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日子將難畢業!多所高校給學生合理“增負”|關注高水平本科教育⑨

作業查重,抄襲全判零分,畢業“清考”取消……是不是感覺大學不好“混”了?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教育部長陳寶生說,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教育部印發文件,要求全面整頓本科教育教學秩序,嚴格過程管理。全國許多高校也紛紛行動起來,加強學風整頓,隨教育小微一起來看看↓↓↓

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教育部一直在行動↓↓↓

混日子將難畢業!多所高校給學生合理“增負”|關注高水平本科教育⑨

2018年6月

混日子將難畢業!多所高校給學生合理“增負”|關注高水平本科教育⑨

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點擊查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出席會議並講話。

陳寶生強調,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改變輕輕鬆鬆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

2018年9月

混日子將難畢業!多所高校給學生合理“增負”|關注高水平本科教育⑨

教育部印發《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點擊查看),要求嚴格本科教育教學過程管理,嚴格考試紀律、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嚴肅處理抄襲、偽造、篡改、代寫、買賣畢業論文等違紀問題,確保本科畢業生論文(設計)質量。

2018年10月

混日子將難畢業!多所高校給學生合理“增負”|關注高水平本科教育⑨

教育部出臺“新時代高教40條”(點擊查看),針對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設的重點難點問題,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為牽引,提出系列創新舉措,打出改革“組合拳”。

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各高校紛紛出實招↓↓↓

提供課程作業查重服務

加強學習過程考核

嚴格教育教學過程管理

這些高校有妙招↓↓↓

清華大學

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清華大學將為全校教師提供教學過程中課程作業的查重服務,系全國首個對學生課程作業查重的高校。

作業查重採用中國知網檢測系統,共包括三類檢測:一是橫向檢測,即將上傳作業與系統中已有的海量數據進行對比;二是縱向檢測,可將往年的電子版作業打包,上傳到系統中,防止上下年級抄襲;三是校內互檢,防止同學之間的相互抄襲。

西南大學

嚴格加強學習過程的考核,要求真實、完整地記載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所有成績,無故缺課、缺交作業、缺做實驗累計1/3以上的考生,不能參加課程的考核;學生在校期間必修課程考核不合格累計達12學分(重修合格的不計),學校對其給予書面學業警示,累計達24學分,給予退學處理。

華南師範大學

“過去3年,華師因學業成績未達畢業要求不能如期畢業的學生約1000人,對他們實行延長學習年限、結業或退學等處理。今年起,將提高學士學位授予門檻。”華南師範大學教務處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今年9月1日開始實施新的《學士學位授予工作細則》,提高了本科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的績點要求,從1.5提高到2.0。

學分不達標就會被淘汰

嚴把畢業出口關

這些高校這麼做↓↓↓

華中科技大學

由於學分不達標被亮紅黃牌,華中科技大學18名學生從本科轉為了專科。華中科技大學出臺《普通本科生轉專科管理辦法(試行)》絕非停留在紙上。學校教務處表示,“本科轉專科”政策自2018年起施行,是保障本科生培養規格和質量的重要舉措。學分未達標受到紅牌警示或者累計兩次受到黃牌警示的,實行本科學業淘汰機制。

雲南大學

雲南大學學業成績分為三部分,平時成績和期中考試各佔20%,期末考試佔60%,一旦補考不過就必須重修。與以往“60分萬歲”不同,雲南大學現在要求學生平均分必須達到70分才能拿到學位證。

2018年雲南大學共有4119名畢業生,有220人因為學分未修滿等原因無法按時畢業,“還有6名學生被要求退學。”雲南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周海燕認為,必須嚴格執行制度,否則對其他學生不公平,對制度本身也是一種踐踏。

堅決取消“清考”制度

沒有“清考”,掛科怎麼辦?

這些高校出實招↓↓↓

中國藥科大學

學生欠5個學分、10個學分、15個學分會分別收到黃色、橙色、紅色預警,欠20個學分就會收到退學預警。收到退學預警後,可以申請退學試讀,再次收到退學預警,可以申請延長學年,如果再收到退學預警或者6年內還沒完成畢業學分要求,就無法畢業了。

南京工業大學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校會對考試不合格的學生進行預警,每個學期末,累計學分績點低於1.3的學生,會收到警示;收到兩次警示,且學分績點低於1.0的學生就會被退學。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郵電大學等高校,目前已取消“清考”制度。“清考”,即對於課程期末考試沒有通過、補考也沒有通過的學生,學校在畢業前再給一次或兩次考試機會。

來源 | 綜合自人民日報、 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眾號,《重慶日報》《南京日報》《北京青年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