍存在顧慮。

雖然法美兩國國情有極大的不同,但是隨著國王路易十六人頭落地,在英國君主立憲模式行不通的情況下,法國也不得不向美國學習。


四、新生的法蘭西共和國

新生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只是漫長學習的開端,代表著法國向議會制轉型,到第二共和國(1848年),才將普選權確立,第三共和國(1870年)議會制的嘗試被納粹打斷,等到第四共和國(1945年)才通過憲法確立了議會制。

然而法國和美國還是不同,法國土地面積不算大,加上人口高度集中,尤其是首都大巴黎區,一家獨大,為權力集中提供了客觀基礎。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法國人口密度圖,巴黎一城獨大


1954年非洲阿爾及爾(當時是法國殖民地)叛亂,需要強大中央集權面對戰事。

深孚眾望的戴高樂總統趁機大幅度提高總統權力,最終終結了第四共和國,並在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過程中,以美國議會制為藍本進行改良,誕生了法國特色的議會制—半總統制半議會制,這一制度沿用至今。

而第五共和國的建立已經距離法國大革命過去了一百多年了。2017年,法國再次舉行了總統大選,年僅37歲的馬克龍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最年輕的總統之一。

法國為什麼不走君主立憲的道路?


▲法國現任總統馬克龍

—(End 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