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到了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才开始总动员?

ABYSS8470378


确实如此,德国直到1943年1月才开始实施战争总动员,这一阶段也正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最为激烈的时候,被围的德军第6集团军在2月份彻底全军覆没,原来用于围歼第6集团军的数十万苏军部队也得以腾出继续向德军残破的南翼防线发起强大的进攻。当时德军在南翼只有顿河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手里的残兵在进行抵抗,较为完整的A集团军群则正急忙从高加索地区撤退以避免陷入苏军的合围。最危机的时刻苏军先头部队已经距离罗斯托夫不到30公里了,一旦罗斯托夫丢失,德军A集团军群几十万官兵将会重蹈第6集团军的覆辙。更长远来看,苏军右翼强大的坦克部队向哈尔科夫以及第聂伯河一线的挺进更为致命,这意味着德军南翼的三个集团军群都面临着被合围的危险,这关乎着德军整个东线的命运。



在长远的看的话,德军南翼战线的崩溃,将意味着罗马尼亚的油田也将处于苏军的进攻矛头之下,随着战争的继续,德国的主要石油来源完全依靠罗马尼亚的油田,如果失去这里,德国的战争能力将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丧失,工厂将被迫停工,坦克、飞机也将没有燃料,这对于德国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到1943年东线战局的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德国的生存问题,德军必须制止在南翼的崩溃,而斯大林格勒战役让德军损失了一个强大的集团军和四个联军集团军,整个东线的损失超过150万人,最为依赖的装甲部队的实力也降到了最低点,几乎没有完整了装甲单位了。所以无论如何德国都必须要开始战争总动员了,只有在短时间内征召大量的德国人来补充德军,并增加武器装备的产量使德军重新齐装满员,才能有可能让德国度过难关。事实上在1941年莫斯科战役结束后,德国的军事工业就已经难以为继了,直到第二年的夏季攻势开始时,德军仍有一半的装甲师无法得到补充,所以经历了1942年的苦战后,德军装甲兵力已经难当大任了。


而且从1943年开始,盟军开辟第二战场的可能越来越大,包括希特勒本人以及许多高级将领在内的人都认为盟军将会在1943年在西线或者意大利南部发起登陆,而这些地方的防御都基本形同虚设,所以德国不得不向这些敌方投入相当的物资来建立防线并组建新的部队用于防守这些防线。所以在各条战线都急需兵力和物资补充的情况下,德军的战争总动员也不得不展开了。


小小狼王


这个问题,朋友答过多次。再次简要回答如下:

第一、德国损失严重。

单是一个斯大林格勒战役,先后损失150万人,整整一个战略兵团全军覆没,大量的经验丰富的老兵被损失掉,相当于打断了希特勒的脊梁骨。德国不得不进行总动员。

第二、苏联己转入反攻,战线向靠近德国的一方转移。

希特勒明白,再不总动员,德国就要面临灾顶之灾了。因此,出于对灭亡的恐惧,不得不进行总动员,实际上是垂死挣扎的开始!

第三、对德国人民有个交待。

希特勒是靠德国人民选上去的,承诺要给予德国人民幸福生活。希特勒发动战争,也是打着为德国人民谋福祉的旗号。这次总动员,实际上是把德国人民绑上他的战车,让人民陪他把战争打到底,与他一同陪葬!


阳城导航


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为了能够让德军在1943年后再一次在东线战场上进行战略进攻,以此来挽回南线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败局、第二是因为希特勒以及其他军队高层在德法战争后的过分松懈,导致德国在对苏作战上做出了误判、第三是因为在德国国内一直有着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德国一直没能爆发出全部力量来进行战争总动员。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德军兵分三路,分别从苏联北部的摩尔曼斯克,中央的格罗诺德和布列斯特要塞和南部的克里米亚向苏联发起了全面进攻。但由于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以及苏军在冬季针对北路德军发起的反攻,导致了北部德军和中央德军被迫转入守势,并且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而此时,战胜苏联唯一的希望就落在了南部德军的身上,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溃败导致了德军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损失60万人,其中损失了30万德军、15万罗军、7万意军、5万匈军和5万苏联叛军),对苏军来说是一个绝好的反攻机会;而为了避免德军在南部也被迫转入守势,并进一步导致德国在整个苏德战场上处于战略劣势。因此德军统帅部决定在1943年上半年再次在南线组织一次战略攻势来突破苏军设置的防线,并借此机会北上包抄莫斯科,但德军在1941年莫斯科战役之后已难以再组织一次战略攻势。为了能够在短期内重新集结力量来发动战略攻势,德军才在1943年发布了总动员令。



从长远来看,德军在南线迫守转为守势也是极为致命的。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德两国在坦克年产量上的对比分别是6402辆和3083辆,在1942年,苏德两国在坦克年产量的对比分别是24643辆对3926辆,其中不难德国的坦克年产量一直是低于苏联的;即使是在1941年苏联最为困难的时候,德军的坦克产量也依旧低于苏联。虽然德国在战略资源的产量上基本高于苏联,但是在军事产能上却要远远低于苏联,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德国一直没有发动全国总动员而导致的。倘若德国在1943年在处于战略守势的情况下仍旧不发动全国总动员,那么苏德之间将会在武器产量方面形成更加大的差距,那么战争或许就会提前结束。



特勒对战争形势的误判,是使德国在1943年1月才发动战争总动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1939年的波德战争到1941年的苏德战争之前,德军的每一步作战都是非常谨慎的。但是在德法战挣胜利后,希特勒便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由于德军在此前的作战中一直都没有遭受到大的战略损失,以及1939年苏芬战役中苏联糟糕的表现,使希特勒对战胜苏联更是有着“蜜汁自信”,认为德军仅凭几个月时间就能通过闪电战将苏联击垮。因此希特勒并没有考虑到和苏联之间可能展开的拉锯战与持久战,这也就导致了全国总动员未能在战争早期进行。

虽然德国在开战之前就已经进入局部的战争动员状态,比如经济部分计划化、控制日常消费品以腾出部分资源投入到军事上,但是这点动员力度还是远远不够。德国在1938年的总工业生产中,仅有不到5%被拿去投入在军事方面、在1939年的投入勉强超过5%,在1940年和1941年的投入只有10%,在1942年达到了将近15%,直到1943年才达到了20%,在1944年才达到了总工业生产的1/4。不难看出,在德国进行全国总动员之前,其大部分的工业生产主要被投入在了生产消费品上,这其实是德国为了避免再次爆发类似于一战末期的无产阶级起义的应对措施。众所周知,德国在一战末期爆发无产阶级起义的原因,就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将主要资源全部投入在了军事上,直接导致了德国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极其恶劣。那么希特勒为了确保这些民众不会再次造反,那就只能有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基层民众的生活水平,而提高生活水平则势必要消耗大量的工业生产,这也是导致德国迟迟未能进行全国总动员的原因之一。并且,全国总动员需要工人24小时轮班倒来进行工业生产,同时还会大大减弱福利制度和民众的生活水平,难道希特勒就那么确定德国民众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吗?他可不希望德国又一次爆发基尔水兵起义。


那为何德国又要进行全国总动员呢?这是因为1943年初的德军已经在战略上处于劣势,如果再不进行全国总动员,那么东线战场的局势真的就会彻底无法挽回(说的德军能挽回一样),柏林战役也就会大大提前。因此德国在1943年进行的全国总动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实属无奈之举。


二战吐槽君


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再遭重创;加上之前不久德国、意大利联军在北非阿拉曼战役中被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击败,法西斯轴心国颓态已现。此时苏联已经摆脱了战争初期的窘境,其兵力、战斗力及军工生产能力都得到大大恢复与加强。而英国得到美国的强力支持,可能在北非战役胜利后向南欧地区发动攻势。同时,德国的后方也开始不太稳定了,象南斯拉夫就有铁托领导的共产党游击队积极打击德国占领军,牵制了德国相当部分的兵力。



在这种形势下,原来跟随希特勒打苏联的某些仆从国开始有所动摇,它们的军队在战场上开始出工不出力了。加上此时德国事实上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困局(和一战时一样),德国领导人和德军统帅们开始意识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苏德战场是一个大消耗的战场,苏联有充足的人力储备,人员损失了马上可以补充;德国现在既既要对付苏军,还要对付铁托游击队,同时也要随时准备应对英美联军对南欧的进攻。偏偏关键时刻仆从国军队又靠不住,导致德军兵力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只有靠本国实行战争总动员,最大限度发掘本国战争潜力,才有可能支撑得下去了。



疾风猛士


德军本来预计的快速击败苏联的计划,至42年年中仍未出现,又在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战事中遭受巨大损失,此时德军的领导层才完全看清楚东线战局已无法以预想的方式结束了,不但必定陷入持久战,拼人力、物力的不利境地,而且美英对德国的攻击开始从空中,不久必定转向地面;从非洲转向欧洲,对德牵制、打击将逐渐致命,危急的阴影已全面笼罩着德国。此时德军战前的所有优越感和自信心受到彻底打击,不再做任何一厢情愿的计划和乐观假设了。

同时在之前的战事中,已十分清楚地告诉德军领导层,低估苏军、低估东线的艰难导致一系列不可挽回的错误发生,其中之一就是德国没有尽早走入总动员和战时经济。遭受重创的德军,由于人员和装备的补充严重不足,导致各军种战斗力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甚至在42年的决战地域南方集团军群,“兰色”方案开始时,所属步兵师补充率普遍不足50%,第17集团军的步兵师补充率更是低至20%左右。使后续战事更加复杂化。


探测卫星A


很大原因是损失过大,德国打西欧时,因为战法先进,损失极小,逐渐骄傲,形成德军不可战胜的形象,但是,对苏联作战闪电战不好使了,从战争开始到斯大林格勒溃败时,已损失近两百万优秀青年,德国战前阅兵的人员所剩不多,兵员开始紧张,扩大征兵范围,。至战争快结束时,德国兵员己近枯竭,招十五岁至四十岁的上战场,希特勒还亲自接见,。由此看,多么强大的国家也禁不住连年战争。


东龙45


1.初期的胜利骄傲自满,就是对苏联这样的大国,对美国宣战也没有想到总动员!

2.为了给本国民众信心,你看,不用总动员就能称霸欧洲,打垮社会主义苏联!短时间内打那么多战争,国民的生活也不受影响!百姓欢欣鼓舞,支持战争!

3.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损失太大,有限的生产已经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了才想到总动员!这场战役号称打断了东线德军的脊梁,还动用了法国部分部队,人员物资损失很大,美国参战也已经步入正轨按照正常水平生产已经不行了!

综上所述才开始了战争总动员!


正义威武


战爭往往是在国家,政府及军队之间进行。再糟糕的国家与政府也知道,在战祸横行时尽可能避免民众受损(事实上不可能,如征兵,征粮等),只有当倾国力仍不能击败对手时,也会形成国家全面动员。当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苏德及二战转折点即是如此,还有1937 年9月,蒋在庐山发表抗战宣言时亦面临仅靠国力与国军难以抗击日军的情形,故讲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这就是全民动员。


手机用户59480155998



巴山清溪


因为苏德战争由德国发动的闪电战转变成为消耗战了,闪电战德国以现有兵力绰绰有余,但消耗战德国就必须全国总动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